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背飞虱早期发生情况原因分析
自2011年以来云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量差异明显,本研究重点分析2011年白背飞虱早期迁入量极小而2015年早期迁入量巨大的原因,得到如下结果(1)2011年3-4月云南主要虫源地的缅甸和越南等地区出现极端低温,这使得白背飞虱种群繁殖受到抑制;(2)3月下旬云南900hPa上空温度低于16.5℃,不利于白背飞虱迁入云南;(3)2015年4-5月云南850hPa上空均盛行西南风,且3月下旬云南900hPa上空温度高于16.5℃,十分有利于白背飞虱迁入;(4)4-5月云南白背飞虱主要来自于缅甸、泰北和越北,这些地区均有迁出的白背飞虱种群。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虫情及气象分析2
1.1.1虫情资料 2
1.1.2气象资料2
1.2轨迹分析与参数设置3
2结果与分析3
2.1灯诱虫情分析3
2.2 2011年个例分析3
2.3 2015年个例分析4
3讨论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2011年和2015年云南省白背飞虱早期发生情况原因分析
引言
引言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 Horváth),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 是我国最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其成、若虫直接刺吸稻株的韧皮部汁液,造成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瘪粒增加;为害严重时,造成稻株枯死,呈“虱烧”状[1]。白背飞虱分布广泛,几乎遍及我国所有的稻区,包括华南、华中、华北、东北以及西南稻区,西北稻区可达新疆自治区的米泉等地[2]。白背飞虱是亚洲地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也是我国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广大稻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3]。白背飞虱在中国海南岛南部和云南最南部地区可终年繁殖,越冬北界暖冬年份在26°N左右。在冬季生存区内,除当地虫源外,还有大量外地虫源迁人。在 26°N以北的不能越冬区,每年初发虫源则全由外地迁入[4]。白背飞虱飞虱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种植制度、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方式等密切相关,特别是气象条件对稻飞虱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迁飞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变化通常与稻飞虱的迁入、迁出密切相关,稻飞虱的繁殖速度与繁殖世代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变化明显[57]。稻飞虱的迁出期不完全受水稻生育期的限制,各代均有一定量的成虫迁出,迁入峰次较频繁[8];而杂交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又加重了稻飞虱的大发生[9];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境外虫源地和国内的水稻栽培制度和品种变化及抗药性等因素[10],造成我国稻区稻飞虱连年发生严重,局部地区几乎年年大发生,从而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稻飞虱 2005 年迁入量很小但很早,在田间增加一个世代,在暖秋气候下形成巨量种群,且因褐飞虱对吡虫啉形成高抗致防治失效而造成惨重损失,沉寂十年的褐飞虱卷土重来。2006 年迁入量扔不大,但失去特效药之后防控受挫使褐飞虱种群数量剧增,而特殊天气系统进一步推波助澜。2007年是特大发生年,迁入多且早,气候也十分有利。2008年迁入量虽不高,但余威尚在,2009年又在西南大暴发,且南黑在越南义安省现身并很快蔓延到中国数省2010年再一次全国性大暴发,南黑也登峰造极覆盖中国大陆 3000 余万亩水稻,损失惨重。但 2011 年白背飞虱和南黑同时销声匿迹。探其究竟,是越南中北部稻区稻飞虱种群重建失败,中南三省的飞虱既没能进去越南中北部,更少有直达华南稻区。原因是风场不利,只刮东风而无南向风。2012年出现了历年来规模最大的白背飞虱迁入峰,不仅迁入早、峰次多,而且迁入量特大。这样的大规模迁入,这样空前的虫量,本应会出现大发生的,但2012年却发生不重。原因为台风,而多个台风的连续登陆阻断了褐飞虱北迁的空中通道,使大量飞虱滞留当地或南迁,从而使得褐飞虱危害最重的长江中下游稻区的迁入虫量大大减少,最终没有成灾。2013 年,早期迁入量不算多,但也不太少,南海季风爆发略偏早。南海季风爆发早晚与我国褐飞虱大发生的对应关系:爆发较常年偏早,基本可判定是褐飞虱轻发生年;较常年偏晚,那么后期长江中下游褐飞虱大发生的机率非常大(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与梅雨的起止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加之2013 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超常的持续高温干旱,对稻飞虱的生殖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如安徽桐城,田间短翅型褐飞虱的量和特大发生的2007年相似,但田间卵量却比2007年少了一个数量级,所以2013年发生不重。2014年,境外稻飞虱迁入虫量不多,主迁峰不明显,各地虫量普遍偏低。越南中南部的南向风并不少,但越南北方自4 月26日到5月6日却遇到了冷空气南下而北向风贯通南北(20o28oN),而且,此间850hPa上空气温普遍低于稻飞虱飞行低温阈限 16.5oC,16oC 等温线竟达20oN。这就使得常年主迁峰盛期的虫源区的稻飞虱无法起飞北上,形成2014年的虫源基数很低。之后,整个8月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阴雨低温,而暖秋又不明显,本来不多的稻飞虱迁入种群一直处于低密度状态。虽然8月中旬后浙南出现两次褐飞虱迁入峰而六(4)代重发,但就全国而言,2014 年为近年稻飞虱发生最轻的年份。2015年早期迁入量巨大,导致此年偏重发生。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侧低纬度高原,地形整体上北高南低,地势错综复杂,垂直高差悬殊,既受南海和孟加拉湾两个热带海洋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印度季风和东亚夏季季风及中高纬天气系统的交叉影响[11]。既有显著的四季温差小的低纬度气候特征,又具有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特点,同时又具垂直变异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云南水稻种植制度复杂,单双季混栽区。
白背飞虱是云南水稻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在云南部分地区可以越冬。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稻飞虱在我国的暴发频次上升,危害面积不断扩大,云南省自1993年以来20年中有13年大发生,稻飞虱年均发生面积为26.68万公顷,2005年以来,稻飞虱在云南持续大发生,2006年发生面积增加到30.67万公顷,2007年全省发生面积达到86.67万公顷,2009年敢超2007年,发生面积高达97万公顷[12]。2012年,稻飞虱在经历3年的消停期后又一次卷土重来,前期迁入早,迁入量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属历史罕见。自80年代的全国各学科科研大协作开始,学者就对云南的稻飞虱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四川、贵州、云南三省稻飞虱科研协作组对西南三省的稻飞虱的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西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气侯和水稻种植制度,与东部地区稻飞虱发生情况不尽相同的特点[13]。本文重点对比分析了2011年白背飞虱在云南早期发生极轻,而2015年发生极重的气候背景原因,为云南白背飞虱早期发生的年际变化规律做了初步尝试。
1.材料与方法
1.1 虫情及气象资料
1.1.1 虫情资料:20112015年云南省勐海、澜沧、临沧和元江等14个站点逐日灯诱数据由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处提供。测报灯为统一的佳多灯,且诱虫灯每年3月1日开始监测,7月30日关灯结束工作,每天傍晚7点到次日早上6点开灯。
1.1.2 气象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全球再分析数据(6h一次,1°×1°) (http://rda.ucar.edu)。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虫情及气象分析2
1.1.1虫情资料 2
1.1.2气象资料2
1.2轨迹分析与参数设置3
2结果与分析3
2.1灯诱虫情分析3
2.2 2011年个例分析3
2.3 2015年个例分析4
3讨论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2011年和2015年云南省白背飞虱早期发生情况原因分析
引言
引言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 Horváth),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 是我国最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其成、若虫直接刺吸稻株的韧皮部汁液,造成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瘪粒增加;为害严重时,造成稻株枯死,呈“虱烧”状[1]。白背飞虱分布广泛,几乎遍及我国所有的稻区,包括华南、华中、华北、东北以及西南稻区,西北稻区可达新疆自治区的米泉等地[2]。白背飞虱是亚洲地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也是我国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广大稻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3]。白背飞虱在中国海南岛南部和云南最南部地区可终年繁殖,越冬北界暖冬年份在26°N左右。在冬季生存区内,除当地虫源外,还有大量外地虫源迁人。在 26°N以北的不能越冬区,每年初发虫源则全由外地迁入[4]。白背飞虱飞虱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种植制度、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方式等密切相关,特别是气象条件对稻飞虱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迁飞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变化通常与稻飞虱的迁入、迁出密切相关,稻飞虱的繁殖速度与繁殖世代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变化明显[57]。稻飞虱的迁出期不完全受水稻生育期的限制,各代均有一定量的成虫迁出,迁入峰次较频繁[8];而杂交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又加重了稻飞虱的大发生[9];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境外虫源地和国内的水稻栽培制度和品种变化及抗药性等因素[10],造成我国稻区稻飞虱连年发生严重,局部地区几乎年年大发生,从而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稻飞虱 2005 年迁入量很小但很早,在田间增加一个世代,在暖秋气候下形成巨量种群,且因褐飞虱对吡虫啉形成高抗致防治失效而造成惨重损失,沉寂十年的褐飞虱卷土重来。2006 年迁入量扔不大,但失去特效药之后防控受挫使褐飞虱种群数量剧增,而特殊天气系统进一步推波助澜。2007年是特大发生年,迁入多且早,气候也十分有利。2008年迁入量虽不高,但余威尚在,2009年又在西南大暴发,且南黑在越南义安省现身并很快蔓延到中国数省2010年再一次全国性大暴发,南黑也登峰造极覆盖中国大陆 3000 余万亩水稻,损失惨重。但 2011 年白背飞虱和南黑同时销声匿迹。探其究竟,是越南中北部稻区稻飞虱种群重建失败,中南三省的飞虱既没能进去越南中北部,更少有直达华南稻区。原因是风场不利,只刮东风而无南向风。2012年出现了历年来规模最大的白背飞虱迁入峰,不仅迁入早、峰次多,而且迁入量特大。这样的大规模迁入,这样空前的虫量,本应会出现大发生的,但2012年却发生不重。原因为台风,而多个台风的连续登陆阻断了褐飞虱北迁的空中通道,使大量飞虱滞留当地或南迁,从而使得褐飞虱危害最重的长江中下游稻区的迁入虫量大大减少,最终没有成灾。2013 年,早期迁入量不算多,但也不太少,南海季风爆发略偏早。南海季风爆发早晚与我国褐飞虱大发生的对应关系:爆发较常年偏早,基本可判定是褐飞虱轻发生年;较常年偏晚,那么后期长江中下游褐飞虱大发生的机率非常大(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与梅雨的起止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加之2013 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超常的持续高温干旱,对稻飞虱的生殖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如安徽桐城,田间短翅型褐飞虱的量和特大发生的2007年相似,但田间卵量却比2007年少了一个数量级,所以2013年发生不重。2014年,境外稻飞虱迁入虫量不多,主迁峰不明显,各地虫量普遍偏低。越南中南部的南向风并不少,但越南北方自4 月26日到5月6日却遇到了冷空气南下而北向风贯通南北(20o28oN),而且,此间850hPa上空气温普遍低于稻飞虱飞行低温阈限 16.5oC,16oC 等温线竟达20oN。这就使得常年主迁峰盛期的虫源区的稻飞虱无法起飞北上,形成2014年的虫源基数很低。之后,整个8月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阴雨低温,而暖秋又不明显,本来不多的稻飞虱迁入种群一直处于低密度状态。虽然8月中旬后浙南出现两次褐飞虱迁入峰而六(4)代重发,但就全国而言,2014 年为近年稻飞虱发生最轻的年份。2015年早期迁入量巨大,导致此年偏重发生。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侧低纬度高原,地形整体上北高南低,地势错综复杂,垂直高差悬殊,既受南海和孟加拉湾两个热带海洋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印度季风和东亚夏季季风及中高纬天气系统的交叉影响[11]。既有显著的四季温差小的低纬度气候特征,又具有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特点,同时又具垂直变异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云南水稻种植制度复杂,单双季混栽区。
白背飞虱是云南水稻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在云南部分地区可以越冬。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稻飞虱在我国的暴发频次上升,危害面积不断扩大,云南省自1993年以来20年中有13年大发生,稻飞虱年均发生面积为26.68万公顷,2005年以来,稻飞虱在云南持续大发生,2006年发生面积增加到30.67万公顷,2007年全省发生面积达到86.67万公顷,2009年敢超2007年,发生面积高达97万公顷[12]。2012年,稻飞虱在经历3年的消停期后又一次卷土重来,前期迁入早,迁入量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属历史罕见。自80年代的全国各学科科研大协作开始,学者就对云南的稻飞虱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四川、贵州、云南三省稻飞虱科研协作组对西南三省的稻飞虱的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西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气侯和水稻种植制度,与东部地区稻飞虱发生情况不尽相同的特点[13]。本文重点对比分析了2011年白背飞虱在云南早期发生极轻,而2015年发生极重的气候背景原因,为云南白背飞虱早期发生的年际变化规律做了初步尝试。
1.材料与方法
1.1 虫情及气象资料
1.1.1 虫情资料:20112015年云南省勐海、澜沧、临沧和元江等14个站点逐日灯诱数据由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处提供。测报灯为统一的佳多灯,且诱虫灯每年3月1日开始监测,7月30日关灯结束工作,每天傍晚7点到次日早上6点开灯。
1.1.2 气象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全球再分析数据(6h一次,1°×1°) (http://rda.ucar.edu)。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