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家族不同储存时间后以及不同剂型对番茄促生防病效果研
目录
第一章 引言部分 1
1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发生 1
1.1细菌性青枯病的病原物 1
1.2细菌性青枯病的表现症状 2
1.3细菌性青枯病的发生规律 2
2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治 3
2.1抗病品种培育 3
2.2物理、化学防治途径 4
2.3生物防治途径 5
3 微生物制剂类型 5
3.1颗粒剂 5
3.2冻干剂 5
3.3粉剂 6
3.4水剂 7
3.5微胶囊剂 8
4 影响微生物货架期的因素 8
4.1温度 8
4.2湿度 9
4.3 PH 9
4.4光 9
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9
第二章 探讨不同储存时间BBS家族对番茄促生防病效果的影响 10
1 材料和方法 11
1.1 BBS家族的制备 11
1.2病原微生物 12
1.3植物的生长条件 12
1.4储存不同天数后发酵液有效活菌数测定 13
1.5发菌液各组合对番茄促生效果研究 13
1.6发菌液各组合对番茄青枯病防病效果研究 14
1.7 病害严重度及防效统计 15
1.8 数据分析 15
2结果 15
2.1 BBS中三菌储存不同天数后有效活菌数检测 15
2.2 BBS家族各处理储存不同天数后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16
2.3 BBS家族各处理储存不同天数后对番茄青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20
3讨论 21
第三章 不通用量”宁盾”颗粒剂对番茄促生防病效果的 23
1材料与方法 24
1.1 微生物菌剂及植物 24
1.2不同用量的宁盾颗粒剂对番茄的促生试验 24
1.3青枯病菌的培养 25
1.4 不同用量的宁盾颗粒剂对番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青枯病的防病试验 25
1.5病原物接种 26
1.6 青枯病的调查统计 26
2结果与分析 26
2.1不同用量的“宁盾”颗粒剂对番茄的促生效果 26
2.2 不同用量的“宁盾”颗粒剂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28
3讨论 29
参考文献 30
致谢 31
引言
1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发生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从发现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1864年印度尼西亚首先报道在烟草上引起毁灭性的损失,随后,美国、澳大利亚也分别报道了马铃薯和番茄的青枯病。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始发现该病害(何礼远等,1983)。近年来,细菌性青枯病在我国华东、华中、华南、中南以及西南各省危害也十分严重。
1.1 细菌性青枯病的病原物
引起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病原物是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E F Smith),属真细菌界(Bacteria),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乙型变形细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假单胞杆菌目(Burkholderiales),假单胞杆菌科 (Burkholderiaceae),劳尔氏菌属(Ralstonia)。菌体形态为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0.9~2.0×0.5~0.8μm,有极生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青枯劳尔氏菌分化复杂,各国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种以下分类或分型的各种尝试。在遗传型这一分类体系提出前(Fegan and Prior, 2005),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两个亚分类系统长期来被国际上所公认:一是按不同来源菌株对不同植物种类的致病性差异,即按照寄主范围,将青枯菌分成5个生理小种,另一个则是根据不同菌株对3种双糖(麦芽糖、乳糖和纤维二糖)和3种己醇(甘露醇、山梨醇和甜醇)氧化产酸能力的差异,将青枯菌划分为7个生化变种(Hayward, 1964;French,1993)。2005年Fegan和Prior正式提出了新的分类体系。在对ITS区域序列分析基础上,进行多重PCR,反应中利用四个特异性的正向引物,一个共同的反向引物和759/760引物对,每一个特异性的正向引物与一个种系相对应,将青枯菌分成四个遗传型(Phylotype),一个遗传型就是一个单世系。遗传型Ⅰ与Cook表述的第一大类等同,包括来自亚洲,生化变种为3、4和5的菌株;遗传型Ⅱ与Cook表述的第二大类群等同,包括来自美洲,生化变种为1、2和N2的菌株;遗传型Ⅲ主要包括来自非洲和邻近岛屿的菌株,属于生化变种1和N2;遗传型Ⅳ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属于生化变种1、2和N2。每个遗传型又包括一系列的序列型(Sequevar)。序列型指一组菌株在被测序的区域内,出现高度保守序列,这组菌株被称为一个序列型,而仅仅一个菌株的序列簇是不能被称为序列型(如菌株CIP100)。目前,序列型的分类依据主要是内切葡聚糖酶的基因序列,目前已将青枯菌分成了20多个序列型。未来希望能对基因组的其它区域也能够进行测序。例如:对hrpB测序,从而来证实这些基因变种的划分。每个序列型又包含了一系列的纯系,可以用基因组指纹图谱的方法来鉴定一个纯系,如PFGE、AFLP或repPCR等。和以前分类方法(生化变种和生理小种)相比,新的分类方法更加能反应青枯病菌的多样性。
1.2 细菌性青枯病的表现症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