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主要矿质元素和可溶性总糖的影响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光周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且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不同光周期处理可以明显改变水稻的发育进程。本文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对植物工厂化水稻秧苗的生长的影响。其中通过可溶性总糖、蔗糖、淀粉及地上地下部氮含量的测定来反应。深入研究光对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碳氮代谢的影响,可为工厂化育苗等光环境调控技术提供生理依据。本研究表明在光照强度、土壤养分和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水稻幼苗生长发育以及代谢水平会受光照长度(光周期)的调控,水稻幼苗在光照时间12h下长势最高,这对工厂化育苗的光环境调控有着重大的意义。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与方法 2
1.1.1培育方案2
1.1.2技术路线2
1.1.3实验方案2
1.2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2
1.2.1形态指标的测定2
1.2.2地上部氮磷钾含量的测定3
1.2.3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3
1.2.4淀粉含量的测定3
1.2.5蔗糖含量的测定3
1.2.6叶绿素含量的测定3
1.2.7具体实验流程4
1.3标准曲线 4
1.3.1可溶性糖的标准曲线4
1.3.2淀粉的标准曲线5
1.4数据处理 5
2结果与分析5
2.1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5
2.2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地上部氮含量的影响 6
2.3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地上部磷含量的影响6
2.4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地上部钾含量的影响7
2.5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影响8
2.6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的蔗糖含量影响8
2.7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的淀粉含量影响9
3讨论10
3.1不同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周期对水稻幼苗的影响 10
3.2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主要矿质元素和可溶性总糖的影响10
4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主要矿质元素和可溶性总糖的影响
引言
引言: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光周期现象是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而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光是植物生长的主要能量来源,同时光又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2]。水稻做为一种感光植物,光照强度、光质及光周期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有关光照强度和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已有很多报道。光周期不仅影响植物的成花诱导和花性分化,还影响植物的营养生长及生理生化。代谢是作物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碳、氮代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植物经济产量。碳氮代谢在植株体内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光合产物的形成、转化以及矿质营养的吸收、蛋白质的合成等[3]。碳代谢为氮代谢提供代谢需要的碳源和能量;而氮代谢同时又为碳代谢提供酶和光合色素,且碳、氮代谢二者需要共同的还原力、ATP和碳骨架。光周期与碳氮代谢联系密切,其协调程度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进程,而且关系到其产量和品质高低。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对水稻幼苗碳氮代谢情况的初步分析,对促进LED光源在水稻工厂和设施补光中的合理应用,以及在水稻生产中合理调控碳氮营养,协调碳氮代谢,实现水稻高产、稳产、优质及高效有着重要的意义【4】。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幼苗培养和研究方法
1.1.1测定指标
所需样品在光处理20天左右取样,每处理随机取样十株,三次重复。用游标卡尺测量幼苗茎粗,用电子秤称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重;烘干后称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重;
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总含量、淀粉和蔗糖含量;
考马斯亮蓝法测可溶性蛋白含量;
丙酮法测定叶绿素含量;
凯氏定氮法测定地上部氮含量【5】。
1.1.2技术路线
种子催芽、育苗 → 定值 → 8h、10h、12h、14h光周期培养 → 定期浇水,其他条件不变,连续培养20天,测定各项指标 → 茎粗、鲜重、干重、淀粉蔗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氮的含量 → 数据分析 → 确定合适的光周期参数和光控模型、确立培养壮苗模型及其可实施性植物工厂化水稻育苗技术。
1.1.3实验方案
以水稻幼苗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发光二极管(LED)调制获取不同光周期的光源,分别在8h、10h、12h、14h下培养,实验地点在大学LED实验室。试验先催芽2天,然后播种到育苗盘,在荧光灯下培养;苗高约23cm,1叶一心时,分别置于不同光周期的光照下培养(每秧盘处理播种时80100g,3次重复,各处理光周期相互不干扰,光照强度分布均匀,昼夜温度:28/16±2 ℃,湿度:60%80%,根据植株生长高度调整光源的位置);培养约20天后,测量需要的各种指标数据[6]。
1.2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1.2.1 形态指标的测定
测定指标所需样品在光处理20天左右(三叶一心)时取样,每处理随机取样10株,10株取平均值[7]。用直尺测量幼苗株高与根长;用游标卡尺测量幼苗茎粗;用树显卡测定苗高、叶长和叶宽;记录叶片数;用电子天平称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重[8]。
1.2.2 地上部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采用凯氏定氮法,即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三叶一心水稻幼苗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蒸馏出来并为过量的硼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盐酸滴定,计算出水幼苗稻中的氮量[9]。
1.2.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待幼苗三叶一心时,选取0.1克水稻幼苗样品采用蒽酮法测定可溶性总糖,因为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定量测定[10]。相关反应为: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与方法 2
1.1.1培育方案2
1.1.2技术路线2
1.1.3实验方案2
1.2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2
1.2.1形态指标的测定2
1.2.2地上部氮磷钾含量的测定3
1.2.3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3
1.2.4淀粉含量的测定3
1.2.5蔗糖含量的测定3
1.2.6叶绿素含量的测定3
1.2.7具体实验流程4
1.3标准曲线 4
1.3.1可溶性糖的标准曲线4
1.3.2淀粉的标准曲线5
1.4数据处理 5
2结果与分析5
2.1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5
2.2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地上部氮含量的影响 6
2.3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地上部磷含量的影响6
2.4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地上部钾含量的影响7
2.5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影响8
2.6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的蔗糖含量影响8
2.7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的淀粉含量影响9
3讨论10
3.1不同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周期对水稻幼苗的影响 10
3.2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主要矿质元素和可溶性总糖的影响10
4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主要矿质元素和可溶性总糖的影响
引言
引言: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光周期现象是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而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光是植物生长的主要能量来源,同时光又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2]。水稻做为一种感光植物,光照强度、光质及光周期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有关光照强度和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已有很多报道。光周期不仅影响植物的成花诱导和花性分化,还影响植物的营养生长及生理生化。代谢是作物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碳、氮代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植物经济产量。碳氮代谢在植株体内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光合产物的形成、转化以及矿质营养的吸收、蛋白质的合成等[3]。碳代谢为氮代谢提供代谢需要的碳源和能量;而氮代谢同时又为碳代谢提供酶和光合色素,且碳、氮代谢二者需要共同的还原力、ATP和碳骨架。光周期与碳氮代谢联系密切,其协调程度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进程,而且关系到其产量和品质高低。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对水稻幼苗碳氮代谢情况的初步分析,对促进LED光源在水稻工厂和设施补光中的合理应用,以及在水稻生产中合理调控碳氮营养,协调碳氮代谢,实现水稻高产、稳产、优质及高效有着重要的意义【4】。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幼苗培养和研究方法
1.1.1测定指标
所需样品在光处理20天左右取样,每处理随机取样十株,三次重复。用游标卡尺测量幼苗茎粗,用电子秤称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重;烘干后称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重;
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总含量、淀粉和蔗糖含量;
考马斯亮蓝法测可溶性蛋白含量;
丙酮法测定叶绿素含量;
凯氏定氮法测定地上部氮含量【5】。
1.1.2技术路线
种子催芽、育苗 → 定值 → 8h、10h、12h、14h光周期培养 → 定期浇水,其他条件不变,连续培养20天,测定各项指标 → 茎粗、鲜重、干重、淀粉蔗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氮的含量 → 数据分析 → 确定合适的光周期参数和光控模型、确立培养壮苗模型及其可实施性植物工厂化水稻育苗技术。
1.1.3实验方案
以水稻幼苗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发光二极管(LED)调制获取不同光周期的光源,分别在8h、10h、12h、14h下培养,实验地点在大学LED实验室。试验先催芽2天,然后播种到育苗盘,在荧光灯下培养;苗高约23cm,1叶一心时,分别置于不同光周期的光照下培养(每秧盘处理播种时80100g,3次重复,各处理光周期相互不干扰,光照强度分布均匀,昼夜温度:28/16±2 ℃,湿度:60%80%,根据植株生长高度调整光源的位置);培养约20天后,测量需要的各种指标数据[6]。
1.2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1.2.1 形态指标的测定
测定指标所需样品在光处理20天左右(三叶一心)时取样,每处理随机取样10株,10株取平均值[7]。用直尺测量幼苗株高与根长;用游标卡尺测量幼苗茎粗;用树显卡测定苗高、叶长和叶宽;记录叶片数;用电子天平称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重[8]。
1.2.2 地上部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采用凯氏定氮法,即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三叶一心水稻幼苗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蒸馏出来并为过量的硼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盐酸滴定,计算出水幼苗稻中的氮量[9]。
1.2.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待幼苗三叶一心时,选取0.1克水稻幼苗样品采用蒽酮法测定可溶性总糖,因为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定量测定[10]。相关反应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