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对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抗药性监测及复配配方筛选
为了明确2015年我国主要水稻产区田间褐飞虱种群对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抗药性水平,为田间褐飞虱防治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我们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对8省(市)褐飞虱种群进行了抗药性监测,并与本实验室2014年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的抗药性两年间上升较为明显,其中安徽和县褐飞虱种群已达到高水平抗性(114.8倍),其余包括江苏高淳等13个褐飞虱种群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10.5~64.3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的抗药性监测发现,除福建福清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处于中等平抗性(81.7倍)外,安徽和县等11个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均已达到高水平抗性(206.1~773.9倍)。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抗药性监测,明确了褐飞虱田间种群对这两种药剂的抗药性,同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复配配方的筛选,旨在通过降低选择压力、延缓褐飞虱对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抗药性发展速度,同时降低田间药剂用量,减轻对环境和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2
1材料与方法3
1.1供试昆虫 3
1.1.1监测实验供试昆虫 3
1.1.2复配实验供使昆虫 3
1.2 供试药剂4
1.3 试验方法4
1.4 数据处理计算4
1.5 敏感基线 5
2结果与分析5
2.1褐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监测 5
2.2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监测 6
2.3复配配方筛选 6
3.讨论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褐飞虱对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抗药性监测及复配配方筛选
引言
前言
世界上有大约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作为主食,贫民更是依靠稻米生存,每年消费稻米的人口在快速地增长。水稻对亚洲人民显得尤为重要,其作为生活必须的主粮,能够安全的种植和生产一直受到全亚洲人民的关注(翟保平等)。在我国水稻常年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hm2,达到我国谷物种植面积的30%,水稻总产量更是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民生和社会稳定(林拥军等,201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属于半翅目飞虱科,褐飞虱作为害水稻生产的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具有远距离迁飞、突发、暴发、毁灭性等特点,近年来褐飞虱危害严重、暴发频繁,防控压力亦剧增。褐飞虱食性单一,通常情况下只会危害水稻和野生稻,多在其茎秆上取食和繁殖后代,在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已经连续发生很多年(李汝铎,1996)。调查发现我国最初的虫源地在湄公河三角洲,迁出地为红河三角洲,但褐飞虱在我国南方稻区越冬虫量极少。
褐飞虱主要危害分蘖期至孕穗期水稻的根基部,以成、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属于单食性害虫;水稻受害严重时会整株瘫痪倒伏,俗称“冒穿”或“虱烧”,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雌虫产卵时会刺伤稻株茎叶组织,虫量大时会形成大量伤口,水分由刺伤点向外散失间接破坏疏导组织,进一步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褐飞虱还可以传播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这两种水稻病毒病(丁锦华和苏建亚,2002)。褐飞虱还能干扰水稻正常的新陈代谢,但仅限于局部受害,不具有系统性的危害(娄永根和程家安,2000)。
我国褐飞虱发生十分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南大部都特别适合褐飞虱的生长和繁殖,便利的自然条件和广袤的地域使褐飞虱迅速成灾。20世纪90年代褐飞虱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稻区最主要的害虫,年发生面积为1670万公顷以上。1991年长江流域早稻上褐飞虱大发生;1995到1999年部分稻区单季晚稻上大发生(洪乃桥和何显文,2007),防治后稻谷损失年均也达10亿多公斤;2005年褐飞虱的特大爆发令人猝不及防,损失的稻谷高达20亿公斤(王彦华和王鸣华,2007);在2006年雨水偏多和台风的频繁发生使得褐飞虱为害更加严重,大部稻区发生重于2005年同期。虽然近几年褐飞虱的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并没有缓解部分地区褐飞虱的大发生危害。2012年浙江省衢州市和平湖市,2013年浙江省全省、安徽滁州市和广德县、福建顺昌县、2014年浙江湖州市等这些地区都有褐飞虱的详细报道,普遍造成了严重减产(胡长安等, 2014;潘欣葆,2014;许国太,2014;张建军等,2014;诸茂龙和李军,2014)。
长期以来,由于生物防治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还不够成熟,农业防治虽操作相对简单但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而化学防治一直是防治褐飞虱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是长期、大量和持续不合理的使用杀虫剂防治褐飞虱,使我国褐飞虱种群对现在使用的多种杀虫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也直接导致了褐飞虱的频繁爆发。近年来,新型、安全、高效的杀虫剂开发越来越困难,可长期用于防治褐飞虱的高活性杀虫剂越来越少,所以更应该注意科学合理的使用杀虫剂,延缓褐飞虱的抗药性发生和发展和保护现有商品化杀虫剂的使用寿命,倡导合理用药、药剂的复配使用和新药的研发。
毒死蜱,又名氯吡硫磷、氯蜱硫磷,化学品名:O,O二乙基O(3,5,6三氯2吡啶基)硫代磷酸,是一种广谱、高效、中等毒性的有机磷杀虫剂,在土地中挥发性较高,可应用于多种大田害虫的防治。毒死蜱的毒性机理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进而阻止神经传导最终导致动物的死亡(Recep AY et al.2005;凌善锋等,2012)。随着高毒有机磷杀虫剂的禁用,目前有机磷农药在我国稻田的使用逐渐减少,而用于防治褐飞虱的杀虫剂主要为毒死蜱。20092012年,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抗药性一直保持在敏感到低水平阶段(王鹏等,2013)。
噻虫嗪 ( thiamethoxam ) 又 名 阿 克 泰( actara) 、快胜( eruiser) ,1991 年由诺华公司( 现为先正达公司) 开发,并于 1998 年推出市场的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优良杀虫活性的新型新烟碱类化合物,其作用机理与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 类似,主要体现在与昆虫烟碱乙酰胆碱受体 ( nAChR) 具有很强的亲和性,引起刺激传递不断加剧,冲动传导不能中断,从而干扰昆虫正常的神经活动,昆虫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逐渐在麻痹中死亡(李艳芳等,2010)。2009年监测发现江西上高、江苏通州、浙江桐乡等6地的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均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5.38.2倍),2010年6.014.4倍的抗性到2011年的12.862.3倍,抗性上升十分明显,其中江西上高,江苏宜兴,湖北赤壁,江苏通州4个种群都达到40倍以上抗性水平(44.962.3倍),20112012年,zhang等的监测也证实了褐飞虱对噻虫嗪抗性的发展(17.447.1倍)。
通过抗药性监测,明确我国褐飞虱对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抗药性现状,不仅可以及时地掌握褐飞虱抗性水平及其分布,而且能明确重点保护的药剂类别及品种,为制定抗性治理方案或药剂复配的可行性提供依据。还能够科学的指导大田用药,减少因抗性发展过快和持续用药导致的财产损失与人力物力的浪费。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2
1材料与方法3
1.1供试昆虫 3
1.1.1监测实验供试昆虫 3
1.1.2复配实验供使昆虫 3
1.2 供试药剂4
1.3 试验方法4
1.4 数据处理计算4
1.5 敏感基线 5
2结果与分析5
2.1褐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监测 5
2.2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监测 6
2.3复配配方筛选 6
3.讨论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褐飞虱对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抗药性监测及复配配方筛选
引言
前言
世界上有大约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作为主食,贫民更是依靠稻米生存,每年消费稻米的人口在快速地增长。水稻对亚洲人民显得尤为重要,其作为生活必须的主粮,能够安全的种植和生产一直受到全亚洲人民的关注(翟保平等)。在我国水稻常年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hm2,达到我国谷物种植面积的30%,水稻总产量更是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民生和社会稳定(林拥军等,201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属于半翅目飞虱科,褐飞虱作为害水稻生产的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具有远距离迁飞、突发、暴发、毁灭性等特点,近年来褐飞虱危害严重、暴发频繁,防控压力亦剧增。褐飞虱食性单一,通常情况下只会危害水稻和野生稻,多在其茎秆上取食和繁殖后代,在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已经连续发生很多年(李汝铎,1996)。调查发现我国最初的虫源地在湄公河三角洲,迁出地为红河三角洲,但褐飞虱在我国南方稻区越冬虫量极少。
褐飞虱主要危害分蘖期至孕穗期水稻的根基部,以成、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属于单食性害虫;水稻受害严重时会整株瘫痪倒伏,俗称“冒穿”或“虱烧”,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雌虫产卵时会刺伤稻株茎叶组织,虫量大时会形成大量伤口,水分由刺伤点向外散失间接破坏疏导组织,进一步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褐飞虱还可以传播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这两种水稻病毒病(丁锦华和苏建亚,2002)。褐飞虱还能干扰水稻正常的新陈代谢,但仅限于局部受害,不具有系统性的危害(娄永根和程家安,2000)。
我国褐飞虱发生十分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南大部都特别适合褐飞虱的生长和繁殖,便利的自然条件和广袤的地域使褐飞虱迅速成灾。20世纪90年代褐飞虱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稻区最主要的害虫,年发生面积为1670万公顷以上。1991年长江流域早稻上褐飞虱大发生;1995到1999年部分稻区单季晚稻上大发生(洪乃桥和何显文,2007),防治后稻谷损失年均也达10亿多公斤;2005年褐飞虱的特大爆发令人猝不及防,损失的稻谷高达20亿公斤(王彦华和王鸣华,2007);在2006年雨水偏多和台风的频繁发生使得褐飞虱为害更加严重,大部稻区发生重于2005年同期。虽然近几年褐飞虱的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并没有缓解部分地区褐飞虱的大发生危害。2012年浙江省衢州市和平湖市,2013年浙江省全省、安徽滁州市和广德县、福建顺昌县、2014年浙江湖州市等这些地区都有褐飞虱的详细报道,普遍造成了严重减产(胡长安等, 2014;潘欣葆,2014;许国太,2014;张建军等,2014;诸茂龙和李军,2014)。
长期以来,由于生物防治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还不够成熟,农业防治虽操作相对简单但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而化学防治一直是防治褐飞虱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是长期、大量和持续不合理的使用杀虫剂防治褐飞虱,使我国褐飞虱种群对现在使用的多种杀虫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也直接导致了褐飞虱的频繁爆发。近年来,新型、安全、高效的杀虫剂开发越来越困难,可长期用于防治褐飞虱的高活性杀虫剂越来越少,所以更应该注意科学合理的使用杀虫剂,延缓褐飞虱的抗药性发生和发展和保护现有商品化杀虫剂的使用寿命,倡导合理用药、药剂的复配使用和新药的研发。
毒死蜱,又名氯吡硫磷、氯蜱硫磷,化学品名:O,O二乙基O(3,5,6三氯2吡啶基)硫代磷酸,是一种广谱、高效、中等毒性的有机磷杀虫剂,在土地中挥发性较高,可应用于多种大田害虫的防治。毒死蜱的毒性机理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进而阻止神经传导最终导致动物的死亡(Recep AY et al.2005;凌善锋等,2012)。随着高毒有机磷杀虫剂的禁用,目前有机磷农药在我国稻田的使用逐渐减少,而用于防治褐飞虱的杀虫剂主要为毒死蜱。20092012年,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抗药性一直保持在敏感到低水平阶段(王鹏等,2013)。
噻虫嗪 ( thiamethoxam ) 又 名 阿 克 泰( actara) 、快胜( eruiser) ,1991 年由诺华公司( 现为先正达公司) 开发,并于 1998 年推出市场的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优良杀虫活性的新型新烟碱类化合物,其作用机理与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 类似,主要体现在与昆虫烟碱乙酰胆碱受体 ( nAChR) 具有很强的亲和性,引起刺激传递不断加剧,冲动传导不能中断,从而干扰昆虫正常的神经活动,昆虫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逐渐在麻痹中死亡(李艳芳等,2010)。2009年监测发现江西上高、江苏通州、浙江桐乡等6地的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均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5.38.2倍),2010年6.014.4倍的抗性到2011年的12.862.3倍,抗性上升十分明显,其中江西上高,江苏宜兴,湖北赤壁,江苏通州4个种群都达到40倍以上抗性水平(44.962.3倍),20112012年,zhang等的监测也证实了褐飞虱对噻虫嗪抗性的发展(17.447.1倍)。
通过抗药性监测,明确我国褐飞虱对毒死蜱和噻虫嗪的抗药性现状,不仅可以及时地掌握褐飞虱抗性水平及其分布,而且能明确重点保护的药剂类别及品种,为制定抗性治理方案或药剂复配的可行性提供依据。还能够科学的指导大田用药,减少因抗性发展过快和持续用药导致的财产损失与人力物力的浪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