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某地区迁入白背飞虱虫源地的研究

本文研究了2016年6月-9月南京地区白背飞虱迁飞路径以及预测其虫源地,通过在大学架设的灯诱装置获取的虫量数据以及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NOAA)和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ABM)共同开发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对白背飞虱的迁飞轨迹进行回推模拟。并利用Visual Foxpro将得到的多条轨迹终点整合成数据库,再在ArcGIS中得出虫源地概率分布图。通过整理的数据,得出了灯诱虫量高峰,并根据各个高峰时间段的天气状况,水平气流、垂直速度场等信息,分析当时虫量高峰的可能原因。此外,还对虫源地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虫情与气候资料2
1.1.1 虫情资料2
1.1.2 气象资料2
1.2 轨迹分析与参数设置 2
2 结果与分析2
2.1 灯下诱虫情况 2
2.2 虫量高峰日分析5
2.2.1 7月4日7月7日虫量高峰 5
2.2.2 7月18日虫量高峰5
2.2.3 7月23日7月30日虫量高峰5
2.2.4 8月4日8月6日虫量高峰5
2.2.5 8月20日8月24日虫量高峰5
2.2.6 9月1日9月5日虫量高峰6
2.3 虫源地的分布8
3 讨论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2016年南京地区迁入白背飞虱虫源地的研究
引言
引言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属同翅目(Homoptera) 、飞虱科(Delphacidae) , 是当前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主要迁飞性害虫之一。其成、若虫直接刺吸稻株的韧皮部汁液,造成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瘪粒增加;为害严重时,造成稻株枯死,呈“虱烧”状[1]。白背飞虱成虫有趋光性、离株飞翔和迁飞习性,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太平洋岛屿、埃及等种植水稻的地区。但是白背飞虱在我国大部分稻区均不能越冬,只有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海南岛南部和云南省的河口和景洪等地可以越冬[2]。其每年随西南气流从越南稻区逐代迁入我国各稻区,白背飞虱每一代都有大量成虫羽化且每一代都有大量种群外迁[3]。因此,其发生具有“国际性、迁飞性、暴发性、毁灭性”四大特点。白背飞虱属于寡食性害虫,寄主以水稻最为适宜,可以在稗、早熟禾、看麦娘与甘蔗上勉强完成一个世代,但其死亡率高且后代生活力下降。在其他寄主植物上仅仅可以存活一段时间,不能完成整个完整的世代[4]。白背飞虱的起飞行为有明显的光节律性,呈现晨暮双峰型,其主要高峰时间主要在日出前和日落后[5]。另外,白背飞虱的迁飞高度主要受飞行低温阈值等因素的限制,在不同季节,由于温度不同,其迁飞高度有较大差异。其在夏季北迁时为距地面的4002000m,以20001500m范围内的虫口密度最大;秋季南迁时的迁飞高度为距地面的3001100m,最适飞行高度为600900m[69]。白背飞虱的轨迹运行时间随着其起飞和降落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异,其飞行时间最长可达1715 min,约30h[10]。在进入我国后,白背飞虱每年出现有规律的五次北迁和三次南迁[11]。在中国南方,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时早稻接近成熟,白背飞虱可迁至江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对当地早稻造成危害。8月下旬后,中国季风转向,北方稻区迁出虫源在东北气流运载下向南回迁,其又对南方稻区的双季晚稻造成穗期危害。近年来,白背飞虱在我国发生严重,对水稻生产造成重大危害,使得水稻产量发生较大损失。因此,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植保站和研究人员针对白背飞虱的迁飞展开广泛的研究,主要对白背飞虱的迁飞轨迹以及虫源地进行模拟和预测。我国在雷达观测以及将迁飞行为参数化的基础上,建立迁飞轨迹模型,开展中、小尺度的虫源地研究[12]。以达到及时预测预报,防患于未然。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情与气象资料
1.1.1 虫情资料:灯诱装置采用自动分时段逐时灯诱装置,位于大学理科楼平台。每晚7:00—早晨7:00期间分12 个收集袋自动逐时收集上灯的白背飞虱雌、雄成虫。灯诱第2天上午10:00收样,计数白背飞虱的雌、雄成虫量,用以统计每晚7:00—早晨7:00 期间逐时的白背飞虱雌、雄成虫量,以及每晚和整个发生季节白背飞虱迁飞过境种群迁飞上灯的雌、雄成虫量。
1.1.2 气象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全球再分析数据(6h一次,1°×1°) (http://rda.ucar.edu)。
1.2 轨迹分析与参数设置
轨迹分析软件采用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NOAA)和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ABM)共同开发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进行在线模拟。模型所使用的数据为NCEP再分析格点数据,经纬网格为2.5°×2.5° (http://ready.arl.noaa.gov/HYSPLIT.Php)。并且对必要的生物学参数加以限定,从而推出有效的虫源地数据。将得到的轨迹点坐标利用Visual Foxpro软件转换处理,组建成数据库,并采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各虫源区的概率进行Spline插值运算,以得到虫源地的位置以及概率数据。
参数设置:(1)白背飞虱是顺风迁移的[13];(2)白背飞虱在日出前和日落后1h内起飞[1415];(3)白背飞虱春、秋季的迁飞高度为10001500m,夏季迁飞高度可达15002000m,飞行的最适温度为1722℃,设定轨迹起始高度分别为距地1000m、1200m、1500m、1800m、2000m;(4)设定高峰日灯诱的白背飞虱在开灯后至翌日关灯前的时间段内降落,回推轨迹以降虫区为起点,以降虫峰日作为回推起始日期,以此时间段内整点时刻为起始时刻,每隔1h回推一次。南京地区69月份的日出、日落时刻分别为北京时间6: 00、19: 00,转化为UTC时间分别为22: 00、11: 00,选定12: 00至22: 00(UTC Time)间的整点时刻(包括12:00和22:00)为回推轨迹的起始时刻[1618];(5)顺推轨迹选择日出前或日落后1h为起点,转化为UTC时间分别为22: 00、11: 00;(6)最长续航时间取36h[1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25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