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蚜酮对果蝇取食影响与毒力测定

摘要:吡蚜酮是一种对半翅目有高效选择活性的新型吡啶甲亚胺类杀虫剂。通过使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吡蚜酮对果蝇取食的影响、对果蝇的毒力以及对果蝇取食的选择性。试验表明吡蚜酮对果蝇成虫取食具有抑制作用,并且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吡蚜酮对果蝇有一定的毒力且雄性较雌性果蝇对吡蚜酮更加的敏感。在选择实验中果蝇对含药与不含药饲料的选择差异不明显,在取食的第2-3天更倾向于不含药的饲料,但在第4天后又恢复到第一天的状态,可能对药剂产生了适应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供试昆虫 2
1.2 供试药剂 2
1.3 试验方法 2
1.3.1果蝇成虫的饲养 2
1.3.2果蝇成虫取食量测定 3
1.3.3 吡蚜酮对果蝇的胃毒作用测定 3
1.3.4果蝇成虫的取食选择行为测定 3
1.3.5统计分析 3
2 结果与分析 4
2.1 吡蚜酮对果蝇成虫取食的影响 4
2.2 吡蚜酮对果蝇成虫的毒力 4
2.3 果蝇成虫取食的选择性 4
3 讨论 5
致谢 5
参考文献
吡蚜酮对果蝇取食影响与毒力测定
引言
吡蚜酮(Pymetrozine)最早是由瑞士诺华公司(现名先正达)于1988年研究开发的,是一种新型吡啶甲亚胺类杀虫剂,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高效低毒、对环境及生态安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具有良好的输导性和内吸性、长达20多天的持效期以及高效的防治效果。现在广泛用于防治水稻褐飞虱,同时对蔬菜、棉花、小麦、果树等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飞虱、粉虱、蚜虫以及叶蝉等具有特效[1],对半翅目害虫亦具有高效选择活性。国内最早对吡蚜酮的研发是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由全国各大研究所进行研发。直到1998年江苏安邦公司才首先研制成功,并进行了工业化规模生产。在2002年取得农药和制剂登记,起初主要用于蔬菜蚜虫的防治[2]。
现在常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吡蚜酮剂型有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可湿粉剂是传统的农药加工剂型,且国内的可湿性粉剂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成熟。吡蚜酮的熔点很高,加工的25%吡蚜酮WP属于微毒产品,所以很适合加工成可湿性粉剂;吡蚜酮水分散粒剂,7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水稻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吡蚜酮悬浮剂,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悬浮剂对水稻飞虱的防效在90%左右[3];吡蚜酮复配剂,研究表明,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使用35%噻虫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80g/hm2喷雾防稻飞虱,杀虫效果在91%以上,持效期在14d以上,能有效控制危害。25%噻虫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同样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制剂量在90g/hm2时,效果可稳定在85%以上,是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4]。
虽然吡蚜酮对许多农业害虫都要较高的防效,但是随着吡蚜酮大面积的施用,以及使用不当等问题,使得某些农业害虫已经对吡蚜酮产生一定程度的抗药性。据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对褐飞虱抗药性系统监测,2011年,金华、嘉兴、温州等地的褐飞虱对吡蚜酮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0.70、30.12和27.00,均已达到中抗水平[5]。与前两年相比,2012年褐飞虱对吡蚜酮抗药性上升速度加快[6]。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2年在南方水稻主产省采集的褐飞虱回迁种群监测结果显示,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倍数已达到100倍以上的高抗水平[7]。所以,这对吡蚜酮的抗药性治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需要理清吡蚜酮的作用机制以及产生抗药性的分子机制,延缓农业害虫对吡蚜酮产生抗性的速度。
对于吡蚜酮独特的作用机制主要的猜想有两种,第一种猜想吡蚜酮是通过影响控制提取汁液的神经来控制害虫的取食,即作用于昆虫的机械感受器系统[8],从而具有杀虫效果。第二种猜想吡蚜酮是通过作用于昆虫5羟色胺系统,通过“口针穿透阻塞”(blockage of stylet penetration)来使害虫停止取食而起到杀虫的作用[910]。利用电穿透图(EPG)技术进行研究表明,无论是点滴、饲喂或注射试验,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最终饥饿致死,而且这种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吡蚜酮也可以用于阻断昆虫的传毒。实验表明,药剂处理3小时内,蚜虫的取食活性下降90%左右,处理48小时候,死亡率可接近100%[11]。何月平等利用刺探电位图谱技术研究吡蚜酮对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实验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没有驱避性和拒食性,不阻碍飞虱口针刺探和木质部取食,但对韧皮部取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2],很可能是因为褐飞虱取食韧皮部受阻,从而导致了其饥饿致死。所以其作用靶标尚不明确,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是为能进一步研究吡蚜酮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评价方法,证明可以选用果蝇作为试验昆虫。探讨了吡蚜酮对果蝇成虫取食的影响,测定了吡蚜酮对果蝇的致死中浓度,以及对果蝇的选择取食性做了简单的实验,为将来利用果蝇基因突变系鉴定吡蚜酮的分子靶标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昆虫
野外收集果蝇成虫后,使用扩大培养基进行培养。养虫室环境下繁殖数量稳定后置于透气性良好的塑料箱中,成虫培养基为扩大饲养用玉米培养基,置于温度25℃,相对湿度65%75%的光照培养环境下培养[1315],根据果蝇繁殖量选出世代相同的果蝇,分雌雄进行试验。
1.2供试药剂
95%吡蚜酮原药(南京艾金化工有限公司)
5mg/mL药剂母液配制:准确称取95%吡蚜酮原药0.0526g于10mL容量瓶中,加适量二甲基甲酰胺将吡蚜酮完全溶解,再用丙酮定容至10mL,吡蚜酮母液浓度为5mg/mL,4℃保存备用。
1.3试验方法
1.3.1果蝇成虫的饲养
1.保种饲养:配制70mL饲料一瓶,饲料表面洒少量酵母粉,将果蝇转入装有新鲜饲料的饲养瓶中,用黑布封口再用橡皮筋扎紧后置于25℃条件下饲养。饲料每34周更换一次;
2.扩大培养:在需要较大的种群数量进行试验时,如进行生物测定时,需要提前1月进行扩大饲养准备。配制350mL饲料,分装5瓶或倒入较大的容器内,饲料表面撒少量酵母粉后放入养虫箱中,进行连续饲养,以前的饲料瓶保存在箱内不取出,但用黑色塑料袋封口(插孔)。
1.3.2果蝇成虫取食量测定
1.试虫准备:准备10个500mL三角瓶,配制500mL果蝇固体饲料分装到10个三角瓶中,向瓶中饲料表面涂少量酵母后,每瓶接入2030头果蝇成虫,25℃,L:D=14:10条件下饲养,9天后观察羽化情况,前期成虫羽化较少每天早9:00时去除当天羽化的成虫;
2.药剂母液配制:准确称取95%吡蚜酮原药0.0526g于10mL容量瓶中,加适量二甲基甲酰胺将吡蚜酮完全溶解,再用丙酮定容至10mL,吡蚜酮母液浓度为5mg/mL,4℃保存备用;
3.毛细管的标定,采用蒸馏水标定,毛细管中吸入不同量水后,记下水柱高度并称重,注水后毛细管重减出注水前毛细管重即可计算出单位长度毛细管中水的体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71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