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人工鱼巢设置区内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为了解太湖人工鱼巢设置区内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在2013年3月至6月,在太湖三国城人工鱼巢设置区域,通过对人工鱼巢内外进行的连续4次采样分析,鉴定出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共4门29种浮游动物。其中原生动物与轮虫均为9种占总种数的31%,枝角类7种占总种数的24%,桡足类4种占总种数14%。人工鱼巢内发现28种,多于人工鱼巢外23种。人工鱼巢内外的密度范围是34.50~677.50ind./L,人工鱼巢内密度的平均值是219.09ind./L,高于人工鱼巢外密度的平均值106.52ind./L。人工鱼巢内外生物量的范围是3.16~125.16mg/L,人工鱼巢内生物量的平均值是27.89mg/L,高于人工鱼巢外生物量的平均值11.63mg/L。人工鱼巢内外Shannon-Wiener指数范围为1.76~3.33,人工鱼巢内平均值为2.59,低于人工鱼巢外的平均值为2.62。人工鱼巢内外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51~0.89,人工鱼巢内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72,低于人工鱼巢外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0.74。人工鱼巢内外物种丰富度指数范围是1.27~3.82,人工鱼巢内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为2.26,低于人工鱼巢外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2.48。调查期间,人工鱼巢内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人工鱼巢外;通过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水质为轻度污染或β-中污型。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2
引言 2
1 材料与方法 2
1.1 采样点设置 2
1.2 浮游动物的采集和计数 3
1.3 数据分析方法 3
1.3.1 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计算 3
1.3.2 优势种优势度 3
1.3.3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3
1.3.4 Pielou均匀度指数 4
1.3.5 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 4
1.3.6 贡献率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群落组成与优势种 4
2.1.1 群落组成 4
2.1.2 优势种 5
2.2 密度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生物量 6
2.3 生物多样性指数 7
2.3.1 Shannon—Wiener指数 7
2.3.2 均匀度 8
2.3.3 丰富度 8
3 讨论 9
3.1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时间差异 9
3.2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空间差异 9
3.3 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污染指示种对水质的评价 10
3.4 本研究不足之处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图1 采样点设置 2
图2 人工鱼巢内外密度平均值的比较 7
图3 人工鱼巢内外生物量的比较 7
图4 香浓威纳指数的空间分布 8
图5 均匀度指数的空间分布 9
图6 丰富度指数的空间分布 9
表1 人工鱼巢内外浮游动物群落群落组成 4
表2 优势种及其优势度 6
太湖人工鱼巢设置区内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引言
引言
浮游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食物链中浮游植物、鱼类的群落组成和数量,进而影响到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1],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浮游动物与水质关系密切,其不少种类如轮虫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2],利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与优势种的变化、密度和生物量的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综合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水质的变化趋势,同时还可以用来反映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水质监测和水污染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3]。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338平方公里。近年来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尤其是在2008年蓝藻爆发以后,水生动物面临死亡威胁严峻,渔业资源量减少[4]。为了有效增殖太湖土著鱼类渔业资源,优化太湖渔业资源种群结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2012年3月份,省太湖渔管办在太湖月亮湾、三国城等几个水域组织实施了人工鱼巢增殖渔业资源试验项目,首次在这些水域投放了4000个人工鱼巢,设置水域面积为200亩。目前,对于人工鱼巢的报道较少,如对功果桥水电站人工鱼巢项目进行调查,分析了人工鱼巢实施的效果,提出应当加强人工鱼巢设置区域的研究[5]。在黄河干流桃花峪段和黄河支流伊洛河水域设置人工鱼巢进行试验.研究黄河鱼类增殖保护的安全、经济、有效技术措施[6]。本文主要研究了太湖人工鱼巢设置水域内外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以及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等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分析,探讨了群落生物多样性与水质的关系,初步分析了人工鱼巢设置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今后浅水湖泊人工鱼巢的科学设置提供基础数据。
1材料与方法
1.1采样点设置
2013年3月至6月,根据人工鱼巢水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太湖三国城、水浒城水域设置6个采样点。其中人工鱼巢设置区域内,设置5个采样点,编号S2~S6。人工鱼巢设置区域外外设置1个采样点作为参照,编号为S1(见图1)。实验期间按照每月1次的频率进行采样与分析,采样时间为3月29号、4月17号、5月10号、6月18号。
图1 采样点设置
Fig.1 The setting of the sampling point
2浮游动物的采集和计数
浮游动物的定性分析采用浅水Ⅱ型网(200目)在水下 0.5 m处以约 0.5 m/s的速度画∞字状拖曳5 min;带回实验室后,在 10×40倍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种类鉴定。浮游动物的鉴定参考相关文献[710] 。
轮虫和原生动物的采集,用5 L桶状采水器采集水体表层( 0.5 m) 和底层(离底0.5 m) 均匀混合水样1 L,现场加10~15 mL鲁哥氏液固定,带回实验室静置沉淀24 h,浓缩至 25 mL镜检。吸取0.1 mL匀液注入0.1 mL的计数框中,全片计原生动物; 吸取1 mL匀液注入1 mL计数框中,全片计数轮虫。每个样品重复计数3 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定量结果,每次计数结果和平均数之差不得大于15%,否则重新计数。桡足类与枝角类采集水样20 L浓缩为50 mL,用5%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镜检,全部计数。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2
引言 2
1 材料与方法 2
1.1 采样点设置 2
1.2 浮游动物的采集和计数 3
1.3 数据分析方法 3
1.3.1 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计算 3
1.3.2 优势种优势度 3
1.3.3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3
1.3.4 Pielou均匀度指数 4
1.3.5 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 4
1.3.6 贡献率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群落组成与优势种 4
2.1.1 群落组成 4
2.1.2 优势种 5
2.2 密度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生物量 6
2.3 生物多样性指数 7
2.3.1 Shannon—Wiener指数 7
2.3.2 均匀度 8
2.3.3 丰富度 8
3 讨论 9
3.1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时间差异 9
3.2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空间差异 9
3.3 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污染指示种对水质的评价 10
3.4 本研究不足之处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图1 采样点设置 2
图2 人工鱼巢内外密度平均值的比较 7
图3 人工鱼巢内外生物量的比较 7
图4 香浓威纳指数的空间分布 8
图5 均匀度指数的空间分布 9
图6 丰富度指数的空间分布 9
表1 人工鱼巢内外浮游动物群落群落组成 4
表2 优势种及其优势度 6
太湖人工鱼巢设置区内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引言
引言
浮游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食物链中浮游植物、鱼类的群落组成和数量,进而影响到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1],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浮游动物与水质关系密切,其不少种类如轮虫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2],利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与优势种的变化、密度和生物量的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综合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水质的变化趋势,同时还可以用来反映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水质监测和水污染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3]。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338平方公里。近年来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尤其是在2008年蓝藻爆发以后,水生动物面临死亡威胁严峻,渔业资源量减少[4]。为了有效增殖太湖土著鱼类渔业资源,优化太湖渔业资源种群结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2012年3月份,省太湖渔管办在太湖月亮湾、三国城等几个水域组织实施了人工鱼巢增殖渔业资源试验项目,首次在这些水域投放了4000个人工鱼巢,设置水域面积为200亩。目前,对于人工鱼巢的报道较少,如对功果桥水电站人工鱼巢项目进行调查,分析了人工鱼巢实施的效果,提出应当加强人工鱼巢设置区域的研究[5]。在黄河干流桃花峪段和黄河支流伊洛河水域设置人工鱼巢进行试验.研究黄河鱼类增殖保护的安全、经济、有效技术措施[6]。本文主要研究了太湖人工鱼巢设置水域内外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以及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等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分析,探讨了群落生物多样性与水质的关系,初步分析了人工鱼巢设置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今后浅水湖泊人工鱼巢的科学设置提供基础数据。
1材料与方法
1.1采样点设置
2013年3月至6月,根据人工鱼巢水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太湖三国城、水浒城水域设置6个采样点。其中人工鱼巢设置区域内,设置5个采样点,编号S2~S6。人工鱼巢设置区域外外设置1个采样点作为参照,编号为S1(见图1)。实验期间按照每月1次的频率进行采样与分析,采样时间为3月29号、4月17号、5月10号、6月18号。
图1 采样点设置
Fig.1 The setting of the sampling point
2浮游动物的采集和计数
浮游动物的定性分析采用浅水Ⅱ型网(200目)在水下 0.5 m处以约 0.5 m/s的速度画∞字状拖曳5 min;带回实验室后,在 10×40倍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种类鉴定。浮游动物的鉴定参考相关文献[710] 。
轮虫和原生动物的采集,用5 L桶状采水器采集水体表层( 0.5 m) 和底层(离底0.5 m) 均匀混合水样1 L,现场加10~15 mL鲁哥氏液固定,带回实验室静置沉淀24 h,浓缩至 25 mL镜检。吸取0.1 mL匀液注入0.1 mL的计数框中,全片计原生动物; 吸取1 mL匀液注入1 mL计数框中,全片计数轮虫。每个样品重复计数3 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定量结果,每次计数结果和平均数之差不得大于15%,否则重新计数。桡足类与枝角类采集水样20 L浓缩为50 mL,用5%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镜检,全部计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scyz/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