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摘 要本实验以鱼腥草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块法分离鱼腥草中的内生真菌,然后对所得到的内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得到发酵液。分别测其发酵液对猕猴桃溃疡菌,苹果腐烂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小麦纹枯病菌这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鱼腥草的根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内生真菌,茎组织中得到2株,叶组织中得到4株;编号为1、3、5的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对苹果腐烂病菌有抑制作用,而编号为1、5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抑制作用。 目 录
1 综述
1.1 鱼腥草的简介 1
1.2鱼腥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1
1.2.1化学成分 1
1.2.2质量研究 2
1.3 鱼腥草的药用价值 2
1.3.1抗茵作用 2
1.3.2抗病毒作用 3
1.3.3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
1.3.4抗炎作用 3
1.3.5抗过敏作用 3
1.3.6抗肿瘤作用 3
1.4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4
1.4.1植物内生真菌的概念 4
1.4.2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4
1.4.3我国内生真菌研究发展趋势 5
1.5鱼腥草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5
1.6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2 实验内容
2.1材料试剂与仪器 7
2.1.1植物样品来源 7
2.1.2仪器 7
2.1.3设备 7
2.1.4试剂 7
2.1.5培养基 7
2.2内生真菌的分离 8
2.3内生真菌抑菌实验 8
2.3.1发酵液的制备 8
2.3.2抑菌活性测定 9
2.4结论 9
2.4.1鱼腥草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9
2.4.2抑菌的实验结果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1 综述
1.1 鱼腥草的简介
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又称侧耳根,属三白草科蕺菜属,广泛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3.2抑菌活性测定 9
2.4结论 9
2.4.1鱼腥草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9
2.4.2抑菌的实验结果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4
1 综述
1.1 鱼腥草的简介
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又称侧耳根,属三白草科蕺菜属,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在我国鱼腥草原名为“蕺”,始载于《名医别录》[1],是我国卫生部正式确定为“药食两用”的品种之一,因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据《本草纲目》载“其叶腥气,故名鱼腥草”。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2]。归肺经。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以及止咳化痰等功效,对痰热咳喘、热痢热淋、痛肿疮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其茎叶和地下根都可以食用,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鱼腥草分布于我国中部、 东南及西南部各省区。《吴越春秋》称其为岑草,《唐本草》称其为俎菜,《救急易方》称其为紫蕺[3],都记载了其清热解毒、治疗疮疡的作用。《滇南本草》称其能“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 疗痔疮;”《医林纂要》称其“行水、攻坚、去瘴,解暑[4]。疗蛇虫毒,治脚气, 溃痈疽,去瘀血”。《新修本草》中有“叶似乔麦,肥地亦能蔓生。茎紫赤色。多生湿地,山谷阴处。山南江左人好食之”的记载[5]。
1.2鱼腥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化学成分
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对鱼腥草进行人工栽培,目前在云南、贵州、 四川等地栽培较多[6],人工栽培和黔产野生鱼腥草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发现鱼腥草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有机酸、多糖、黄酮类物质、生物碱等,其中挥发油成分主要含有癸酰乙醛(decanoylacetldehyde),甲基正壬酮(methylnnonylketone),芳樟醇(linalool),α蒎烯(αpinene),乙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柠檬烯(limonene),丁香烯(caryopHllene),月桂烯(myrcene),茨烯(campHene),罗勒烯(ocimene)邻、间、对苯甲酚等[7]。此外,在挥发油成分中还发现有棕榈酸、绿原酸、油酸、亚油酸和硬脂酸等化学成分。已发现鲜鱼腥草全草(5月下旬采集)挥发油平均得率0.022%0.025%,干品平均得率0.030%[8]。由于鲜草折干率约10:1,且鲜草所得挥发油色泽较淡,质量较好, 故认为挥发油应尽量以鲜草提取为宜。夏采集的鱼腥草挥发油得率为0.025%,比秋末所采得率(0.0009%)明显增多,故认为应在生长旺季采集。
有研究称[9],每100 g茎叶中含有碳水化合物3 g,蛋白质0.8 g,粗纤维1.2 g,脂肪2.41 g、碳水化合物67.5 g、钙7530.9 mg、磷43 mg、铁12.6 mg,同时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冬氨酸、谷氨酸等17 种氨基酸,是国家卫生部确定的药食两用的品种之一[10]。随着人们对鱼腥草认识的深入,发现其在食用和药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对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野生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因此也出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鱼腥草。
早在1921年国外报道过鱼腥草含有癸醛(capril aldehyde)、月桂醛(laurie aldehyde)及甲壬酮(methy lnnony lketone)等成分。1942年有人用水蒸汽蒸馏法自鱼腥草中提取的精油里发现一种抗菌物质。不久即报道从鱼腥草中分离出该种抗菌活性成分:癸酰乙醛(deeanoy aceta ldehyde)。1971年国内用人工方法制备了癸酰乙醛亚硫酸氢钠原料(合成鱼腥草素),使之广泛应用于临床[11]。人工合成的鱼腥素为癸酰乙醛的亚硫酸氢钠的加成物。
1.2.2质量研究
研究鱼腥草素的醛基在一定的温度体系下与对2,4二硝基苯阱作用成腙,在改良试剂KOH乙醇发色作用下显酒红色,其颜色与浓度成正比[12]。最大吸收波长为375 nm.癸酰乙醛浓度0.01~0.1 mg/mL范围内,符合Beer定律,成色稳定,在55℃超声波中反应45 min效果较好。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鱼腥草注射液挥发性成分,建立了鱼腥草注射液指纹图谱分析方法[13],并通过方法学考察证实了方法的可行性。气相色谱柱为弹性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24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