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我国当前水稻上主要迁飞性害虫之一,对我国各水稻区的生产造成巨大危害。本文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和安徽5省7个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种药剂的抗性水平。监测结果表明2015年间监测的所有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对毒死蜱都处于中等水平抗性(18.1-49.6倍);所有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对吡虫啉都处于敏感阶段(1.5-4.0倍);所有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对噻虫嗪都处于敏感阶段(0.8-4.4倍);所有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处于敏感水平(0.7-1.4倍);除江西泰和和江苏盐城对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191.5,155.3倍)外,其余种群主要处在中等抗性水平(33.5-93.6倍);2015年所监测7个白背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2.0-18.6倍),最高为安徽庐江种群。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文献综述 2
1.1白背飞虱的分布与危害 2
1.1.1白背飞虱的分布 2
1.1.2白背飞虱的危害 2
1.2 白背飞虱在我国的发生概况及抗药性现状 2
1.2.1 白背飞虱的发生概况 2
1.2.2 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现状 3
1.3 白背飞虱的抗药性机理及综合治理策略 4
1.3.1 白背飞虱的抗药性机理 4
1.3.2 白背飞虱的综合治理策略 4
1.4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5
2. 材料与方法 6
2.1 供试昆虫 6
2.2 供试药剂 6
2.3 试验方法 6
2.4 数据处理 6
3. 结果与分析 8
3.1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药性 8
3.2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 8
3.3白背飞虱对噻虫嗪的抗药性 9
3.4白背飞虱对呋虫胺的抗药性 10
3.5白背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 10
3.6白背飞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 11
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讨论与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2015年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
引言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我国乃至亚洲水稻上主要的迁飞性害虫[1]。目前白背飞虱的防治仍以化学杀虫剂为主,然而长期大量施药的不合理导致白背飞虱对多种化学杀虫剂产生明显抗药性,大量的事实表明单一药剂的连续防治势必会使其防效大大降低。因此系统监测田间白背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有助于指导生产上科学合理用药以及白背飞虱预防性抗性治理。
1.1白背飞虱的分布与危害
1.1.1白背飞虱的分布
白背飞虱系迁飞性的水稻害虫,多次爆发成灾。白背飞虱每年随西南季风率先在两广地区着陆,后随早稻收割及成熟而逐渐由南向北迁飞,几乎在我国所有的稻区都有发生白背飞虱危害的现象,包括华南、华中、华北、东北以及西南稻区,西北稻区可达新疆自治区的米泉等地[2]。
1.1.2白背飞虱的危害
白背飞虱是一种寡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水稻、看麦娘、稗草及早熟禾等多种禾本科的植物。除水稻外,白背飞虱只能在寄主上勉强完成一个世代[3]。在水稻生长前期以白背飞虱居多,后期以褐飞虱为主;白背飞虱主要栖息在稻株较高部位,而褐飞虱常栖息于较低部位。然而两种飞虱在田间常常混合发生,据曹婷婷研究表明两者共存时显示出种间互利关系,若虫存活率、单雌产卵量和后代若虫孵化率比单独饲养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
白背飞虱危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吸取汁液时对水稻造成的危害,白背飞虱通过口针直接刺吸稻株韧皮部汁液,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分蘖延迟,另外通过口针刺探时除造成机械损伤外,留在稻株组织内的口针鞘还会阻碍稻株光合作用的物质运输,为害严重的田块会出现稻株枯死和成片瘫倒,呈“虱烧”或“冒穿”状[5];其次是产卵危害,白背飞虱的雌成虫将卵产在水稻叶鞘中的脉间组织中以及嫩茎中,阻碍养料和水分的输送,严重时会造成茎杆枯死;最后是传播水稻病毒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是由我国首先发现鉴定和命名的危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虱[6,7],水稻感染SRBSDV后在秧苗期出现矮缩、后期不抽穗,严重时会影响产量,甚至会导致颗粒无收的现象[8]。2001年,广东省首次发现SRBSDV,随后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稻区和越南部分地区,造成水稻严重减产[9],2010年受灾水稻面积超过450万亩,经监测发现, SRBSDV的感染率由2011年的30.67%上升到2012年的48.38%[10]。
1.2 白背飞虱在我国的发生概况及抗药性现状
1.2.1 白背飞虱的发生概况
白背飞虱具有很强的远距离迁飞能力,即便在相对不大稳定的生境中也有很强的生存发展能力[11],但不耐低温,除了在海南岛南部及云南的河口和景洪等地能终年繁殖,在我国其他大部分稻区无法越冬[12]。研究人员运用田间系统调查、高空网捕、轨迹分析、雷达观测和分子标记等监测预报技术和方法对白背飞虱的迁飞进行了长期探究,基本明确其的迁飞规律。
我国华南稻区白背飞虱的虫源主要来自越南北部和中部,由我国的南方向北方,白背飞虱在我国每年发生的代数从11代到2代不等。每年春季外来初始虫源从中南半岛迁入我国南方稻区,而后逐代随气流向北迁飞,到秋季又随气流由北向南回迁[13]。每年3月中下旬,白背飞虱开始随西南气流从中南半岛迁入我国云南及珠江流域,成为早稻上主要虫源,而后又随不断加强的西南气流北迁至两广和贵州、福建,56月下旬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江淮地区,67月迁至南岭、华北以及东北南部,8月下旬白背飞虱受东北气流的影响开始向南回迁,危害南方双季晚稻[14]。
白背飞虱爆发成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20世纪80年代以来耕作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杂交稻大面积推广种植致使白背飞虱在我国各水稻种植区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显著增加 [15,16];其次,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容易使白背飞虱产生抗药性,破坏害虫与天敌之间的自然平衡[2];再者,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白背飞虱个体其内在的世代历期短、繁殖力高等r对策特征得以充分表达[17]。
1.2.2 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现状
20世纪50~90年代,有机氯、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是防治稻飞虱主要的三类化合物农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有机氯杀虫剂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杀虫谱广,残效时间长,受到普遍好评[17],但由于作为有机氯类主要杀虫剂的六六六、DDT能在人畜体内的脂肪组织中积累,危害人体健康,而且长时间大量使用,害虫会产生抗药性,国外就停止有机氯杀虫剂的生产及应用,我国也于1984年禁止生产、使用和销售该类农药。不过有机磷和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则沿用至今。白背飞虱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抗性的报道比较早,1955年Hosoda检测到白背飞虱对一些有机磷以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例如马拉硫磷、叶蝉散)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18]。而且多数有机磷类杀虫剂属高毒或中等毒类农药,2007年起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被我国禁止使用[18],因此目前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已逐渐减少,用于防治稻飞虱的杀虫剂主要为毒死蜱。通过20112013年监测结果比较发现,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药性上升很快,并且浙江和江苏种群已经达到高水平抗性[19],经过一年的抗药性治理,2014年监测发现白背飞虱浙江和江苏种群对毒死蜱的抗药性虽然降为中等水平抗性[20],但还是不容乐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31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