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虫量处理下稻纵卷叶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程度稻纵卷叶螟的为害条件下水稻各项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变化规律的研究,探讨在稻纵卷叶螟为害条件下的水稻各项生长指标的损失状况,以此为防治稻纵卷叶螟提供借鉴,同时,通过总结水稻受害后各项生物指标的变化情况,也为建立防治稻纵卷叶螟指标库提供参考。为了进一步摸清稻纵卷叶螟的为害规律,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更有效的控制其为害,本试验通过设置五个等级的稻纵卷叶螟虫害处理加上一个对照三个重复,总共十八个小区的田间罩网试验,从水稻分孽期至收获期,记录了不同程度稻纵卷叶螟为害条件下,田间水稻的株高、分蘖数、卷叶率、总叶数和千粒重等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程度稻纵卷叶螟为害条件下,水稻生物量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试验的研究发现,随着田间稻纵卷叶螟数量的上升,水稻的株高、分蘖数、总叶数等生物量随之减少。一定虫害为害水平下,水稻卷叶率的增多,导致了水稻千粒重和穗数的下降。水稻在受到不同等级稻纵卷叶螟为害的情况下,生物量会出现明显差异,在无防治和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水稻产量将受到明显影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2
1材料与方法4
1.1试验材料4
1.1.1试验田选取4
1.1.2实验水稻品种及实验设计4
1.1.3供试虫源4
1.1.4罩笼设置4
1.1.5仪器设备4
1.2研究方法4
1.2.1水稻田设计以及虫量的放置4
1.2.2对水稻生长期各生物量调查 5
2结果与分析5
2.1不同虫量稻纵卷叶螟处理下水稻各项生物量的变化5
2.1.1不同虫量稻纵卷叶螟处理下水稻穗长的变化5
2.1.2不同虫量稻纵卷叶螟处理下水稻穗数的变化6
2.1.3不同虫量稻纵卷叶螟处理下水稻穗粒数的变化6
2.2不同虫量稻纵卷叶螟处理下水稻卷叶率的变化7
2.3不同虫量稻纵卷叶螟处理下水稻的结实率8
2.4不同虫量稻纵卷叶螟处理下水稻的千粒重9
3讨论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同虫量处理下稻纵卷叶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引言
引言
研究背景
水稻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半水生的禾本科植物。在农业时代到来以前,它就作为一种食物提供给那些依赖狩猎、捕鱼和采集食用植物为生的人们。即使在今天,在许多环境恶劣的潮湿热带地区,水稻仍是维持人们生计的主要食物来源。然而在水稻发源地之外的那些水利得到控制、土壤得到肥沃、耕作以及除草和选种工作进行或实施得很好的地区,水稻产量稳步增长,稻米的过剩是使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的提高,以及它的多季收获,刺激了一些亚洲国家文明的发达[1]。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变革使各地区水稻生产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灌溉、高产品种使用、肥料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等对水稻产量起到了一定的增产效果,但其中的一些变化也使稻田有害生物的流行频率大大提高,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23]。稻纵卷叶螟是为害水稻的一种重要虫害之一。
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占到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4。水稻病虫害是引起其产量形成和品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生和为害严重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它隶属于昆虫纲,麟翅目,螟蛾科,具有远距离迁飞性的特性[4]。稻纵卷叶螟的危害范围广,历期长,其对水稻植株上部功能叶片的危害直接影响水稻灌浆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受到水稻生长状况、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等的共同影响,近年来其逐渐成为热带和亚热带亚洲水稻的重要害虫。20世纪70年代以前,稻纵卷叶螟在我国稻区是一种间歇性、局部性发生的害虫;7080年代初,因高产水稻品种的不断引进,其发生程度较重;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半期,发生有减轻的趋势;90年代后半期以后,稻纵卷叶螟在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发生范围逐渐扩增,且强度明显加重,已成为水稻上的常发性重要害虫。2003、2007和2008年,稻纵卷叶螟在全国特大暴发,给水稻产量造成严重损失,对粮食生产构成重大威胁[5]。
稻纵卷叶螟的卵呈现为近椭圆形。长约1mm,宽0.5mm。扁平中央稍隆起,卵壳表面有网状纹。初产时人乳白色,孵化前为淡黄褐色。被寄生的卵呈黑褐色[6]。
水稻的卷叶性食叶害虫是多个属、种的复合体,包括稻纵卷叶螟、稻显纹纵卷叶螟及刷须野螟属,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及澳洲等地。其成虫形态及幼虫为害习性彼此甚为相似,颇易混淆。如在斐济,1961年以前,人们一直将显纹纵卷叶螟错当成刷须野螟。而在印度还有一种卷食稻叶的麦蛾,也易与之混淆。
幼虫,通常5龄,少有6龄,初孵为蚁螟,12龄体色为黄绿色,头为黑褐色,4龄转色,5龄为黄色,老熟后桔红色。对龄期最重要的区分办法是看体长,1龄2mm以下,2龄3mm左右,3龄6mm左右,4龄接近1cm,5龄就超过15mm,老熟后体型缩小。幼虫历期1423天,温度高时历期短,一般每个龄期35天[7]。
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体长79mm,黄褐色。前后翅外缘有黑褐色宽边。前翅缘暗褐色,有3条黑褐色横线,中横线短;后翅有黑褐色横线2条。雄蛾体较小,前翅前缘中央有1黑色毛镞组成的眼状纹;前足附节基部有一丛黑毛;停息时,尾部常向上翘起。雄蛾体较大,停息时尾部平直[8]。
成虫羽化后盛期在晚上8时左右,午夜进入高峰,羽化后13天交配,产卵前期45天,4代较长,达11天以上[9]。该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成虫春季随季风由南向北迁飞,到了秋季,成虫又随季风迁回南方[10]
稻纵卷叶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趋绿和群集特性。卵散产于叶片上,通常以叶背为多。初孵幼虫爬到叶尖卷叶取食,稍大幼虫则钻入叶心、叶鞘内或叶面上咬食叶肉,并吐丝将叶的两边纵卷结苞。结好苞后就在苞内顺叶脉食叶肉及上表皮,被害叶呈现长短不一的条状叶斑。幼虫老熟后,在植株下部及叶鞘部重新结苞化蛹[11]。
幼虫为害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水稻叶片。初孵幼虫从叶尖沿叶脉来回爬动,然后入心叶或者是由稻莉马为害形成的卷叶中啃食叶肉,留下针头形状的白色透明小点但很少结苞;2龄幼虫开始爬到叶尖或者稻叶中上部吐丝为害,将叶片缀连形成小虫苞,多为单苞,称为“卷尖期”,在虫苞内为害,受害处呈白色透明条斑;3龄开始转苞为害,幼虫行动活跃,转苞多在夜晚七八点或者凌晨四五点以及阴雨天时进行;4龄后转苞转株频繁,虫龄越大,虫苞越大,取食越多,转移次数越多,为害就越重。幼虫多数为5龄,前3龄食量非常小,3龄开始增长,5龄为暴食阶段,一生可取食为害59个叶片。水稻受害后,叶片光合作用减弱,导致千粒重降低,空秕率升高,造成水稻减产,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甚至颗粒无收。据统计,我国曾因稻纵卷叶螟为害损失稻谷重量达5亿7.5亿kg[1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30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