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药材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研究(附件)

摘 要目的:为丰富《中国药典》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内容,优化甘草酸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甘草中的甘草酸开展鉴定工作,实验色谱条件为:Diamonsil-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2mol/L乙酸铵(62:38);检测波长:250 nm;柱温:室温;流速:1.0 ml/min。结果:甘草酸含量在0.04~0.2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152.85X+15.44,r=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98.14%,RSD=2.71%(n=5) 。结论:本实验方法中,溶剂用量少,操作简便,快捷、准确,可控,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测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保证。目 录
1 绪论
1.1 甘草的基源研究 1
1.2 甘草的产地加工 1
1.3 甘草的炮制研究 2
1.3.1 生甘草 2
1.3.2 炒甘草 2
1.3.3 蜜炙甘草 2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 3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3
2 国内外发展状况
2.1 国外研究现状 5
2.2 国内研究现状 5
2.2.1 甘草主要的的化学成分 6
2.2.2 甘草的药理研究 6
2.2.3 甘草的配伍应用 8
2.2.4 甘草的配伍禁忌 8
2.2.5 甘草的药用价值 8
3 实验研究
3.1.1 试验仪器 10
3.1.2 药材及试药 10
3.2 甘草药材的提取 10
3.3 甘草药材中甘草酸含量测定 11
3.3.1 色谱条件 11
3.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1
3.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1
3.3.4 测定方法 11
3.3.5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12
3.3.6 稳定性试验 13
3.3.7 精密度试验 13
3.3.8 重复性试验 14
3.3.9 加样回收率试验 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色谱条件 11
3.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1
3.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1
3.3.4 测定方法 11
3.3.5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12
3.3.6 稳定性试验 13
3.3.7 精密度试验 13
3.3.8 重复性试验 14
3.3.9 加样回收率试验 14
3.3.10 样品含量测定 15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6
4.2 讨论 16
4.2.1 甘草酸含量测定的可行性 16
4.2.2 甘草酸含量测定的应用前景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1 绪论
1.1 甘草的基源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收载的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L.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1,2]。其采收季节一般在春、秋二季,春季由清明至夏至,秋季由白露至霜冻。以秋季采收的甘草质地坚硬、体重、粉性较大且质量较好;春季因经过冬冻春化后,质地较软、粉性小且品质较差,但近年来也有人们说,春季采收的甘草品质较好[3]。甘草采挖后,一定要深挖,不能将甘草根刨断,挖出后,要去掉甘草上的残茎、泥土,不可以用水洗,趁甘草新鲜时要分出主根和侧根,同时去掉芦头、须根及枝叉,洗净后,切成适当长短,晒至半干,再按照根的粗细、大小,分别等级,捆成小捆,继续晒至全干,便可投入使用。
1.2 甘草的产地加工
皮草和粉草是甘草加工成品中的两大类。现在的皮甘草按产地可分:西草和东草两类,西草主要分布于内蒙、新疆、陕西、甘肃、宁夏,而东草则主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而将干燥的甘草放置蒸笼里或高压锅内,加热,待根条发软时停止加热,取出,用刀将主根切成片,即可得到甘草饮片,可以放入药房直接配药使用。
甘草的药用部位收获后,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干燥前的净制、干燥加工、规格分级、包装等。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甘草的道地区,著名的“梁外甘草”便产于此地。新疆地区的甘草虽然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但因其资源丰富,已慢慢成为甘草商品的主要来源。
多年来,甘草饮片在临床应用前要软化时,都要进行浸泡,饮片要达到八成透以上才可捞出润透,润透充分后,再切片使用。甘草饮片软化利用这种加工方式使甘草中许多的成分都会随着水流失,从而影响了甘草的药效,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而采用鲜甘草切片的方法,就减少了浸泡、润透这一工序,既可节省时间,又能防止其有效成分的损失。同时,鲜甘草切片干燥时,水分扩散快,光泽较好,又不易霉变,减少了甘草的损失[4,5]。采用效率高且操作方便的方法加工甘草,省工省时,降低成本,制出的甘草既可以当生甘草直接使用,又可按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工成熟使用。
1.3 甘草的炮制研究
《本草纲目》中明确地指出,甘草“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现在,临床应用甘草仍遵循这些原则,临床应用生甘草清热解毒;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用炙甘草。现代药理实验探究进一步说明,生甘草镇痉作用较强,蜜炙甘草可镇痛、安神、能提高巨噬细胞功能、抗心律失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较优。故生甘草泻火解毒、化痰止咳之力较强,适宜于咽喉肿痛、疮疡肿痛、痰热咳嗽、药食中毒。如用清咽丸治疗肺胃热盛肝所致的咽喉肿痛等。蜜炙甘草健脾益气、缓急止痛力优,适宜于脾气虚衰、心气不足、腹痛四肢挛急等症。如四君子丸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炙甘草汤可治气血虚弱,脉结代;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脘腹挛急疼痛等。
1.3.1 生甘草
取甘草原药材,除去其上的杂质,用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1.3.2 炒甘草
在汉代《金匮要略方论》中最先记有“炒”法。在此之后不同的文献中记载了炒的不同要求。一般的炒甘草即为:取甘草片放至锅内,用文火翻炒,致使甘草片的表面颜色为深黄色时,取出,放凉,即可。
1.3.3 蜜炙甘草
蜜炙甘草最早在唐代的《千金翼方》上有“蜜煎甘草涂之”的记载。在炮制作用方面,有“入药须微炙,不尔亦微凉,生则味不佳”的之说。
按《中国药典》规定,炙甘草的甘草和蜂蜜用量是:100kg甘草,25kg熟蜜,先用适量开水将熟蜜稀释后,把净甘草片淋入稀释后的熟蜜中搅拌均匀,闷润使蜜渗入到饮片内部,再将其放入炒制的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甘草片表面呈黄色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
与生甘草相比,蜜炙甘草,其甘草酸的含量较低。有报道中说,甘草酸的含量与甘草炮制过程中的温度有关,炮制时温度越高,其甘草酸的含量下降越多[6]。据报道,生甘草、炒甘草和炙甘草中的甘草酸含量,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结果在生甘草、炒甘草和炙甘草中的甘草酸含量分别为5.65%、5.06%和5.43%,数据说明蜜炙法并未使甘草酸含量明显减少[7]。另外,蜜炙甘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增高,也可增强药物的疗效。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
甘草作为人们最常用的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个国家的药典中都多有记载。在中草药里,甘草味甘、性平、无毒。具有补脾、润肺、缓急、解毒及和药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脘腹、四肢的挛急疼痛,使其缓解拘挛而达到止疼痛的效果;能治疗脾胃虚弱,使其补脾而益气;对于咳嗽气滞的治疗,能起到润肺而祛痰的效果;对治疗疮疡肿毒,能解其疮毒。还可缓和药性,如与热药同用能防其燥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9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