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豆区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和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大豆花叶病毒(SMV)和大豆胞囊线虫2种病害严重危害我国大豆生产,降低大豆产量、影响外观品质。本研究在防虫网室汁液摩擦接种优势SMV株系SC3、SC7或SC15、SC18及优势生理小种SCN 1号条件下,鉴定和评价了89个我国各育种单位提供的参加2015年国家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的品种(品系)的抗病性。室内人工接种SMV鉴定结果显示科丰29等27个新品种(品系)对SC3表现较好抗性,冀豆19等32个新品种(品系)对SC7表现较好抗性,且有苏7辐选等27个品种(品系)同时对SC3和SC7 2个株系均表现较好抗性,这些品种可直接应用于我国黄淮和长江流域大豆生产,基本不存在品种安全性风险; 3个品种(品系)对SC15表现良好抗性,4个品种(品系)对SC18表现良好抗性,仅2个品种(品系)同时对SC15和SC18表现良好抗性;SCN接种鉴定结果显示36个来自黄淮地区的参试大豆品种均高感SCN1号生理小种,没有发现抗病品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试验材料 2
1.1.1供试大豆品种2
1.1.2 供试SMV株系和SCN生理小种 2
1.2试验方法 2
1.2.1大豆品种对SMV 的抗性鉴定方法和分级标准2
1.2.2大豆品种对SCN的抗性鉴定方法和分级标准 2
1.3数据整理与分析 3
2.结果与分析 3
2.1 参试品种对SMV和SCN抗性鉴定结果分析 4
2.1.1参试品种对SMV抗性鉴定结果分析4
2.1.2参试品种对SCN抗性鉴定结果分析7
2.2 参试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分布 7
2.3 兼抗SMV和SCN 2种病害大豆品种筛选 8
3.讨论8
致谢9
参考文献9
2015年国家大豆区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和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农学 苏鲁夏西阿孜阿提
引言
引言
大豆病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限制我国大豆单产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众多大豆病害中,又以大豆花叶病毒( Soybean Mosaic Virus,SMV)和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2种病害的影响为重。SMV在我国东北、黄淮及南方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且不易防控,SCN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和黄淮大豆产区,目前针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控手段仍以推广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抗病育种首先要有优异的抗源作为保障,因此筛选优异抗性品种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世界范围内大豆育种家对此工作也格外重视。
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者和育种家对大豆抗SMV和SCN的工作做了大量研究和报道[17],为大豆抗病品种选育起到很大推动作用。鉴于SMV和SCN在我国大豆生产上的严重危害,保证品种在生产上的安全性,2003年起我国就已经将新培育品种对这两种病害的抗性作为国审大豆新品种的主要指标,对SMV病害实行“感病一票否决制”。大豆品种对SMV的抗性机制不尽相同,主要分抗侵染和抗扩展两类。抗侵染表现为SMV不能系统侵染大豆品种,在植株叶片上无可见症状,该类抗性具有典型的株系转化特点,流行株系一旦发生变化,生产上的抗病品种存在“丧失”抗性的风险;而抗扩展则表现为SMV可侵染大豆,出现系统症状,但对大豆产量影响极小甚至忽略不计[8]。大豆抗病育种过程中应注重抗侵染和抗扩展两类抗性品种的发掘和应用,两类抗性品种均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我国黄淮和长江流域、南方大豆生产上存在的优势SMV株系SC3/SC7及SC15/SC18,及黄淮大豆产区优势生理小种SCN 1,筛选优异抗源,评价2015年参加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品种的抗性水平,以期为各相关育种单位抗病育种提供优异抗源,加速我国大豆抗病育种进程,同时该结果也可为品种审定环节提供重要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参加SMV和SCN鉴定的大豆品种
待鉴定品种主要来源于我国最近几年新培育大豆品种,共89份大豆材料。品种覆盖除北方大豆产区以外的其余5个大豆生态区,品种来源主要为黄淮海夏大豆、长江流域春、夏大豆、鲜食春、夏大豆、热带亚热带春、夏大豆,品种类型丰富。所有89份参试大豆品种均做SMV的抗病鉴定,除热带亚热带春、夏大豆接种SC15/SC18株系外,其余品种均接种SC3/SC7;黄淮海夏大豆参试品种除了鉴定对SMV的抗性外,还需鉴定对SCN 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1.1.2 接种鉴定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和胞囊线虫生理小种
参试品种接种鉴定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均为我国大豆生产上各生态区的优势株系(SC3/SC7和SC15/SC18),以真实反映品种在生产上的抗性水平。其中,SC7的致病力强于SC3,SC15的致病力强于SC18,因此品种抗性达标标准为对弱毒株系SC3、SC18抗性中感以上,强毒株系SC7、SC15感病以上。
SCN1 和SCN4是我国黄淮大豆产区流行的胞囊线虫生理小种,本研究仅对1号小种(SCN 1)进行鉴定。因为所有品种几乎均对SCN4严重感病,目前为止,没有任何1个品种对SCN4表现抗病。
1.2 试验方法
1.2.1 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鉴定和抗性分级
防虫网室内人工汁液摩擦接种待鉴定品种,接种2周后,调查大豆品种的症状、发病率和病级,南农11382为感病对照,进而计算各品种的病情指数,确定品种抗性级别。单株病情分级标准参照Zhi等[9]的方法。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Σ各级病株数×病级/调查总株数×4)×100%
采用6级抗性分级标准:病情指数为0定义为高抗,病情指数大于0小于等于20%定义为抗病,病情指数大于20%小于等于35%定义为中抗,病情指数大于35%小于等于50%定义为中感,病情指数大于50%小于等于70%定义为感病,病情指数70%以上定义为高感。
1.2.2 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鉴定和抗性分级
大豆胞囊线虫接种方法参考卢为国等[10]的方法,每个塑料框中加10株Lee做为感病对照。接种30天后,待根部出现白色胞囊时,计数根部胞囊数目,计算胞囊指数。
胞囊指数(IP):IP=鉴定品种每株平均胞囊数÷Lee每株平均胞囊数×100%
采用4级抗性分级标准:胞囊指数低于10%定义为高抗;胞囊指数大于10%小于30%定义为中抗;胞囊指数大于30%小于60%定义为中感;胞囊指数60%以上定义为高感。
1.3 数据整理与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及作图均采用Excel 2010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大豆品种抗性鉴定结果与分析
2.1.1 参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鉴定结果与分析
89份参试大豆品种接种SMV株系后,病情指数与抗性结论见表1。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病情指数变幅0%75%,接种SC3的品种平均病情指数26.48%,接种SC7的品种平均病情指数27.28%,接种SC15的品种平均病情指数35.31%,接种SC18的品种平均病情指数28.93%,接种强毒株系SC7/SC15品种病情指数高于接种弱毒株系SC3/SC18品种病情指数,说明强毒株系对品种影响高于弱毒株系。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试验材料 2
1.1.1供试大豆品种2
1.1.2 供试SMV株系和SCN生理小种 2
1.2试验方法 2
1.2.1大豆品种对SMV 的抗性鉴定方法和分级标准2
1.2.2大豆品种对SCN的抗性鉴定方法和分级标准 2
1.3数据整理与分析 3
2.结果与分析 3
2.1 参试品种对SMV和SCN抗性鉴定结果分析 4
2.1.1参试品种对SMV抗性鉴定结果分析4
2.1.2参试品种对SCN抗性鉴定结果分析7
2.2 参试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分布 7
2.3 兼抗SMV和SCN 2种病害大豆品种筛选 8
3.讨论8
致谢9
参考文献9
2015年国家大豆区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和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农学 苏鲁夏西阿孜阿提
引言
引言
大豆病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限制我国大豆单产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众多大豆病害中,又以大豆花叶病毒( Soybean Mosaic Virus,SMV)和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2种病害的影响为重。SMV在我国东北、黄淮及南方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且不易防控,SCN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和黄淮大豆产区,目前针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控手段仍以推广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抗病育种首先要有优异的抗源作为保障,因此筛选优异抗性品种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世界范围内大豆育种家对此工作也格外重视。
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者和育种家对大豆抗SMV和SCN的工作做了大量研究和报道[17],为大豆抗病品种选育起到很大推动作用。鉴于SMV和SCN在我国大豆生产上的严重危害,保证品种在生产上的安全性,2003年起我国就已经将新培育品种对这两种病害的抗性作为国审大豆新品种的主要指标,对SMV病害实行“感病一票否决制”。大豆品种对SMV的抗性机制不尽相同,主要分抗侵染和抗扩展两类。抗侵染表现为SMV不能系统侵染大豆品种,在植株叶片上无可见症状,该类抗性具有典型的株系转化特点,流行株系一旦发生变化,生产上的抗病品种存在“丧失”抗性的风险;而抗扩展则表现为SMV可侵染大豆,出现系统症状,但对大豆产量影响极小甚至忽略不计[8]。大豆抗病育种过程中应注重抗侵染和抗扩展两类抗性品种的发掘和应用,两类抗性品种均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我国黄淮和长江流域、南方大豆生产上存在的优势SMV株系SC3/SC7及SC15/SC18,及黄淮大豆产区优势生理小种SCN 1,筛选优异抗源,评价2015年参加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品种的抗性水平,以期为各相关育种单位抗病育种提供优异抗源,加速我国大豆抗病育种进程,同时该结果也可为品种审定环节提供重要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参加SMV和SCN鉴定的大豆品种
待鉴定品种主要来源于我国最近几年新培育大豆品种,共89份大豆材料。品种覆盖除北方大豆产区以外的其余5个大豆生态区,品种来源主要为黄淮海夏大豆、长江流域春、夏大豆、鲜食春、夏大豆、热带亚热带春、夏大豆,品种类型丰富。所有89份参试大豆品种均做SMV的抗病鉴定,除热带亚热带春、夏大豆接种SC15/SC18株系外,其余品种均接种SC3/SC7;黄淮海夏大豆参试品种除了鉴定对SMV的抗性外,还需鉴定对SCN 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1.1.2 接种鉴定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和胞囊线虫生理小种
参试品种接种鉴定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均为我国大豆生产上各生态区的优势株系(SC3/SC7和SC15/SC18),以真实反映品种在生产上的抗性水平。其中,SC7的致病力强于SC3,SC15的致病力强于SC18,因此品种抗性达标标准为对弱毒株系SC3、SC18抗性中感以上,强毒株系SC7、SC15感病以上。
SCN1 和SCN4是我国黄淮大豆产区流行的胞囊线虫生理小种,本研究仅对1号小种(SCN 1)进行鉴定。因为所有品种几乎均对SCN4严重感病,目前为止,没有任何1个品种对SCN4表现抗病。
1.2 试验方法
1.2.1 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鉴定和抗性分级
防虫网室内人工汁液摩擦接种待鉴定品种,接种2周后,调查大豆品种的症状、发病率和病级,南农11382为感病对照,进而计算各品种的病情指数,确定品种抗性级别。单株病情分级标准参照Zhi等[9]的方法。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Σ各级病株数×病级/调查总株数×4)×100%
采用6级抗性分级标准:病情指数为0定义为高抗,病情指数大于0小于等于20%定义为抗病,病情指数大于20%小于等于35%定义为中抗,病情指数大于35%小于等于50%定义为中感,病情指数大于50%小于等于70%定义为感病,病情指数70%以上定义为高感。
1.2.2 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鉴定和抗性分级
大豆胞囊线虫接种方法参考卢为国等[10]的方法,每个塑料框中加10株Lee做为感病对照。接种30天后,待根部出现白色胞囊时,计数根部胞囊数目,计算胞囊指数。
胞囊指数(IP):IP=鉴定品种每株平均胞囊数÷Lee每株平均胞囊数×100%
采用4级抗性分级标准:胞囊指数低于10%定义为高抗;胞囊指数大于10%小于30%定义为中抗;胞囊指数大于30%小于60%定义为中感;胞囊指数60%以上定义为高感。
1.3 数据整理与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及作图均采用Excel 2010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大豆品种抗性鉴定结果与分析
2.1.1 参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鉴定结果与分析
89份参试大豆品种接种SMV株系后,病情指数与抗性结论见表1。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病情指数变幅0%75%,接种SC3的品种平均病情指数26.48%,接种SC7的品种平均病情指数27.28%,接种SC15的品种平均病情指数35.31%,接种SC18的品种平均病情指数28.93%,接种强毒株系SC7/SC15品种病情指数高于接种弱毒株系SC3/SC18品种病情指数,说明强毒株系对品种影响高于弱毒株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