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抗药性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为筛选适应不同类型杀虫剂毒力生测和抗药性监测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接虫喷雾法和喷雾接虫法对敏感、抗溴氰菊酯和抗吡虫啉种群的灰飞虱3龄若虫进行毒力测定,检测了氯氰菊酯和吡虫啉对敏感品系灰飞虱的毒力以及室内筛选品系的抗药性。结果发现测定吡虫啉的毒力稻苗浸渍法较灵敏,测定氯氰菊酯的毒力以接虫喷雾法更为灵敏。三种方法检测抗药性的差异明显小于毒力测定的差异,且以毒力测定灵敏度较差的喷雾接虫法检测的抗药性倍数最高。讨论认为触杀作用为主杀虫剂的毒力测定以接虫喷雾法更适合,而内吸为主杀虫剂的毒力测定以稻苗浸渍法更合适。检测灰飞虱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以喷雾接虫法更灵敏,但是否存在放大抗药性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供试昆虫2
1.2供试药剂2
1.3试验方法2
1.3.1稻苗浸渍法2
1.3.2喷雾法2
1.4统计分析方法3
2结果与分析3
2.1敏感种群毒力测定3
2.2抗溴氰菊酯种群毒力测定3
2.3抗吡虫啉种群毒力测定4
3结论与讨论5
致谢5
参考文献6
灰飞虱抗药性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引言
引言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属同翅目、飞虱科。在我国,南起海南省的三亚,北至辽宁省的铁岭,东自上海,西至新疆的所有水稻种植区都有灰飞虱的分布。灰飞虱在3种稻飞虱中发生最早,主要危害早、中稻秧田和分蘖期的稻苗[1]。刺吸小麦、水稻的汁液,造成营养损失,使叶片枯黄,且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小麦黑条矮缩病和小麦丛矮病等多种植物病毒病,其传毒危害造成的损失巨大,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由于近几年稻田套播面积的扩大、连续的暖冬气候条件等原因,导致灰飞虱越冬虫量增多,呈逐年加重趋势,已上升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2]。
近年来,灰飞虱的抗药性发展得到了广泛重视,许多科研人员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早在19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年,Kimura报道,灰飞虱就对马拉硫磷产生了抗药性。1971年BHC因高残留而被禁用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成为取代药剂[3]。Sone[4]等采用点滴法在19911992年监测了日本9个灰飞虱种群的抗药性,其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种群对醚菊酯和吡虫啉相对敏感(抗性倍数分别为0.913.6倍和1.62.9倍),但对乙拌磷和残杀威分别产生了548倍和10360倍的抗药性。Endo等[5]采用点滴法在19921994年间测定了越南、日本和我国的10个灰飞虱种群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浙江富阳2个灰飞虱种群对二嗪磷、杀螟硫磷和马拉硫磷分别产生了7.17.4倍、1736倍和7288倍的抗药性;我国云南和越南北部灰飞虱种群对上述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倍数为0.662.1,尚处敏感阶段;上述所有种群对吡虫啉和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如醚菊酯和氰戊菊酯没有产生抗药性(抗药性倍数分别为0.52.8倍和0.342.5倍)。王利华等[6]采用浸苗法对2007年江苏句容、通州、楚州、苏州、大丰、南京和安徽庐江等7个不同地区灰飞虱种群进行了抗性监测,结果表明所有测定的灰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倍数均超过200倍,处于极高水平抗性阶段。
虽然对灰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目前尚没有人对抗药性监测方法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这显然不利于资料的累积、比较和利用。本实验对敏感品系、抗溴氰菊酯品系和抗吡虫啉品系的灰飞虱种群采用稻苗浸渍法、稻苗接虫喷雾法和稻苗喷雾接虫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图通过毒力比较筛选建立适合灰飞虱不同抗药性的监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采用江苏建湖采集的灰飞虱敏感品系以及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抗吡虫啉品系和抗溴氰菊酯品系,并在实验室饲养至10代左右,取虫龄一致的3龄若虫进行实验。
实验室饲养灰飞虱的水稻品系为武运粳23号,并采用刘泽文等[7]的方法饲养。
1.2 供试药剂
181g/L Zeta氯氰菊酯EC,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70%吡虫啉WDG,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稻苗浸渍法
本试验采用的稻苗浸渍法主要参考倪珏萍[8]的方法并在原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先以1:1000的比例将曲拉通和水充分混合做溶剂,将杀虫剂制剂用逐倍稀释法配成系列浓度,各浓度配成100ml溶液,每个实验设置6个梯度,每个梯度设3个重复,以曲拉通和水配成的溶剂做对照;其次将出芽后两周长至10cm左右的武运粳23号稻苗5株一个处理连根一起在系列浓度中浸泡20s,取出后置于垫有吸水纸的去底一次性口杯中,10min后用海绵固定放入高15cm,直径为3cm的塑料管中,后每管接入25头左右的灰飞虱3龄若虫,并用海绵封口后置于泡沫培养板上;最后,将泡沫培养板置于温度27±1℃,湿度75%,光周期18L:6D的养虫室中,于用药后48或72h后检查试虫存活情况(Zeta氯氰菊酯速效杀虫剂在用药后48h检查;吡虫啉在药后72h检查)。
1.3.2 喷雾法
本试验采用的喷雾器械是英国Burkard公司生产的Potter喷雾塔,喷雾时的压力为9.2lb/in2。
喷雾法包括稻苗喷雾接虫法和稻苗接虫喷雾法两种方法。生测前,先将出芽后两周长至10cm左右的武运粳23号稻苗洗干净,剪至8cm,然后5株一个处理置于放有吸水纸的一次性塑料杯(底直径5.5cm,口直径7.5cm,高10cm)中,保持稻苗根部湿润;每杯接入25头左右灰飞虱3龄若虫;然后以1:1000的比例将曲拉通和水充分混合做溶剂,后将杀虫剂制剂用逐倍稀释法配成系列浓度,各浓度配成50ml溶液,每个实验设置6个梯度,每个梯度设3个重复,以曲拉通和水配成的溶剂做对照;用Porter喷雾塔对接入试虫的一次性口杯进行喷雾处理,每个处理喷3ml药液(用量参考林荣华等[9]),喷药后,及时用纱布将一次性口杯封口或者先进行喷雾,30min后接入灰飞虱3龄若虫。最后,将一次性口杯置于温度:27±1℃,湿度:75%,光周期:18L:6D的培养室中,于用药后48或72h后检查试虫存活情况(Zeta氯氰菊酯速效杀虫剂在用药后48h检查;吡虫啉在药后72h检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供试昆虫2
1.2供试药剂2
1.3试验方法2
1.3.1稻苗浸渍法2
1.3.2喷雾法2
1.4统计分析方法3
2结果与分析3
2.1敏感种群毒力测定3
2.2抗溴氰菊酯种群毒力测定3
2.3抗吡虫啉种群毒力测定4
3结论与讨论5
致谢5
参考文献6
灰飞虱抗药性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引言
引言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属同翅目、飞虱科。在我国,南起海南省的三亚,北至辽宁省的铁岭,东自上海,西至新疆的所有水稻种植区都有灰飞虱的分布。灰飞虱在3种稻飞虱中发生最早,主要危害早、中稻秧田和分蘖期的稻苗[1]。刺吸小麦、水稻的汁液,造成营养损失,使叶片枯黄,且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小麦黑条矮缩病和小麦丛矮病等多种植物病毒病,其传毒危害造成的损失巨大,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由于近几年稻田套播面积的扩大、连续的暖冬气候条件等原因,导致灰飞虱越冬虫量增多,呈逐年加重趋势,已上升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2]。
近年来,灰飞虱的抗药性发展得到了广泛重视,许多科研人员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早在19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年,Kimura报道,灰飞虱就对马拉硫磷产生了抗药性。1971年BHC因高残留而被禁用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成为取代药剂[3]。Sone[4]等采用点滴法在19911992年监测了日本9个灰飞虱种群的抗药性,其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种群对醚菊酯和吡虫啉相对敏感(抗性倍数分别为0.913.6倍和1.62.9倍),但对乙拌磷和残杀威分别产生了548倍和10360倍的抗药性。Endo等[5]采用点滴法在19921994年间测定了越南、日本和我国的10个灰飞虱种群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浙江富阳2个灰飞虱种群对二嗪磷、杀螟硫磷和马拉硫磷分别产生了7.17.4倍、1736倍和7288倍的抗药性;我国云南和越南北部灰飞虱种群对上述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倍数为0.662.1,尚处敏感阶段;上述所有种群对吡虫啉和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如醚菊酯和氰戊菊酯没有产生抗药性(抗药性倍数分别为0.52.8倍和0.342.5倍)。王利华等[6]采用浸苗法对2007年江苏句容、通州、楚州、苏州、大丰、南京和安徽庐江等7个不同地区灰飞虱种群进行了抗性监测,结果表明所有测定的灰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倍数均超过200倍,处于极高水平抗性阶段。
虽然对灰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目前尚没有人对抗药性监测方法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这显然不利于资料的累积、比较和利用。本实验对敏感品系、抗溴氰菊酯品系和抗吡虫啉品系的灰飞虱种群采用稻苗浸渍法、稻苗接虫喷雾法和稻苗喷雾接虫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图通过毒力比较筛选建立适合灰飞虱不同抗药性的监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采用江苏建湖采集的灰飞虱敏感品系以及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抗吡虫啉品系和抗溴氰菊酯品系,并在实验室饲养至10代左右,取虫龄一致的3龄若虫进行实验。
实验室饲养灰飞虱的水稻品系为武运粳23号,并采用刘泽文等[7]的方法饲养。
1.2 供试药剂
181g/L Zeta氯氰菊酯EC,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70%吡虫啉WDG,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稻苗浸渍法
本试验采用的稻苗浸渍法主要参考倪珏萍[8]的方法并在原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先以1:1000的比例将曲拉通和水充分混合做溶剂,将杀虫剂制剂用逐倍稀释法配成系列浓度,各浓度配成100ml溶液,每个实验设置6个梯度,每个梯度设3个重复,以曲拉通和水配成的溶剂做对照;其次将出芽后两周长至10cm左右的武运粳23号稻苗5株一个处理连根一起在系列浓度中浸泡20s,取出后置于垫有吸水纸的去底一次性口杯中,10min后用海绵固定放入高15cm,直径为3cm的塑料管中,后每管接入25头左右的灰飞虱3龄若虫,并用海绵封口后置于泡沫培养板上;最后,将泡沫培养板置于温度27±1℃,湿度75%,光周期18L:6D的养虫室中,于用药后48或72h后检查试虫存活情况(Zeta氯氰菊酯速效杀虫剂在用药后48h检查;吡虫啉在药后72h检查)。
1.3.2 喷雾法
本试验采用的喷雾器械是英国Burkard公司生产的Potter喷雾塔,喷雾时的压力为9.2lb/in2。
喷雾法包括稻苗喷雾接虫法和稻苗接虫喷雾法两种方法。生测前,先将出芽后两周长至10cm左右的武运粳23号稻苗洗干净,剪至8cm,然后5株一个处理置于放有吸水纸的一次性塑料杯(底直径5.5cm,口直径7.5cm,高10cm)中,保持稻苗根部湿润;每杯接入25头左右灰飞虱3龄若虫;然后以1:1000的比例将曲拉通和水充分混合做溶剂,后将杀虫剂制剂用逐倍稀释法配成系列浓度,各浓度配成50ml溶液,每个实验设置6个梯度,每个梯度设3个重复,以曲拉通和水配成的溶剂做对照;用Porter喷雾塔对接入试虫的一次性口杯进行喷雾处理,每个处理喷3ml药液(用量参考林荣华等[9]),喷药后,及时用纱布将一次性口杯封口或者先进行喷雾,30min后接入灰飞虱3龄若虫。最后,将一次性口杯置于温度:27±1℃,湿度:75%,光周期:18L:6D的培养室中,于用药后48或72h后检查试虫存活情况(Zeta氯氰菊酯速效杀虫剂在用药后48h检查;吡虫啉在药后72h检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