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对常规粳稻宁粳7号效应研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水稻主产区之一,为周边几千万人提供粮食供应。在长三角地区水稻种植品种以常规粳稻为主。氮素是限制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重要养分因子,增施氮肥仍是水稻高产的关键所在。本文以迟熟中粳水稻宁粳7号为试验对象,通过洪泽、滁州和丹阳三地的不同氮肥运筹试验来探究氮素对长三角常规粳稻的效应。结果表明,增加氮素能够显著增加常规粳稻的穗数,降低结实率与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都随着氮素增施而先升后降。施用氮素能够提升粳稻氮素积累量,大量施用则会降低氮肥利用率与产量。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试验设计 2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1.3 数据处理 3
2 结果与分析 3
2.1.1氮肥运筹对粳稻穗数的影响 4
2.1.2氮肥运筹对粳稻穗粒数的影响 4
2.1.3氮肥运筹对粳稻结实率的影响 5
2.1.4氮肥运筹对粳稻千粒重影响 5
2.1.5氮肥运筹对粳稻产量的影响 5
2.2氮肥运筹对粳稻成熟期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5
2.3不同氮肥运筹的肥料吸收利用率 6
3 讨论 6
4 结论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氮素对常规粳稻宁粳7号效应研究
引言
引言
水稻是全世界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南方人都以食用大米为主,且水稻种植面积占中国的85%以上。长三角地区地处我国东南部,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包括有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河流纵横,湖泊密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水稻种植的重要区域之一。同时长三角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长三角地区城市周边水稻种植面积开始缩减。所以提高水稻的单产势在必行,为了保证水稻每年较高的产量,除了保证一定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量的耕地面积,还需要增施氮肥来获得更高的水稻的单产。
长久以来中国的氮肥产业发展讯速,氮肥不仅成功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从进口国转变为第二大的氮肥出口国。氮肥消费量快速地增加,从1961年53万吨增长到2012年3391万吨氮。产业发展也存在着问题:产能过剩显现,应该严格控制氮肥产能总量[1]。而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尤其是近些年与氮肥相关的土壤酸化[2]、水体污染[3]和大气污染[4]等普遍发生。因此,中国必须重新审视氮肥的作用并且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需要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从鼓励施肥转变为控制施肥,同时实现增产和环保;从而满足化肥供应数量转向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节能和产品优化工作;从单一促进农业管理转向能源、农业与环境的同步管理[5]。
氮素是限制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形成的重要养分因子之一,增加氮素的投入来提高水稻产量是最为常规的手段之一[67]。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农业高度集约化,当地农民的习惯施肥量往往偏高,造成大量的氮素的富裕与流失。很多稻田单季氮肥施用量已超过200kg/hm2,有些地区甚至超过了300kg/hm2,已有的研究显示:该地区的的氮素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富余现象[89]。这样过量的氮从农田通过多种方式转移到环境之中,给环境造成了过量的负担。随之而来的就是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等等的问题。
合理施用氮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的流失等问题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需要优化管理栽培措施,根据土壤肥力水平来合理施用氮肥[10]。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和运筹下,常规的粳稻的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响应,以寻求长三角不同地区获得最佳产量的适宜施氮量与施氮比例。进一步优化与减量施氮,在保证高产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排放与压力,以便达到连续的优质高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大田试验在2015年于洪泽、滁州和丹阳三地试验点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迟熟中粳水稻宁粳7号,机插秧。
试验处理:设置4个氮肥水平(CK,0;N1,15kg/亩;N2:20kg/亩;N3:25kg/亩),2种氮肥比例(R1,8:2;R2,5:5),总共7个处理,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各处理磷钾用量均相同。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茎蘖动态,从移栽到成熟期,每小区定10株,每7天记录一次茎蘖数。
于移栽(茎、叶)、拔节期(茎、叶)、抽穗期(茎、叶、穗)、成熟期(茎、穗)测定(LAI、茎蘖数、植株干物重及N素含量)
成熟期测产,亩穗数、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取水稻剑叶,成熟期取水稻籽粒,在水稻栽培实验室进行有关实验分析,各项指标按试验常规方法测定。
于成熟期普查穗数,每小区普查80穴稻株,按照每穴平均有效穗数取代表性植株3穴,剪下穗子装入信封,以备拷种。考种的主要指标包括每穗粒数、空瘪粒数和千粒重,最后计算产量。
1.2.2 凯氏定氮法
1、称样:每个样品称取0.25g左右。使用万分之一天平,尽量保持在0.245~0.255g之间。每个样品做好编号,装入对应编号的试管中。
2、 消煮:每个样品加510ml浓硫酸,放入消煮炉内消煮。220℃半个 小时,之后280℃半小时再340℃1小时,关闭消煮炉,冷却10分钟左右,边加入双氧水边小心摇晃至溶液无色透明,340℃继续加热半小时。
3、 定容:消煮完成,样品冷却后,加入蒸馏水定容至100ml,摇匀。
4、 蒸馏:加入10ml样品溶液,加入810ml氢氧化钠溶液。提前在三角瓶中加入5ml指示 剂。大约40ml。
5、 滴定:稀硫酸滴定至颜色变为原来的红色,读数。
6、 全氮含量计算:X =((V1V2)*N*0.014)/( m*(10/100)) *100%
X:样品中全氮的百分含量;
V1:样品消耗硫酸或盐酸标准液的体积 ml;
V2:试剂空白消耗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 ml;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试验设计 2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1.3 数据处理 3
2 结果与分析 3
2.1.1氮肥运筹对粳稻穗数的影响 4
2.1.2氮肥运筹对粳稻穗粒数的影响 4
2.1.3氮肥运筹对粳稻结实率的影响 5
2.1.4氮肥运筹对粳稻千粒重影响 5
2.1.5氮肥运筹对粳稻产量的影响 5
2.2氮肥运筹对粳稻成熟期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5
2.3不同氮肥运筹的肥料吸收利用率 6
3 讨论 6
4 结论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氮素对常规粳稻宁粳7号效应研究
引言
引言
水稻是全世界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南方人都以食用大米为主,且水稻种植面积占中国的85%以上。长三角地区地处我国东南部,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包括有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河流纵横,湖泊密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水稻种植的重要区域之一。同时长三角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长三角地区城市周边水稻种植面积开始缩减。所以提高水稻的单产势在必行,为了保证水稻每年较高的产量,除了保证一定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量的耕地面积,还需要增施氮肥来获得更高的水稻的单产。
长久以来中国的氮肥产业发展讯速,氮肥不仅成功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从进口国转变为第二大的氮肥出口国。氮肥消费量快速地增加,从1961年53万吨增长到2012年3391万吨氮。产业发展也存在着问题:产能过剩显现,应该严格控制氮肥产能总量[1]。而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尤其是近些年与氮肥相关的土壤酸化[2]、水体污染[3]和大气污染[4]等普遍发生。因此,中国必须重新审视氮肥的作用并且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需要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从鼓励施肥转变为控制施肥,同时实现增产和环保;从而满足化肥供应数量转向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节能和产品优化工作;从单一促进农业管理转向能源、农业与环境的同步管理[5]。
氮素是限制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形成的重要养分因子之一,增加氮素的投入来提高水稻产量是最为常规的手段之一[67]。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农业高度集约化,当地农民的习惯施肥量往往偏高,造成大量的氮素的富裕与流失。很多稻田单季氮肥施用量已超过200kg/hm2,有些地区甚至超过了300kg/hm2,已有的研究显示:该地区的的氮素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富余现象[89]。这样过量的氮从农田通过多种方式转移到环境之中,给环境造成了过量的负担。随之而来的就是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等等的问题。
合理施用氮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的流失等问题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需要优化管理栽培措施,根据土壤肥力水平来合理施用氮肥[10]。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和运筹下,常规的粳稻的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响应,以寻求长三角不同地区获得最佳产量的适宜施氮量与施氮比例。进一步优化与减量施氮,在保证高产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排放与压力,以便达到连续的优质高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大田试验在2015年于洪泽、滁州和丹阳三地试验点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迟熟中粳水稻宁粳7号,机插秧。
试验处理:设置4个氮肥水平(CK,0;N1,15kg/亩;N2:20kg/亩;N3:25kg/亩),2种氮肥比例(R1,8:2;R2,5:5),总共7个处理,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各处理磷钾用量均相同。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茎蘖动态,从移栽到成熟期,每小区定10株,每7天记录一次茎蘖数。
于移栽(茎、叶)、拔节期(茎、叶)、抽穗期(茎、叶、穗)、成熟期(茎、穗)测定(LAI、茎蘖数、植株干物重及N素含量)
成熟期测产,亩穗数、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取水稻剑叶,成熟期取水稻籽粒,在水稻栽培实验室进行有关实验分析,各项指标按试验常规方法测定。
于成熟期普查穗数,每小区普查80穴稻株,按照每穴平均有效穗数取代表性植株3穴,剪下穗子装入信封,以备拷种。考种的主要指标包括每穗粒数、空瘪粒数和千粒重,最后计算产量。
1.2.2 凯氏定氮法
1、称样:每个样品称取0.25g左右。使用万分之一天平,尽量保持在0.245~0.255g之间。每个样品做好编号,装入对应编号的试管中。
2、 消煮:每个样品加510ml浓硫酸,放入消煮炉内消煮。220℃半个 小时,之后280℃半小时再340℃1小时,关闭消煮炉,冷却10分钟左右,边加入双氧水边小心摇晃至溶液无色透明,340℃继续加热半小时。
3、 定容:消煮完成,样品冷却后,加入蒸馏水定容至100ml,摇匀。
4、 蒸馏:加入10ml样品溶液,加入810ml氢氧化钠溶液。提前在三角瓶中加入5ml指示 剂。大约40ml。
5、 滴定:稀硫酸滴定至颜色变为原来的红色,读数。
6、 全氮含量计算:X =((V1V2)*N*0.014)/( m*(10/100)) *100%
X:样品中全氮的百分含量;
V1:样品消耗硫酸或盐酸标准液的体积 ml;
V2:试剂空白消耗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 ml;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