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田间褐飞虱对毒死蜱和呋虫胺的抗药性监测
为了明确我国主要水稻产区田间褐飞虱种群对毒死蜱和呋虫胺的抗药性水平,指导田间褐飞虱的合理用药,本试验于2016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对不同褐飞虱种群进行了抗药性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湖北孝感等6个褐飞虱种群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18.15-49.14倍),各地种群间抗药性水平差异不大;对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的抗药性监测发现,除福建永安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处于敏感(2.1倍)外,福建福州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处于低等水平抗性(6.7倍),江西泰和等4个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已达到中等水平抗性(11.7-48.4倍)。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毒死蜱和呋虫胺的抗药性监测,明确了褐飞虱对这两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水平,从而为这两种药机的合理用药和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依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供试昆虫 2
1.2 供试药剂4
1.3 试验方法4
1.4 数据处理计算4
1.5 敏感基线 4
2结果与分析4
2.1褐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监测4
2.2褐飞虱对呋虫胺的抗性监测5
3.讨论5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2016年田间褐飞虱对毒死蜱和呋虫胺的抗药性监测
引言
引言
世界上有大约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作为主食,每年消费稻米的人口在快速地增长[1]。水稻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保障水稻的优质高产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水稻属单主寄生害虫,褐飞虱因其较强的环境适应性、高繁殖率、易爆发性、毁灭性、迁飞性和再猖獗等特点,对我国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在褐飞虱防治上,化学防治依然是最有效的措施,但随着化学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和不合理的使用,导致褐飞虱对常用防治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而研发新型药剂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又无法完全停止常规药剂的使用,故当务之急必是保护现有农药资源,延缓或遏制褐飞虱对常规药剂的抗性发展速度,明确目前我国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从而指导田间合理用药和制定抗性治理策略,保障水稻的健康可持续生产。
近年来从各地的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多种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波动较大,可能是由于吡虫啉和噻嗪酮等药剂的替代使用,减小了常规有机磷类杀虫剂对褐飞虱的选择压[2]。目前有机磷农药在稻田的使用上逐渐减少,用于防治褐飞虱的有机磷杀虫剂主要有毒死蜱(Chlopyrifos),20092012年,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一直保持在敏感至低水平阶段[3]。然而到20132014年,Zhang等的检测结果却表明褐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已经普遍上升到中等水平抗性[4]。
呋虫胺(Dinotefuran)是由日本三井化学公司开发的第三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卓越的内吸渗透作用,主要作用于黄瓜蓟马、白粉虱、稻飞虱、二化螟等害虫的防治[56]。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高效广谱的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在水稻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防治褐飞虱的主要药剂。呋虫胺在日本2002年就已经上市,在20052012年的监测发现,褐飞虱对其敏感性没有明显变化[7]。呋虫胺于2013年在我国注册登记,由于在我国上市时间较短且仅在局部地区用于稻飞虱的防治,故褐飞虱对其的抗性报道较少,田间试验显示20%的呋虫胺可溶粒剂对褐飞虱成虫和若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达16d以上,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防效也逐渐提高[8]。但20122014年Zhang等对我国8省的褐飞虱种群的监测结果却表明,大部分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已经达到中等水平抗性(10.026.6倍)[4],这表明呋虫胺可能存在较高的抗性风险。
毒死蜱和呋虫胺是当前水稻褐飞虱防治的主要药剂,明确我国不同褐飞虱地理种群对毒死蜱和呋虫胺的抗药性现状,对于科学指导大田用药,一方面可减缓因抗性发展过快和过量用药导致的经济损失与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对保障水稻的优质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昆虫
2016年711月份间从我国6个省市共采集7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将采集的褐飞虱田间种群(成虫与若虫)在温度27±1℃,相对湿度70%80%以及光照周期16:8h(L:D)的条件下饲养于籼稻植株上,期间不用任何药剂处理。以室内饲养的褐飞虱田间种群F1或F2代的3龄中期若虫进行抗药性测定。
/
图1 2016年褐飞虱田间种群的采集地点
Fig. 1 The locations of the field Nilaparvata lugens collected from China in 2016
1.2 供试药剂
96.5%毒死蜱原药,由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提供;95%呋虫胺原药,由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提供。以上药剂均为原药,需要以丙酮为溶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后冷藏于4℃供测定使用。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有效成分含量>99%,由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市购。
1.3 试验方法
按照庄永林和沈晋良介绍的稻茎浸渍法进行毒力测定,连根拔出健壮的分蘖期至孕穗期的稻株,洗净,剪成10cm长的带根稻茎,3株一组,于阴凉处晾干;用蒸馏水将药剂按等比系列稀释56个浓度,然后将稻茎分别在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30s,以蒸馏水作为对照,每一浓度重复3次,取出晾干后,以浸湿的脱脂棉包住根部放入培养杯中,接入标准一致的3龄中期若虫,每杯15头;静置12h后,剔除损伤个体。接虫后把培养杯放入温度为27±1℃,光周期16:8h(L:D),湿度为70%80%的培养箱中饲养。根据药剂作用速度快慢来确定处理后检查死亡虫数的时间。毒死蜱在药剂处理后72h,呋虫胺为96h后检查装置内褐飞虱活虫数,并记录死亡虫数。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供试昆虫 2
1.2 供试药剂4
1.3 试验方法4
1.4 数据处理计算4
1.5 敏感基线 4
2结果与分析4
2.1褐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监测4
2.2褐飞虱对呋虫胺的抗性监测5
3.讨论5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2016年田间褐飞虱对毒死蜱和呋虫胺的抗药性监测
引言
引言
世界上有大约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作为主食,每年消费稻米的人口在快速地增长[1]。水稻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保障水稻的优质高产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水稻属单主寄生害虫,褐飞虱因其较强的环境适应性、高繁殖率、易爆发性、毁灭性、迁飞性和再猖獗等特点,对我国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在褐飞虱防治上,化学防治依然是最有效的措施,但随着化学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和不合理的使用,导致褐飞虱对常用防治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而研发新型药剂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又无法完全停止常规药剂的使用,故当务之急必是保护现有农药资源,延缓或遏制褐飞虱对常规药剂的抗性发展速度,明确目前我国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从而指导田间合理用药和制定抗性治理策略,保障水稻的健康可持续生产。
近年来从各地的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多种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波动较大,可能是由于吡虫啉和噻嗪酮等药剂的替代使用,减小了常规有机磷类杀虫剂对褐飞虱的选择压[2]。目前有机磷农药在稻田的使用上逐渐减少,用于防治褐飞虱的有机磷杀虫剂主要有毒死蜱(Chlopyrifos),20092012年,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一直保持在敏感至低水平阶段[3]。然而到20132014年,Zhang等的检测结果却表明褐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已经普遍上升到中等水平抗性[4]。
呋虫胺(Dinotefuran)是由日本三井化学公司开发的第三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卓越的内吸渗透作用,主要作用于黄瓜蓟马、白粉虱、稻飞虱、二化螟等害虫的防治[56]。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高效广谱的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在水稻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防治褐飞虱的主要药剂。呋虫胺在日本2002年就已经上市,在20052012年的监测发现,褐飞虱对其敏感性没有明显变化[7]。呋虫胺于2013年在我国注册登记,由于在我国上市时间较短且仅在局部地区用于稻飞虱的防治,故褐飞虱对其的抗性报道较少,田间试验显示20%的呋虫胺可溶粒剂对褐飞虱成虫和若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达16d以上,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防效也逐渐提高[8]。但20122014年Zhang等对我国8省的褐飞虱种群的监测结果却表明,大部分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已经达到中等水平抗性(10.026.6倍)[4],这表明呋虫胺可能存在较高的抗性风险。
毒死蜱和呋虫胺是当前水稻褐飞虱防治的主要药剂,明确我国不同褐飞虱地理种群对毒死蜱和呋虫胺的抗药性现状,对于科学指导大田用药,一方面可减缓因抗性发展过快和过量用药导致的经济损失与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对保障水稻的优质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昆虫
2016年711月份间从我国6个省市共采集7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将采集的褐飞虱田间种群(成虫与若虫)在温度27±1℃,相对湿度70%80%以及光照周期16:8h(L:D)的条件下饲养于籼稻植株上,期间不用任何药剂处理。以室内饲养的褐飞虱田间种群F1或F2代的3龄中期若虫进行抗药性测定。
/
图1 2016年褐飞虱田间种群的采集地点
Fig. 1 The locations of the field Nilaparvata lugens collected from China in 2016
1.2 供试药剂
96.5%毒死蜱原药,由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提供;95%呋虫胺原药,由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提供。以上药剂均为原药,需要以丙酮为溶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后冷藏于4℃供测定使用。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有效成分含量>99%,由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市购。
1.3 试验方法
按照庄永林和沈晋良介绍的稻茎浸渍法进行毒力测定,连根拔出健壮的分蘖期至孕穗期的稻株,洗净,剪成10cm长的带根稻茎,3株一组,于阴凉处晾干;用蒸馏水将药剂按等比系列稀释56个浓度,然后将稻茎分别在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30s,以蒸馏水作为对照,每一浓度重复3次,取出晾干后,以浸湿的脱脂棉包住根部放入培养杯中,接入标准一致的3龄中期若虫,每杯15头;静置12h后,剔除损伤个体。接虫后把培养杯放入温度为27±1℃,光周期16:8h(L:D),湿度为70%80%的培养箱中饲养。根据药剂作用速度快慢来确定处理后检查死亡虫数的时间。毒死蜱在药剂处理后72h,呋虫胺为96h后检查装置内褐飞虱活虫数,并记录死亡虫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