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小麦赤霉病抗性监测
摘要:禾谷镰孢菌引起的赤霉病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有着严重的危害。赤霉病发生范围广,不仅造成小麦减产,且其病原菌产生的毒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通过调查2013-2014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对江苏省各地田间小麦赤霉病菌株抗药性群体的影响,分析研究了赤霉病菌株对多菌灵类药剂抗药性群体的分布与发展动态。研究表明多菌灵施用频率的增加会导致赤霉病菌株对多菌灵抗性频率的增加。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省地区发生严重,本实验根据江苏省小麦生产分布的情况随机选取了34个地点进行取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对多菌灵表现出抗性的菌株在群体里所占的比例:5ppm抗性频率为37.71%、100ppm抗性频率为0.16%。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前言1
1材料与方法 2
1.1基本材料 2
1.1.1 PSA培养基 2
1.1.2 主要试剂 2
1.1.3 实验菌株 3
1.2 基本方法 3
1.2.1 调查与采样方法 3
1.2.2 小麦赤霉病严重度分级 3
1.2.3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分离培养 3
1.2.4 抗药性测定 3
2 结果与分析 4
2. 1 20132014年度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发生以及多菌灵抗性调查 4
2.1.1 20132014年度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抗性分布4
3讨论 6
3.1 小麦赤霉病抗药性在江苏省发生严重 6
3.2 针对抗药性群体可以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 7
3. 3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7
致谢 7
参考文献8
20132014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抗性监测
引言
前言
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1] [2],会导致苗腐、茎腐、穗腐和基腐,尤其以穗腐危害最重[3],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在自然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只要有充足的菌源,赤霉病极易爆发大流行,赤霉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导致小麦严重减产,而且会恶化小麦籽粒的品质,其病原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等真菌毒素污染小麦,人类和哺乳动物食用后会引起头晕、腹泻、呕吐、流产等急性毒性和干扰蛋白质合成、免疫功能下降等慢性毒性,对人体健康是一种巨大的威胁[4]。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小麦赤霉病病菌毒素的污染程度有严格的标准, DON毒素污染水平被认定为小麦及其制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质量检测指标,我国粮食部门明文规定,赤霉病病粒率大于4%者不予收购[5]。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杀菌剂,在中国部分地区已使用三十多年,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中国自70 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6]。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易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自七十年代多菌灵投入应用以来,绝大多数目标真菌已对多菌灵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包括灰霉病菌、水稻恶苗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等,致使多菌灵等杀菌剂防效下降或失去了防治效果。大学连续多年在江苏等地系统监测了赤霉病菌的抗药性发展态势,分析了抗药性与病害发生和药剂防效的关系。证明抗药性菌株在群体中的比例由0.25%上升到容易检测到的1%,需要经过56年的时间。而从1%上升到防治效果显著下降的3%抗药性菌株频率,只需要12年时间[7]。研究还表明,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小麦赤霉病病菌不仅在侵染的麦粒内发育和扩展能力显著增加,而且单位菌体产毒量还增加1倍以上[8]。因此,赤霉病菌产生抗药性给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威胁[9]。近年来耕作制度和肥水条件的变化导致了田间小气候的变化,这有利于赤霉病病菌的繁衍,现在较少的阴雨天和雨水就可以导致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和爆发。
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的研究,对避免赤霉病爆发流行、保持对麦类赤霉病流行危害的有效控制,保证作物的高产、优质和稳产,延长骨干杀菌剂多菌灵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能够准确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程度和病原菌抗药性发展态势,为政府提供今后赤霉病防控决策依据,本实验计划于20132014年监测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发生态势。通过在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的江苏省麦区进行病害调查和抗药性检测,报告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发生与危害的严重度、病原菌对常用杀菌剂多菌灵的抗药性群体分布及发生动态,以期为指导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尤其是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材料
1.1.1 PSA培养基
配方:20%马铃薯(煮沸去渣),2%蔗糖,1.6%琼脂粉。
1.1.2 主要试剂
由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的98%多菌灵原液,用0.2M的HCL预配成10mg/ml的储备母液,置于4oC的环境之中以备用。
1.1.3 实验菌株
根据大学植物药理学与病害防控实验室的安排,于20132014年对江苏省各地送检以及采样的小麦赤霉病病穗标本进行抗性检测。根据江苏省3000多万亩小麦的生产布局,随机选取34个地点进行小麦赤霉病病穗标本的采集。
1.2 基本方法
1.2.1 调查与采样方法
1)20132014年度,大学植物药理学与病害防控实验室根据江苏
省3000多万亩小麦的生产布局,在34个实验地点进行病穗标本的采集。在田
间采集样本与田间调查采取五点法。系统调查则从南至北进行,调查方式为田
间调查随机取样,每点600穗小麦,以枯穗面积占整穗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
需记录以下几组数据:防治时间、记录防治药剂、各级病穗数、病情指数。
2)抗药性测定的样本注意每个病穗至少间隔10米,为了防止交叉污染,各样
本应该分别装在干净的纸袋内,之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和抗药性测定。
3)采集调查田块的病穗,调查每穗麦粒数以及处理田块小麦的千粒重。同样
应将样本至于不同的干净纸袋中,防止交叉污染。
1.2.2 小麦赤霉病严重度分级
级别
发病程度
0 级
全穗无病
1 级
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
3 级
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3
5 级
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
7 级
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1.2.3 小麦赤霉病病菌分离培养
1)用无菌镊子将病粒从病穗中剥离出来。
2)在无菌PSA培养基(含链霉素, 五氯硝基苯和氯霉素各50μg /mL)上分离病原菌,每个病穗上分离一个菌株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前言1
1材料与方法 2
1.1基本材料 2
1.1.1 PSA培养基 2
1.1.2 主要试剂 2
1.1.3 实验菌株 3
1.2 基本方法 3
1.2.1 调查与采样方法 3
1.2.2 小麦赤霉病严重度分级 3
1.2.3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分离培养 3
1.2.4 抗药性测定 3
2 结果与分析 4
2. 1 20132014年度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发生以及多菌灵抗性调查 4
2.1.1 20132014年度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抗性分布4
3讨论 6
3.1 小麦赤霉病抗药性在江苏省发生严重 6
3.2 针对抗药性群体可以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 7
3. 3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7
致谢 7
参考文献8
20132014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抗性监测
引言
前言
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1] [2],会导致苗腐、茎腐、穗腐和基腐,尤其以穗腐危害最重[3],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在自然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只要有充足的菌源,赤霉病极易爆发大流行,赤霉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导致小麦严重减产,而且会恶化小麦籽粒的品质,其病原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等真菌毒素污染小麦,人类和哺乳动物食用后会引起头晕、腹泻、呕吐、流产等急性毒性和干扰蛋白质合成、免疫功能下降等慢性毒性,对人体健康是一种巨大的威胁[4]。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小麦赤霉病病菌毒素的污染程度有严格的标准, DON毒素污染水平被认定为小麦及其制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质量检测指标,我国粮食部门明文规定,赤霉病病粒率大于4%者不予收购[5]。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杀菌剂,在中国部分地区已使用三十多年,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中国自70 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6]。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易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自七十年代多菌灵投入应用以来,绝大多数目标真菌已对多菌灵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包括灰霉病菌、水稻恶苗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等,致使多菌灵等杀菌剂防效下降或失去了防治效果。大学连续多年在江苏等地系统监测了赤霉病菌的抗药性发展态势,分析了抗药性与病害发生和药剂防效的关系。证明抗药性菌株在群体中的比例由0.25%上升到容易检测到的1%,需要经过56年的时间。而从1%上升到防治效果显著下降的3%抗药性菌株频率,只需要12年时间[7]。研究还表明,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小麦赤霉病病菌不仅在侵染的麦粒内发育和扩展能力显著增加,而且单位菌体产毒量还增加1倍以上[8]。因此,赤霉病菌产生抗药性给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威胁[9]。近年来耕作制度和肥水条件的变化导致了田间小气候的变化,这有利于赤霉病病菌的繁衍,现在较少的阴雨天和雨水就可以导致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和爆发。
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的研究,对避免赤霉病爆发流行、保持对麦类赤霉病流行危害的有效控制,保证作物的高产、优质和稳产,延长骨干杀菌剂多菌灵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能够准确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程度和病原菌抗药性发展态势,为政府提供今后赤霉病防控决策依据,本实验计划于20132014年监测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发生态势。通过在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的江苏省麦区进行病害调查和抗药性检测,报告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发生与危害的严重度、病原菌对常用杀菌剂多菌灵的抗药性群体分布及发生动态,以期为指导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尤其是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材料
1.1.1 PSA培养基
配方:20%马铃薯(煮沸去渣),2%蔗糖,1.6%琼脂粉。
1.1.2 主要试剂
由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的98%多菌灵原液,用0.2M的HCL预配成10mg/ml的储备母液,置于4oC的环境之中以备用。
1.1.3 实验菌株
根据大学植物药理学与病害防控实验室的安排,于20132014年对江苏省各地送检以及采样的小麦赤霉病病穗标本进行抗性检测。根据江苏省3000多万亩小麦的生产布局,随机选取34个地点进行小麦赤霉病病穗标本的采集。
1.2 基本方法
1.2.1 调查与采样方法
1)20132014年度,大学植物药理学与病害防控实验室根据江苏
省3000多万亩小麦的生产布局,在34个实验地点进行病穗标本的采集。在田
间采集样本与田间调查采取五点法。系统调查则从南至北进行,调查方式为田
间调查随机取样,每点600穗小麦,以枯穗面积占整穗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
需记录以下几组数据:防治时间、记录防治药剂、各级病穗数、病情指数。
2)抗药性测定的样本注意每个病穗至少间隔10米,为了防止交叉污染,各样
本应该分别装在干净的纸袋内,之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和抗药性测定。
3)采集调查田块的病穗,调查每穗麦粒数以及处理田块小麦的千粒重。同样
应将样本至于不同的干净纸袋中,防止交叉污染。
1.2.2 小麦赤霉病严重度分级
级别
发病程度
0 级
全穗无病
1 级
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
3 级
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3
5 级
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
7 级
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1.2.3 小麦赤霉病病菌分离培养
1)用无菌镊子将病粒从病穗中剥离出来。
2)在无菌PSA培养基(含链霉素, 五氯硝基苯和氯霉素各50μg /mL)上分离病原菌,每个病穗上分离一个菌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