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豆茸毛密度与ssr标记间的关联分析(附件)
大豆起源于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富含植物油脂和植物蛋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比有很多更优势的农艺性状.大豆的茸毛与其抗虫性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野生大豆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有着对环境的适应和抗虫的能力。本文对105份野生大豆叶片茸毛密度进行测定,并进行SSR标记关联分析,对关联到的位点进行分析,探究茸毛密度是否与抗虫位点或基因有关。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试验材料 2
1.2试验设计2
1.2.1试验时间2
1.2.2设计方法2
1.3测定方法3
1.4数据统计与分析3
2结果与分析3
2.1茸毛密度的方差分析3
2.2茸毛密度描述性统计3
2.3茸毛密度与SSR标记关联分析的结果4
3讨论4
致谢4
参考文献5
野生大豆茸毛密度与SSR标记间的关联分析
引言
引言:大豆起源并驯化于中国。大豆是中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是世界上五大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很重要的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质粮饲兼用作物。大豆现已在全世界大面积种植,种植面积达2500万公顷,年产量18000多万吨,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和食用蛋白源。大豆在我国栽培历史非常悠久。据考证,在5000年前已有栽培,商代的甲骨文就有有关大豆的记载,周代已占有相当高的地位,汉代以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不断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十分广泛,由中国传播到东北亚、东南亚,而后又传播到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1]。目前,我国有24个产区,上千个品种。产地主要集中在东北的松辽平原及华中的黄淮平原。全世界大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大豆,其中主要生产大豆的国家有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加拿大、印尼、巴拉圭、俄罗斯、罗马尼亚和墨西哥等国,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为四大世界大豆主产国[2]。
在大豆的生长期间,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病虫害的危害下不仅影响大豆的产量,还会影响大豆的品质,严重的会给大豆的产量造成重大的损失;这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气候逐渐恶劣的发展下,病虫害韵发生也越来越多。在大豆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都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扰。例如: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3]。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叶里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菌源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是发病盛期。多雨年份常发病严重。大豆蚜虫俗称腻虫、蜜虫多集中在大豆的生长点、顶叶、幼嫩叶背面,刺吸汁液危害[4]。造成叶片卷曲、植株矮化、降低产量,还可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品质下降。此虫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高温干旱时危害严重。大豆食心虫是咬食豆粒的小红虫[56]。幼虫钻入豆荚。咬食荚中的嫩豆粒,可吃掉半粒豆。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幼虫在豆地结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变成蛹和蛾子。飞到豆荚上产卵,7—8月份降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生。又大豆根蛆叫大豆根潜蝇[7]。只危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虫咬食大豆幼苗根部,形成蛆道,并排泄粪便,造成根部腐烂、豆株 矮小,被害严重的豆苗枯死。此虫一年仅发生一代。以蛹在大豆根皮肿瘤或土缝内越冬。来年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在大豆根处产卵,孵化出幼虫,危害豆苗根部。
在我国,大豆害虫种类非常多,最主要的是食叶性害虫和刺吸害虫。通过对南京地区大豆田间食叶性害虫的普查以及种群结构的调查与分析,崔章林和盖钧镒等[8](1996)发现,大豆食叶性害虫的来源于涉及鳞翅目、同翅目、直翅目等,共21个科,49个种。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大造桥虫、豆卷叶螟和斜纹夜蛾,应该将这三种害虫作为该地区抗虫育种的主要对象。大豆病虫害的发生与存在直接影响着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治理和防治会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910]。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种,具有抗病基因及可遗传的有利性状,研究表明利用野生和半野生大豆进行创造新的品种、拓宽大豆育种的遗传基础是有效的[11],并且野生大豆比栽培大豆的抗性强。所以,对野生大豆的抗性鉴定[12]引起研究者关注。
大豆本身具有十分有利的生物学性状,而这些形状与抗虫性密切相关。例如,植株表面的茸毛可以有效影响昆虫取食,决定大豆叶片抗性的主要因素。由于茸毛的存在使昆虫在叶表皮取食时,运动变得困难从而降低对叶片的取食量。大豆的茸毛性状有直立程度、长度、密度、末端状态和颜色五个性状,对于昆虫而言,茸毛具有抵御作用,茸毛密度可以作为野生大豆抗性鉴定的提供参考指标[1314]。当茸毛密度超过一定数值(300根/cm2)时,昆虫会因受茸毛的影响而死亡[6]。
国内外对茸毛的密度和遗传方式已经有了研究。如Pdl、Ps和Pl基因分别被定位在第1、第12和第9染色体(原Dla、H和K连锁群),分别导致密、稀和无茸毛基因型。Oki[15]等通过实验分析了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选型及茸毛密度的QTL,结果表明无毛大豆品种的马铃薯叶蝉产卵数、幼虫密度以及幼虫摄食程度均高于叶面茸毛正常或密集的大豆品种。邢光南[16]等研究表明抗性指标与叶片茸毛角度、长度及叶柄茸毛角度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茸毛密度显著负相关。相关性最强的是叶片茸毛角度,其次是叶柄茸毛角度,然后是叶片茸毛长度,与叶片茸毛密度的相关性最弱。邱丽娟[17]等描述了茸毛颜色、茸毛直立程度和茸毛密度的调查方法。通过这些结果,人们也逐渐重视茸毛性状的研究,对大豆的抗虫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05份野生大豆组成的自然群体,由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提供。
1.2 试验设计
1.2.1 实验时间
2015年6月18日,将105份野生大豆播种于大学江浦农学实验农场。
1.2.2 设计方法
采用田间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个区组,穴播,每个材料种植四穴,每穴定苗45株。四穴相邻分布在两行,每行两穴,同一材料之间穴距0.5米行距0.5米,不同材料之间穴距1.0米行距1.0米(即种两行空一行)。播种后试验地在野生大豆整个生长期间不喷洒任何农药,为防止野兔危害,四周用尼龙网围起。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试验材料 2
1.2试验设计2
1.2.1试验时间2
1.2.2设计方法2
1.3测定方法3
1.4数据统计与分析3
2结果与分析3
2.1茸毛密度的方差分析3
2.2茸毛密度描述性统计3
2.3茸毛密度与SSR标记关联分析的结果4
3讨论4
致谢4
参考文献5
野生大豆茸毛密度与SSR标记间的关联分析
引言
引言:大豆起源并驯化于中国。大豆是中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是世界上五大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很重要的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质粮饲兼用作物。大豆现已在全世界大面积种植,种植面积达2500万公顷,年产量18000多万吨,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和食用蛋白源。大豆在我国栽培历史非常悠久。据考证,在5000年前已有栽培,商代的甲骨文就有有关大豆的记载,周代已占有相当高的地位,汉代以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不断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十分广泛,由中国传播到东北亚、东南亚,而后又传播到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1]。目前,我国有24个产区,上千个品种。产地主要集中在东北的松辽平原及华中的黄淮平原。全世界大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大豆,其中主要生产大豆的国家有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加拿大、印尼、巴拉圭、俄罗斯、罗马尼亚和墨西哥等国,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为四大世界大豆主产国[2]。
在大豆的生长期间,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病虫害的危害下不仅影响大豆的产量,还会影响大豆的品质,严重的会给大豆的产量造成重大的损失;这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气候逐渐恶劣的发展下,病虫害韵发生也越来越多。在大豆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都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扰。例如: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3]。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叶里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菌源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是发病盛期。多雨年份常发病严重。大豆蚜虫俗称腻虫、蜜虫多集中在大豆的生长点、顶叶、幼嫩叶背面,刺吸汁液危害[4]。造成叶片卷曲、植株矮化、降低产量,还可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品质下降。此虫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高温干旱时危害严重。大豆食心虫是咬食豆粒的小红虫[56]。幼虫钻入豆荚。咬食荚中的嫩豆粒,可吃掉半粒豆。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幼虫在豆地结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变成蛹和蛾子。飞到豆荚上产卵,7—8月份降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生。又大豆根蛆叫大豆根潜蝇[7]。只危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虫咬食大豆幼苗根部,形成蛆道,并排泄粪便,造成根部腐烂、豆株 矮小,被害严重的豆苗枯死。此虫一年仅发生一代。以蛹在大豆根皮肿瘤或土缝内越冬。来年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在大豆根处产卵,孵化出幼虫,危害豆苗根部。
在我国,大豆害虫种类非常多,最主要的是食叶性害虫和刺吸害虫。通过对南京地区大豆田间食叶性害虫的普查以及种群结构的调查与分析,崔章林和盖钧镒等[8](1996)发现,大豆食叶性害虫的来源于涉及鳞翅目、同翅目、直翅目等,共21个科,49个种。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大造桥虫、豆卷叶螟和斜纹夜蛾,应该将这三种害虫作为该地区抗虫育种的主要对象。大豆病虫害的发生与存在直接影响着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治理和防治会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910]。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种,具有抗病基因及可遗传的有利性状,研究表明利用野生和半野生大豆进行创造新的品种、拓宽大豆育种的遗传基础是有效的[11],并且野生大豆比栽培大豆的抗性强。所以,对野生大豆的抗性鉴定[12]引起研究者关注。
大豆本身具有十分有利的生物学性状,而这些形状与抗虫性密切相关。例如,植株表面的茸毛可以有效影响昆虫取食,决定大豆叶片抗性的主要因素。由于茸毛的存在使昆虫在叶表皮取食时,运动变得困难从而降低对叶片的取食量。大豆的茸毛性状有直立程度、长度、密度、末端状态和颜色五个性状,对于昆虫而言,茸毛具有抵御作用,茸毛密度可以作为野生大豆抗性鉴定的提供参考指标[1314]。当茸毛密度超过一定数值(300根/cm2)时,昆虫会因受茸毛的影响而死亡[6]。
国内外对茸毛的密度和遗传方式已经有了研究。如Pdl、Ps和Pl基因分别被定位在第1、第12和第9染色体(原Dla、H和K连锁群),分别导致密、稀和无茸毛基因型。Oki[15]等通过实验分析了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选型及茸毛密度的QTL,结果表明无毛大豆品种的马铃薯叶蝉产卵数、幼虫密度以及幼虫摄食程度均高于叶面茸毛正常或密集的大豆品种。邢光南[16]等研究表明抗性指标与叶片茸毛角度、长度及叶柄茸毛角度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茸毛密度显著负相关。相关性最强的是叶片茸毛角度,其次是叶柄茸毛角度,然后是叶片茸毛长度,与叶片茸毛密度的相关性最弱。邱丽娟[17]等描述了茸毛颜色、茸毛直立程度和茸毛密度的调查方法。通过这些结果,人们也逐渐重视茸毛性状的研究,对大豆的抗虫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05份野生大豆组成的自然群体,由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提供。
1.2 试验设计
1.2.1 实验时间
2015年6月18日,将105份野生大豆播种于大学江浦农学实验农场。
1.2.2 设计方法
采用田间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个区组,穴播,每个材料种植四穴,每穴定苗45株。四穴相邻分布在两行,每行两穴,同一材料之间穴距0.5米行距0.5米,不同材料之间穴距1.0米行距1.0米(即种两行空一行)。播种后试验地在野生大豆整个生长期间不喷洒任何农药,为防止野兔危害,四周用尼龙网围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