黏虫卵对三种赤眼蜂的适应性比较

实验研究了以米蛾卵和黏虫卵为繁育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三种赤眼蜂的寄生及羽化情况,实验重在研究黏虫卵对三种赤眼蜂的适应性比较,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旨在对照三种赤眼蜂在原繁育寄主和新繁育寄主间的适应性差异。实验统计了被寄生的卵粒数、羽化子代蜂、雌蜂数和单卵出蜂量,同时记录了三种赤眼蜂的发育时间。结果发现,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时,三种赤眼蜂在寄生率和子代蜂羽化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子代蜂的雌性比、单卵出蜂量和发育时间方面差异显著。其中松毛虫赤眼蜂的雌性比和单卵出蜂量高于玉米螟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的发育时间均短于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以黏虫卵为繁育寄主时,三种赤眼蜂的寄生率差异显著,玉米螟赤眼蜂最低,稻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之间无差异,三种赤眼蜂的羽化率和子代雌性比由高到低依次是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在子代蜂发育时间方面,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差异不显著,稻螟赤眼蜂最短, 就单卵出蜂量而言,由大到小依次为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故而认为,黏虫卵是松毛虫赤眼蜂的适宜寄主,是稻螟赤眼蜂最短的次适寄主,是玉米螟赤眼蜂的不适寄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 引言1
2 材料与方法3
2.1 供试昆虫3
2.2 卵卡制作3
2.3 寄生观察3
2.4 数据处理4
3 结果及分析4
3.1 三种赤眼蜂寄生率的比较4
3.2 三种赤眼蜂羽化率的比较5
3.3 三种赤眼蜂雌性比的比较5
3.4 三种赤眼蜂发育时间的比较5
3.5 三种赤眼蜂单卵出蜂量的比较6
4 讨论7
致谢8
参考文献8
黏虫卵对三种赤眼蜂的适应性比较
植物保护学生 龙业燕
引言
黏虫,又称剃枝虫、行军虫,俗称五彩虫、麦蚕,一种主要以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牧草的杂食性、迁移性、间歇暴发性害虫,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除西北局部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黏虫成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飞翔能力强,有假死和迁飞的习性,对糖、醋、酒液和黑光灯有很强的趋性行为,喜昼伏夜出。黏虫只在幼虫阶段对农业产生危害,喜在温暖湿润麦田、水稻、草丛中产卵,黏虫暴发时可把作物叶片食光,严重损害作物生长。
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后,随着南方越冬虫源区种植结构改变,以及小麦种植面积的明显减小,越冬区黏虫的种群密度快速下降,黏虫大范围发生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况得到缓解。但由于黏虫研究项目同时减少,调查研究和监测预警重视程度也不如以前,致使某些地方碰到2012年三代黏虫暴发的情形时,猝不及防。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河北省1年发3代,以为害夏玉米最重,春玉米较轻,为害夏玉米主要是在收获前后咬食幼苗,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201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黏虫在山西省暴发,此次黏虫危害从南至北,波及多地。2012年8月,国内华北、东北地区暴发黏虫灾害,大量黏虫羽化成黏虫蛾后,飞回南方产卵越冬。2013年5月至6月,黏虫幼虫在江苏、江西、山东等地羽化成黏虫蛾,向北方飞迁进入山西省产卵孵化,而2013年5月以来,山西省北中部降雨较多,适合黏虫孵化发育,最终暴发黏虫灾害。
防治黏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抓住消灭黏虫成虫在产卵之前,采卵在孵化之前,药杀幼虫在3龄之前等3个关键环节。防治黏虫有多种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各地多年的实践证明,利用赤眼蜂防治黏虫是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省工省力,而且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对人畜无害。我国是世界上赤眼蜂应用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有近10种赤眼蜂被大量繁殖和推广应用,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主要用于玉米、甘蔗、棉花等农作物及一些林木果树的害虫防治。目前,赤眼蜂的防治对象已达20余种,其中在防治玉米螟、甘蔗螟、苹果小卷叶蛾方面应用最为广泛. 我国在赤眼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36年,赵善欢在广东省进行了应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19511954年,蒲蛰龙首次选用蓖麻蚕的卵来繁殖赤眼蜂获得成功,从而大大推动了我国赤眼蜂的大量繁殖及应用。利用赤眼蜂来防治害虫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害虫的抗药性,不仅优化了生态环境,而且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安全无害。黏虫是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较为成功的害虫之一,但用不同种赤眼蜂进行防治的效果却有不同的报道。本实验考察了3种赤眼蜂,即玉米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对黏虫和米蛾两种繁育寄主卵的寄生情况及寄生后的出蜂情况,以此比较不同种赤眼蜂与黏虫卵适合性的差异。
玉米螟赤眼蜂喜好生活于旱地,寄生于玉米螟及近似于玉米螟的螟蛾科昆虫卵中,在自然界除了寄生玉米螟卵外,还寄生高粱条螟、棉铃虫、梨小实心虫 、凤蝶等的卵,室内人工接种寄主有米蛾、地老虎、黏虫、松毛虫、蓖麻蚕卵、榆毒蛾卵等,但难寄生于柞蚕、蓖麻蚕等大卵中(钱永庆,1984)。松毛虫赤眼蜂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在自然情况下,除了可以寄生松毛虫卵和玉米螟卵外,还可寄生绿尾大蚕蛾、樟蚕、短尾大蚕蛾和银杏大蚕蛾 等这些昆虫都是危害阔叶林的大型害虫(赵洪有等,1990)。
松毛虫赤眼蜂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在自然情况下,除了可以寄生松毛虫卵和玉米螟卵外,还可寄生绿尾大蚕蛾、樟蚕、短尾大蚕蛾和银杏大蚕蛾 等这些昆虫都是危害阔叶林的大型害虫(赵洪有等,1990)。在室内,主要采用柞蚕卵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也可以用蓖麻蚕、麦蛾或米蛾的卵来繁殖。松毛虫赤眼能够寄生大卵,如松毛虫卵和柞蚕卵。用柞蚕卵繁蜂发现,绝大部分的雌蜂在未咬破卵壳羽化出来以前,已在寄主卵内交尾。松毛虫赤眼蜂用柞蚕卵作寄主时,母蜂越大,寄生率越高,产子越多(马万炎等,1988),另外其还具有趋光性和趋上性,成蜂嗜糖蜜。
稻螟赤眼蜂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喜好稻田或相似的沼泽环境中,寄生于螟蛾科、夜蛾科、弄蝶科、小灰蝶科、灯蛾科等昆虫卵中,是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等害虫重要的卵期天敌,对抑制这些害虫的发生数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稻螟赤眼蜂不能寄生于蓖麻蚕卵、柞蚕卵,可在米蛾卵中正常繁殖。稻螟赤眼蜂是水稻螟虫卵的优势寄生蜂,在控制二化螟种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田间二化螟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比率在二化螟代间存在显著变化(郭慧芳等,2002) 。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
寄生蜂种:玉米螟赤眼蜂采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松毛虫赤眼蜂源自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稻螟赤眼蜂成虫源自大学农药学实验室,3种赤眼蜂均以米蛾为寄主在室内( 25 ±1℃,光周期14∶10D) 繁殖数代,繁蜂过程中供给 10% 蔗糖水。
供试寄主:米蛾幼虫源自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实验室,室内用玉米和黄豆粉繁育多代,其卵零散;黏虫为本研究室饲养繁殖,其卵为卵块状。
1.2 卵卡制作
米蛾卵卡: 参照相关学者的实验方法(袁曦等,2012),先用30 W紫外灯距15 cm照射30 min杀死米蛾卵胚胎,再选取大小、形状接近,饱满度较好的新鲜米蛾卵,用胶水均匀地粘在 2 cm ×2 cm 的坐标纸上制成卵卡,待胶水晾干后,把制作好的卵卡放入长10.0 cm、口径3.5 cm 玻璃试管内,同时放入湿润的滤纸保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32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