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现代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
:我国种子企业近年来有着较大的发展,但从科研水平和管理制度上来讲,与一些国际大公司还有很大差距。本文将对我国种子企业(以大豆为主)的科研实力与大豆“育繁推一体”化技术需求进行调研,结合现代育种技术手段的发展应用,阐述我国大豆现代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构建的设想,并以此为蓝图,本课题组在山东圣丰种业院士工作站开展实践研究,初步建成我国大豆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并实际应用于圣丰种业大豆育种中。通过本课题组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大豆种业科研实力提升提供参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研究内容 2
1.1 种业相关政策梳理 2
1.1.1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2
1.1.2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3
1.1.3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3
1.1.4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3
1.2 代表企业实地调研 4
1.2.1 山东圣丰种业调研 4
1.2.2 江苏中江种业调研 4
1.3 现有育种技术的实际应用 5
1.3.1 诱变育种技术 5
1.3.2 同工酶技术 6
1.3.3 分子标记技术 6
2 大豆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的构建实例 6
2.1 根据市场需求制定育种目标 6
2.2 大豆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构建 6
2.3 品种推广 8
3 讨论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大豆现代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
引言
引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年种子总用量约为125亿公斤左右[1],现经营量为45亿公斤,总销售额200300亿元,约占世界销售额的10%20%,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种子市场的潜在价值在500亿元以上,所以中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种子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我国种子企业相对于国外许多企业起步较晚,同时种业市场也相对而言较为“多、乱、杂”,各企业在“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商业育种道路上也是一边探索一边前进着。
我国是大豆原产地,大豆含有40%蛋白质和20%油脂,和以淀粉为主的谷类食物相配合组成了中国先民的完全营养,豆粕作为饲料还为先民提供了间接的蛋白质营养。目前大豆是美洲新兴的重要经济作物,同时也应该是我国食物保障中最主要的作物之一。自1996年起,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国。大豆作为我国入世之初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其整个产业正遭遇国际粮商和转基因大豆主产国垄断的危机。201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增至创纪录的7139.9万吨,为我国年产1200万吨的4.7倍。我国大豆产业已经陷入了极不安全的境地,正处于历史上最艰难的兴衰关键时刻。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鼓励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而商业化育种在我国还尚未成熟,为了增强我国种业育种科研实力,尤其是大豆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急需开展大豆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
1研究内容
1.1 种业相关政策梳理
1.1.1《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2011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进而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作物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文件中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三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四是坚持扶优扶强。加强政策引导,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可见国家对培养人才、引进种质资源及自主创新极为重视,对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投入大,特别是“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本文件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本文件还提出了八项重点任务: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加强农作物种业国际合作交流。同时,也提出了七项政策措施:制定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企业育种投入、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实施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种子生产收储政策。以及四项保障措施: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管理体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组织领导。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研究内容 2
1.1 种业相关政策梳理 2
1.1.1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2
1.1.2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3
1.1.3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3
1.1.4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3
1.2 代表企业实地调研 4
1.2.1 山东圣丰种业调研 4
1.2.2 江苏中江种业调研 4
1.3 现有育种技术的实际应用 5
1.3.1 诱变育种技术 5
1.3.2 同工酶技术 6
1.3.3 分子标记技术 6
2 大豆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的构建实例 6
2.1 根据市场需求制定育种目标 6
2.2 大豆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构建 6
2.3 品种推广 8
3 讨论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大豆现代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
引言
引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年种子总用量约为125亿公斤左右[1],现经营量为45亿公斤,总销售额200300亿元,约占世界销售额的10%20%,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种子市场的潜在价值在500亿元以上,所以中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种子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我国种子企业相对于国外许多企业起步较晚,同时种业市场也相对而言较为“多、乱、杂”,各企业在“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商业育种道路上也是一边探索一边前进着。
我国是大豆原产地,大豆含有40%蛋白质和20%油脂,和以淀粉为主的谷类食物相配合组成了中国先民的完全营养,豆粕作为饲料还为先民提供了间接的蛋白质营养。目前大豆是美洲新兴的重要经济作物,同时也应该是我国食物保障中最主要的作物之一。自1996年起,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国。大豆作为我国入世之初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其整个产业正遭遇国际粮商和转基因大豆主产国垄断的危机。201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增至创纪录的7139.9万吨,为我国年产1200万吨的4.7倍。我国大豆产业已经陷入了极不安全的境地,正处于历史上最艰难的兴衰关键时刻。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鼓励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而商业化育种在我国还尚未成熟,为了增强我国种业育种科研实力,尤其是大豆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急需开展大豆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
1研究内容
1.1 种业相关政策梳理
1.1.1《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2011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进而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作物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文件中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三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四是坚持扶优扶强。加强政策引导,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可见国家对培养人才、引进种质资源及自主创新极为重视,对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投入大,特别是“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本文件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本文件还提出了八项重点任务: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加强农作物种业国际合作交流。同时,也提出了七项政策措施:制定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企业育种投入、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实施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种子生产收储政策。以及四项保障措施: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管理体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组织领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