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茧蜂对其寄主黏虫的非致死效应
天敌“威吓”可间接影响害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即“非致死效应”,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值得关注。本研究以农业重要害虫--黏虫Mythimna separata为寄主,选择小麦和玉米为供试黏虫的寄主植物,用中红测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和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进行胁迫,观察黏虫幼虫体重、蛹重、存活率等生活史特征。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和斑痣悬茧蜂胁迫4d后 处理与对照黏虫相比,幼虫体重分别减轻7.68 ± 0.03 mg和6.22±0.03 mg;幼虫存活率分别降低8.94%和14.93%。两种寄生蜂的胁迫对黏虫蛹重无显著影响,与植物种类无关。实验结果说明,中红侧沟茧蜂和斑痣悬茧蜂对黏虫存在一定的非致死效应。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 2
1.2 实验方法 3
1. 2. 1 实验设计 3
1. 2. 2 实验步骤及方法 3
1. 3 数据分析3
2. 结果与分析3
2.1不同寄主植物种类和寄生蜂胁迫对黏虫幼虫体重的影响3
2.2不同寄主植物种类和寄生蜂胁迫对不同性别黏虫蛹重的影响4
2.3不同寄主植物种类和寄生蜂胁迫对黏虫幼虫存活率的影响5
3 讨论 6
致谢7
参考文献7
图1 不同寄主植物种类和寄生蜂胁迫对黏虫幼虫4d后体重(湿重)的影响 4
图1 不同种类寄生蜂的胁迫、寄主植物种类和黏虫性别对黏虫蛹重的影响 5
图3 不同种类寄生蜂的胁迫和寄主植物种类对黏虫幼虫的存活率的影响6
两种茧蜂对其寄主黏虫的非致死效应
引言
引言
通常认为天敌对植食性昆虫种群数量的控制主要是通过直接捕食或寄生来杀死猎物或寄主,然而在自然条件下,天敌的出现可迫使植食性昆虫采取防御反应,逃离适宜的寄主植物,降低食物摄取总量,进而导致其发育和繁殖受阻,种群密度下降等,这种天敌对植食性昆虫的间接胁迫效应被称为非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死效应(Nonlethal Effect) [1]。寄生蜂往往只寄生某一种或某一类群的植食性昆虫,其对植食性昆虫寄生的专一性形成了寄生蜂同其寄主长期的协同进化关系[2]。植食性昆虫在面对寄生蜂时压力要远远大于一般的广食性的捕食性昆虫,寄主昆虫在应对寄生蜂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行为上做出改变,而且要在生理上对寄生蜂的子代蜂产生免疫防御,进而在不同层面诱导产生相应非致死效应。这种间接胁迫效应往往依胁迫方式、作用时间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评价天敌作用时,除测算天敌对害虫的直接捕食或寄生的效率外,还需要考虑天敌对害虫的非致死效应。
寄生蜂非致死效应的胁迫方式可通过刺扎寄主、寄主昆虫产生防御行为和延滞效应(carryover effect)来表现。如Barrett等发现,寄生蜂在刺扎寄主时,即使没有将卵产入寄主体内,也会造成一定比例的寄主死亡[3],有研究表明,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豆蚜Aphis pisum 在被寄生蜂刺扎后,尽管会有部分蚜虫存活下来,但蚜虫寿命缩短,生殖力有所下降[4];粗脊蚜茧蜂 Aphidius colemani 在胁迫非靶标寄主蚜虫(自然条件下的非天然寄主)时,蚜虫会有躲避和掉落等防御寄生蜂的行为,这些行为会间接造成蚜虫种群数量的下降[5] 。Slogett 等人发现,豆蚜 Acyrthosiphon pisum在被艾维蚜茧蜂 Aphidius ervi 胁迫后,子代有翅蚜比例增加,而增加有翅蚜的比例一般被认为是暗示蚜虫适合下降的指标。而且寄生蜂雌蜂胁迫处理条件下,产生的有翅蚜比例要高于雄蜂处理条件下的有翅蚜比例 [6]。小黑瓢虫 Delphastus catalinae 在捕食白粉虱 Bemisia argentifolii 时,会迫使白粉虱向植物顶端活动,从而避免其危害下部叶片[7];烟草天蛾 Manduca sexta 在捕食性天敌胁迫条件下,天敌的非致死效应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延滞效应,与对照处理相比,烟草天蛾幼虫在胁迫后第九天才表现出寄主体重降低,取食量下降,食物利用率降低[8]。
黏虫 Mythimna separate(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为害多种禾本科植物,是我国麦类和水稻作物上重要的迁飞性杂食害虫[910],大发生时也可为害棉、麻、豆类、果树、蔬菜、林木及牧草等。
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 Wesmael和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g) 均为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的单寄生蜂,其共同寄主包括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黏虫等,二者拥有相近的地理分布,在寄主龄期的选择上,斑痣悬茧蜂偏好寄生中间龄期的寄主,而中红侧沟茧蜂则偏好寄生三龄以下的黏虫和棉铃虫低龄幼虫,两蜂对黏虫和棉铃虫的二龄、三龄幼虫均有较强的寄生能力[1113]
国内关于天敌对害虫非致死效应的研究还不多见,如何评价非致死效应在田间实际的控害效果,对评价天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供试植物:实验选用的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小麦品种为宁麦31,都由江苏省农科院提供。将60粒小麦种子栽种于直径20cm的塑料花盆中,待小麦发芽后生长一周备用;将15粒玉米种子,栽种于直径20cm的塑料花盆中,待玉米出苗后,继续生长一周后备用(此时玉米地上部分质量与60粒小麦种子发芽后生长一周后的地上部分湿重基本相同)。
供试寄主:黏虫由河北省农科院提供,室内饲养在25 ± 1 ℃、60 ± 10 % RH和14 h : 10 h光周期的养虫室中,用半人工饲料喂养[14]。
供试寄生蜂:斑痣悬茧蜂于2012年9月由采自江苏省南京市东郊大豆田中被寄生的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幼虫体内育出。在养虫室(25±1 ℃、RH为60±10 % 和14 h:10 h光周期)以黏虫为寄主连续饲养、繁殖若干代,成虫以10 % 蜂蜜水补充营养;中红侧沟茧蜂于2013年9月由河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同样在养虫室内以黏虫为寄主连续饲养、繁殖若干代。子代蜂出蜂后,将雌、雄蜂群混合置于直径2 cm,长10 cm的指型试管内饲养,并喂以10 %蜂蜜水,充分交配24 h后取出雌蜂作为实验和繁育用蜂。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 2
1.2 实验方法 3
1. 2. 1 实验设计 3
1. 2. 2 实验步骤及方法 3
1. 3 数据分析3
2. 结果与分析3
2.1不同寄主植物种类和寄生蜂胁迫对黏虫幼虫体重的影响3
2.2不同寄主植物种类和寄生蜂胁迫对不同性别黏虫蛹重的影响4
2.3不同寄主植物种类和寄生蜂胁迫对黏虫幼虫存活率的影响5
3 讨论 6
致谢7
参考文献7
图1 不同寄主植物种类和寄生蜂胁迫对黏虫幼虫4d后体重(湿重)的影响 4
图1 不同种类寄生蜂的胁迫、寄主植物种类和黏虫性别对黏虫蛹重的影响 5
图3 不同种类寄生蜂的胁迫和寄主植物种类对黏虫幼虫的存活率的影响6
两种茧蜂对其寄主黏虫的非致死效应
引言
引言
通常认为天敌对植食性昆虫种群数量的控制主要是通过直接捕食或寄生来杀死猎物或寄主,然而在自然条件下,天敌的出现可迫使植食性昆虫采取防御反应,逃离适宜的寄主植物,降低食物摄取总量,进而导致其发育和繁殖受阻,种群密度下降等,这种天敌对植食性昆虫的间接胁迫效应被称为非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死效应(Nonlethal Effect) [1]。寄生蜂往往只寄生某一种或某一类群的植食性昆虫,其对植食性昆虫寄生的专一性形成了寄生蜂同其寄主长期的协同进化关系[2]。植食性昆虫在面对寄生蜂时压力要远远大于一般的广食性的捕食性昆虫,寄主昆虫在应对寄生蜂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行为上做出改变,而且要在生理上对寄生蜂的子代蜂产生免疫防御,进而在不同层面诱导产生相应非致死效应。这种间接胁迫效应往往依胁迫方式、作用时间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评价天敌作用时,除测算天敌对害虫的直接捕食或寄生的效率外,还需要考虑天敌对害虫的非致死效应。
寄生蜂非致死效应的胁迫方式可通过刺扎寄主、寄主昆虫产生防御行为和延滞效应(carryover effect)来表现。如Barrett等发现,寄生蜂在刺扎寄主时,即使没有将卵产入寄主体内,也会造成一定比例的寄主死亡[3],有研究表明,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豆蚜Aphis pisum 在被寄生蜂刺扎后,尽管会有部分蚜虫存活下来,但蚜虫寿命缩短,生殖力有所下降[4];粗脊蚜茧蜂 Aphidius colemani 在胁迫非靶标寄主蚜虫(自然条件下的非天然寄主)时,蚜虫会有躲避和掉落等防御寄生蜂的行为,这些行为会间接造成蚜虫种群数量的下降[5] 。Slogett 等人发现,豆蚜 Acyrthosiphon pisum在被艾维蚜茧蜂 Aphidius ervi 胁迫后,子代有翅蚜比例增加,而增加有翅蚜的比例一般被认为是暗示蚜虫适合下降的指标。而且寄生蜂雌蜂胁迫处理条件下,产生的有翅蚜比例要高于雄蜂处理条件下的有翅蚜比例 [6]。小黑瓢虫 Delphastus catalinae 在捕食白粉虱 Bemisia argentifolii 时,会迫使白粉虱向植物顶端活动,从而避免其危害下部叶片[7];烟草天蛾 Manduca sexta 在捕食性天敌胁迫条件下,天敌的非致死效应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延滞效应,与对照处理相比,烟草天蛾幼虫在胁迫后第九天才表现出寄主体重降低,取食量下降,食物利用率降低[8]。
黏虫 Mythimna separate(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为害多种禾本科植物,是我国麦类和水稻作物上重要的迁飞性杂食害虫[910],大发生时也可为害棉、麻、豆类、果树、蔬菜、林木及牧草等。
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 Wesmael和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g) 均为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的单寄生蜂,其共同寄主包括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黏虫等,二者拥有相近的地理分布,在寄主龄期的选择上,斑痣悬茧蜂偏好寄生中间龄期的寄主,而中红侧沟茧蜂则偏好寄生三龄以下的黏虫和棉铃虫低龄幼虫,两蜂对黏虫和棉铃虫的二龄、三龄幼虫均有较强的寄生能力[1113]
国内关于天敌对害虫非致死效应的研究还不多见,如何评价非致死效应在田间实际的控害效果,对评价天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供试植物:实验选用的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小麦品种为宁麦31,都由江苏省农科院提供。将60粒小麦种子栽种于直径20cm的塑料花盆中,待小麦发芽后生长一周备用;将15粒玉米种子,栽种于直径20cm的塑料花盆中,待玉米出苗后,继续生长一周后备用(此时玉米地上部分质量与60粒小麦种子发芽后生长一周后的地上部分湿重基本相同)。
供试寄主:黏虫由河北省农科院提供,室内饲养在25 ± 1 ℃、60 ± 10 % RH和14 h : 10 h光周期的养虫室中,用半人工饲料喂养[14]。
供试寄生蜂:斑痣悬茧蜂于2012年9月由采自江苏省南京市东郊大豆田中被寄生的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幼虫体内育出。在养虫室(25±1 ℃、RH为60±10 % 和14 h:10 h光周期)以黏虫为寄主连续饲养、繁殖若干代,成虫以10 % 蜂蜜水补充营养;中红侧沟茧蜂于2013年9月由河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同样在养虫室内以黏虫为寄主连续饲养、繁殖若干代。子代蜂出蜂后,将雌、雄蜂群混合置于直径2 cm,长10 cm的指型试管内饲养,并喂以10 %蜂蜜水,充分交配24 h后取出雌蜂作为实验和繁育用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