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天敌拟环纹豹蛛负幼行为研究

拟环纹豹蛛是我国南方稻区分布最广的蜘蛛优势种群,是一种游猎型天敌蜘蛛,主要捕食稻飞虱、稻叶蝉等水稻重要害虫,以靠近水边的棉田和稻田内发生较多。拟环纹豹蛛有携卵和负幼的习性,虽然有学者提出拟环纹豹蛛的负幼行为与雌蛛腹部的腹毛有关,而且证明了雌蛛腹部的腹毛为幼蛛提供了较为牢固的攀附环境,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产生负幼行为的原因。因此,本实验主要是从基础的行为学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究拟环纹豹蛛的负幼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只有拟环纹豹蛛雌成蛛才具有负幼行为,而且在各次产卵期之间呈现周期性变化。雌成蛛从携卵3-5天后开始产生负幼行为,携卵10天后出现较为明显的负幼行为,并在负幼期到达峰值,在幼蛛完全掉落后3-5天雌成蛛的负幼行为逐渐消失。以上结果对进一步了解拟环纹豹蛛的生活习性以及保护这一稻区天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拟环纹豹蛛室内饲养及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供试蜘蛛 2
1.2 负幼行为的初步观察 2
1.2.1 性别和发育时期对负幼行为的影响 2
1.2.2 雌蛛不同生理时期对负幼行为的影响 2
1.3 雌蛛负幼行为的周期变化分析 2
1.4 数据分析 2
2 结果与分析 3
2.1 负幼行为的初步观察 3
2.1.1 性别和发育时期对负幼行为的影响 3
2.1.2 雌蛛不同生理时期对负幼行为的影响 3
2.2 雌蛛负幼行为的周期变化分析 5
3 讨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稻田天敌拟环纹豹蛛负幼行为研究
引言
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是狼蛛科Lycosidae、豹蛛属Pardosa的一种游猎型蜘蛛[1,2],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韩国、日本以及其他西亚国家。该蜘蛛在我国多省的棉田和稻田中均有分布,是重要的害虫天敌,具有食性广、食量大、专捕活虫、对农作物没有为害等许多优点。基于它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突出地位,一直以来都有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者对它进行生物学和生物防治等方向的研究。
根据陈占起等人对拟环纹豹蛛求偶和交配行为的研究,当拟环纹豹蛛雄蛛感知到雌蛛的存在后,雄蛛面对雌蛛,第1对步足水平前伸并伴随高频颤动,并逐渐靠近雌蛛;同时雄蛛触肢上扬,然后第1对步足同步下放,伴随触肢逐渐向外打开,如同船夫的“划浆”动作。如果雌蛛也以第1对步足水平前伸并伴随高频颤动,这表明了雌蛛同意雄蛛的求偶行为,随后雌蛛身体平卧地面,其它3对步足平展作为回应,雄蛛就会从雌蛛正前方爬上雌蛛背面,并开始交配。交配结束后雌蛛会在45天内产卵,纺丝作架,将卵产在网架上,以织产褥垫的方式纺丝覆盖卵块,形成卵囊。而后用纺器粘住卵囊,过携带卵囊的游猎生活。等到卵快要孵化出时,雌蛛会将卵囊撕开一个小孔供幼蛛爬出,幼蛛会聚集在雌蛛的腹部背面平均3.364.8天,而后离母体独立生活,并能直接捕食较小的昆虫[3]。拟环纹豹蛛雌性成蛛这种携带卵囊生活的习性称为携卵行为,将幼蛛背负在腹部背面的习性,简称为负幼行为。此外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拟环纹豹蛛有自残习性,即同物种不同个体间有相互残杀的习性[4],而是何种原因导致雌蛛没有捕食幼蛛,幼蛛又为何会聚集在雌蛛腹部背面,雌蛛和幼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互相识别机制,目前关于这些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本研究通过行为学观察,分析了性别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拟环纹豹蛛负幼行为的影响,为阐明其负幼行为的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蜘蛛
实验所用的拟环纹豹蛛于2016年6月底采集自我校江浦农场稻田中靠近水边的田埂或荒地上,并于实验室内放置在大塑料杯中单独饲养。大塑料杯直径9.5cm、高17.5cm,杯中装入一定量的土,土上覆盖一层蛭石,浇适量的水并种入水稻苗,保证水稻的充分生长,杯口用布封住。饲养温度控制在27±2℃,湿度80%,光周期为16L:8D,每周喂食两次,每次喂食投放15头褐飞虱。
1.2 负幼行为的初步观察
1.2.1 性别和发育时期对负幼行为的影响
本实验分别选取成年雌蛛、成年雄蛛、幼年雌蛛和幼年雄蛛各3头,将单头供试蜘蛛和15头刚从卵袋(来源为其他雌蛛)孵出的幼蛛同时放置在一个直径5.5cm、高6.5cm的无盖透明的塑料圆柱容器中,不放任何食物。16h后统计幼蛛存活数,以及雌蛛腹部背面的幼蛛数(即负幼数)。本试验以产生幼蛛的母体雌蛛作为对照(CK)。
1.2.2 雌蛛不同生理时期对负幼行为的影响
拟环纹豹蛛的成蛛期较长,且雌蛛可以一次交配后多次产卵,因此本实验根据雌蛛所处的生理时期不同,将其分为4组,分别为:a性成熟但从未交配过的雌蛛;b交配但未产卵的雌蛛;c初次产卵并携带卵袋的雌蛛;d产生过负幼行为并再次携带卵袋的雌蛛。分别将单头供试蜘蛛和15头刚从卵袋孵出的幼蛛同时放置在一个直径5.5cm、高6.5cm的无盖透明的塑料圆柱容器中,不放任何食物。16h后统计幼蛛存活数,以及雌蛛负幼数。本试验以产生幼蛛的母体雌蛛作为对照(CK)。
1.3 雌蛛负幼行为的周期性变化分析
本实验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5]和室内实际条件,将雌蛛的生理时期划分为九个阶段,分别为:
A雌蛛交配后35天;B雌蛛第一次携卵开始05天;C雌蛛第一次携卵开始1015天;D雌蛛负幼期;E幼蛛完全独立后35天;F雌蛛第二次携卵05天;G雌蛛第二次携卵开始510天;H雌蛛第二次负幼期;I幼蛛第二次完全独立后35天。
分别将处于不同生理阶段的单头供试雌蛛和15头从卵囊中孵出的幼蛛同时放置在一个直径5.5cm、高6.5cm的无盖透明的塑料圆柱容器中,用单反相机连续拍摄30分钟,记录雌蛛和幼蛛的行为,并记录雌蛛捕食幼蛛数和负幼数。每个阶段选取供试蜘蛛10头。
1.4 数据分析
根据记录分别计算幼蛛的死亡率(公式11)、负幼率(公式12),及其平均值。利用GraphPad Prism 6软件绘制雌蛛负幼行为的周期曲线。
死亡率=(总数存活数)/总数 公式11
负幼率=负幼数/存活数 公式1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17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