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方式对新疆春小麦不同行间籽粒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我国新疆地区水资源非常匮缺,在传统的灌溉模式下,水肥流失严重,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本试验利用滴灌技术,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滴灌带配置方式(1管4行模式和1管6行模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小麦产量形成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淀粉含量。1管4行模式(S1)对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小于1管6行模式(S2)。S1中小麦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S2,S2中小麦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存在行位效应,但在干物质转移方面,除N0-S2中R3的干物质转移量低于R1和R2,两种滴灌带模式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不同行位小麦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S1模式下小麦籽粒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高于S2模式,但是直支比低于S2模式,两种滴灌带配置模式下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相近。S1中仅有总淀粉含量和直支比存在行位差异,S2中仅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存在行位差异。在不同氮素水平下,S1模式均比S2模式有利于小麦产量和淀粉含量的提高,但是S2模式所需要的滴灌成本较低,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可以考虑采用S2模式。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试验材料2
1.2 试验设计2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4
1.3.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4
1.3.2 小麦生长及干物质量的测定4
1.3.3 小麦籽粒中淀粉组分及其含量的测定4
2 结果与分析4
2.1 小麦生育期内石河子地区温度及降雨情况4
2.2 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土壤水分含量影响5
2.3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生长及物质积累的影响5
2.3.1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5
2.3.2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6
2.4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7
2.5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籽粒中直链、支链、总淀粉及直支比的影响8
2.5.1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籽粒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响8
2.5.2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籽粒中总淀粉和直支比的影响8
3 讨论9
3.1 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9
3.2 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9
3.3 水氮互作模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10
4 结论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方式对新疆春小麦
不同行间籽粒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指 导 教 师 周 琴
引言
引言
小麦是新疆第一大粮食作物,该区大部分水资源都用于小麦的生产灌溉[1]。新疆地处西北内陆,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灌溉农业区,全年的平均降水量仅有100~200 mm,而年平均蒸发量却达到了1500~3400 mm,水资源非常缺乏。前人的研究表明水分胁迫会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影响小麦生物量的积累,进而降低产量[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我国边疆地区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滴灌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它能有效控制灌水量,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最佳状态,在减少用水量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滴灌技术既能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又能保持土壤养分供给充足,保持作物行间干燥,为田间作业带来便利[3]。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肥料的施用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增产。目前,我国每年的肥料施用量占全球肥料总施用量的1/3,但是我国的肥料利用率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肥水调控是一种传统而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措施[4]。滴灌技术可以使水肥通过滴管准确均匀的补充在作物根系附近,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了肥料的随水流失,降低了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在节水的前提下,滴灌技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好的提高。
滴灌技术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滴灌系统所需要的配置较为复杂,造价较高。滴管系统的管路配置方式主要分为1管4行、1管5行、1管6行三种,其横向间距在60 cm~90 cm之间。不同的滴灌带配置方式会对滴灌小麦造成行位效应,尤其是在新疆干旱地区。陈锐对不同滴灌带配置下小麦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地区,不同滴灌带配置模式下不同行位间小麦的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在干旱地区,在不同滴灌带配置模式下均表现出行位效应,即随着小麦所在行位与滴管带之间距离的增加,小麦产量呈现出下降趋势[5]。半干旱地区因灌溉较为充足,在关键时期适量灌水可消除小麦行位效应,而干旱区则可以通过减少毛管间距和加大灌水量来减小行位效应。陈锐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产量随着毛管间距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趋势;在低水水分处理下,不同行位间表现出明显的行位效应;在高水水分处理下,不同行位之间差异不显著[6]。
小麦籽粒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质,其含量及组成成分对小麦籽粒品质起决定性作用。籽粒中淀粉积累主要受碳代谢的调控,而蛋白质积累主要受氮代谢的调控,两者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7]。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间存在极强的负相关性,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栽培措施消除这种负相关性,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小麦[8]。因此,在筛选适宜的小麦基因型基础上,通过栽培措施加以调控,实现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发展是切实可行的[9]。
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的滴灌带配置模式,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滴灌带配置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小麦不同行间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淀粉含量的影响,旨在探究一种适合新疆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有效的小麦灌溉栽培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选用北疆地区主栽品种新春6号,该品种由新疆农科院核生所选育,属中早熟春小麦品种,千粒重50 g,蛋白质含量15.3%,中抗条、叶锈病和白粉病、耐干热风。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设置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大学农学试验站(43°31′N , 86°07′E)。供试土壤为中壤土,土层含有机质24.3 g/kg,全氮1.1 g/kg,碱解氮64.8 mg/kg,速效磷19.1 mg/kg,速效钾164 mg/kg。近几年来,年平均气温在6.6~7.1℃之间,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8月初,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年均降雨量在189.1~200.3 mm,年蒸发量在1517.5~1563.8 mm,相对湿度在65%左右,最多日照时间为3264.9小时。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0、300 kghm-2两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0、N20表示,氮肥为含氮量46%的普通尿素。小区面积18m2,重复3次,各小区之间埋置50 cm深的防渗膜,防止养分侧移。
供试品种于2015年3月27日人工条播,播量330 kghm-2,保苗550万株/公顷。播种前耕翻和全层施肥,耕翻深度在2830 cm,做到耕深一致、翻垡均匀、不重不漏、到头到边。播种前晒种3天以上,晒后过筛并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茵灵粉剂及种子重量0.3%的三十烷醇兑水2kg进行拌种。
小麦全生育期灌水4500 m3hm-2,分6次灌溉,全部氮肥中的20%用做基肥,其余80%做追肥随水施入,详细水氮运筹方式见表1,磷(P2O5)、钾(K2O)肥均做基肥一次性施入,施用量均为135 kghm-2。
播种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试验材料2
1.2 试验设计2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4
1.3.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4
1.3.2 小麦生长及干物质量的测定4
1.3.3 小麦籽粒中淀粉组分及其含量的测定4
2 结果与分析4
2.1 小麦生育期内石河子地区温度及降雨情况4
2.2 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土壤水分含量影响5
2.3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生长及物质积累的影响5
2.3.1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5
2.3.2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6
2.4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7
2.5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籽粒中直链、支链、总淀粉及直支比的影响8
2.5.1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籽粒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响8
2.5.2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籽粒中总淀粉和直支比的影响8
3 讨论9
3.1 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9
3.2 不同滴灌带配置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9
3.3 水氮互作模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10
4 结论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施氮和不同滴灌带配置方式对新疆春小麦
不同行间籽粒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指 导 教 师 周 琴
引言
引言
小麦是新疆第一大粮食作物,该区大部分水资源都用于小麦的生产灌溉[1]。新疆地处西北内陆,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灌溉农业区,全年的平均降水量仅有100~200 mm,而年平均蒸发量却达到了1500~3400 mm,水资源非常缺乏。前人的研究表明水分胁迫会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影响小麦生物量的积累,进而降低产量[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我国边疆地区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滴灌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它能有效控制灌水量,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最佳状态,在减少用水量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滴灌技术既能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又能保持土壤养分供给充足,保持作物行间干燥,为田间作业带来便利[3]。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肥料的施用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增产。目前,我国每年的肥料施用量占全球肥料总施用量的1/3,但是我国的肥料利用率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肥水调控是一种传统而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措施[4]。滴灌技术可以使水肥通过滴管准确均匀的补充在作物根系附近,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了肥料的随水流失,降低了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在节水的前提下,滴灌技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好的提高。
滴灌技术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滴灌系统所需要的配置较为复杂,造价较高。滴管系统的管路配置方式主要分为1管4行、1管5行、1管6行三种,其横向间距在60 cm~90 cm之间。不同的滴灌带配置方式会对滴灌小麦造成行位效应,尤其是在新疆干旱地区。陈锐对不同滴灌带配置下小麦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地区,不同滴灌带配置模式下不同行位间小麦的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在干旱地区,在不同滴灌带配置模式下均表现出行位效应,即随着小麦所在行位与滴管带之间距离的增加,小麦产量呈现出下降趋势[5]。半干旱地区因灌溉较为充足,在关键时期适量灌水可消除小麦行位效应,而干旱区则可以通过减少毛管间距和加大灌水量来减小行位效应。陈锐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产量随着毛管间距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趋势;在低水水分处理下,不同行位间表现出明显的行位效应;在高水水分处理下,不同行位之间差异不显著[6]。
小麦籽粒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质,其含量及组成成分对小麦籽粒品质起决定性作用。籽粒中淀粉积累主要受碳代谢的调控,而蛋白质积累主要受氮代谢的调控,两者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7]。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间存在极强的负相关性,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栽培措施消除这种负相关性,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小麦[8]。因此,在筛选适宜的小麦基因型基础上,通过栽培措施加以调控,实现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发展是切实可行的[9]。
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的滴灌带配置模式,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滴灌带配置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小麦不同行间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淀粉含量的影响,旨在探究一种适合新疆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有效的小麦灌溉栽培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选用北疆地区主栽品种新春6号,该品种由新疆农科院核生所选育,属中早熟春小麦品种,千粒重50 g,蛋白质含量15.3%,中抗条、叶锈病和白粉病、耐干热风。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设置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大学农学试验站(43°31′N , 86°07′E)。供试土壤为中壤土,土层含有机质24.3 g/kg,全氮1.1 g/kg,碱解氮64.8 mg/kg,速效磷19.1 mg/kg,速效钾164 mg/kg。近几年来,年平均气温在6.6~7.1℃之间,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8月初,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年均降雨量在189.1~200.3 mm,年蒸发量在1517.5~1563.8 mm,相对湿度在65%左右,最多日照时间为3264.9小时。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0、300 kghm-2两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0、N20表示,氮肥为含氮量46%的普通尿素。小区面积18m2,重复3次,各小区之间埋置50 cm深的防渗膜,防止养分侧移。
供试品种于2015年3月27日人工条播,播量330 kghm-2,保苗550万株/公顷。播种前耕翻和全层施肥,耕翻深度在2830 cm,做到耕深一致、翻垡均匀、不重不漏、到头到边。播种前晒种3天以上,晒后过筛并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茵灵粉剂及种子重量0.3%的三十烷醇兑水2kg进行拌种。
小麦全生育期灌水4500 m3hm-2,分6次灌溉,全部氮肥中的20%用做基肥,其余80%做追肥随水施入,详细水氮运筹方式见表1,磷(P2O5)、钾(K2O)肥均做基肥一次性施入,施用量均为135 kghm-2。
播种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