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小麦脆性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重组体筛选
:一粒小麦是研究小麦基因组功能的理想材料。本研究采用EMS诱变的栽培一粒小麦的脆性突变体,对该脆性突变体进行了表型鉴定及重组体筛选。结果表明:该脆性突变体在田间的表型与野生型没有明显的区别,仅在机械强度上有区别。遗传分析表明,该脆性基因初步定位在一粒小麦5号染色体的标记Xgwm129和Xwgrb14之间1.5cM。利用标记Xbarc1和Xgwm129筛选了包括F3家系和F3家系杂合单株子代共4254株。一共筛选到18种重组类型,成功将Xwmc492到Xgwm415之间的标记分开,所以将突变基因定位到Xma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主要矿质元素和可溶性总糖的影响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光周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且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不同光周期处理可以明显改变水稻的发育进程。本文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对植物工厂化水稻秧苗的生长的影响。其中通过可溶性总糖、蔗糖、淀粉及地上地下部氮含量的测定来反应。深入研究光对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碳氮代谢的影响,可为工厂化育苗等光环境调控技术提供生理依据。本研究表明在光照强度、土壤养分和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水稻幼苗生长发育以及代谢水平会受光照长度(光周期)的调控,水稻幼苗在光照时间12h下长势最高,这对工厂化育苗的光环境调控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生长的生理影响
:水稻插秧时间决定水稻的育苗时间,水稻插秧时间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了解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调控光周期来促进或抑制水稻幼苗的生长,培育出适龄秧苗。采用发光二极管(LED) 调制获取不同光周期光源,研究不同光周期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设置四个处理分别为8 、10、12和14h·d-1,通过四个处理的指标数据,表明12h · d-1增加水稻幼苗的株高、根长、茎粗等生长速率,提高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光周期为10h·d-1 时均有显著提高,全株鲜重和干
不同光密度对工厂化油菜秧苗素质的影响
:本文以油菜为实验材料,以LED光源作为工厂化油菜育苗的人工光源,研究了400μmol·m-2·s-1 、300μmol·m-2·s-1、200μmol·m-2·s-1三种光密度对油菜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光密度的减弱,油菜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上鲜重、根鲜重、上干重、根干重、根长指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叶片数、叶柄长则趋势不明显。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是随光密度的减弱而减弱。300μmol·m-2·s-1光密度处理下的油菜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叶绿素a/b比值最小
不同光质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水稻秧苗的生长状况对植物工厂化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光质显著地调控着植物的生长,水稻工厂化育秧需要人工光,不同光质对水稻秧苗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对工厂化育秧光照调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以荧光灯为对照(CK),采用发光二极管(LED) 调制红蓝混合光(RB)、红绿混合光(RG),研究其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RG处理的总根数、叶龄、株高数值显著大于对照;RB处理的地上部干、鲜重显著高于CK处理,但与RG处理的地上部干、鲜重无显著差异;RB、RG和CK处理的地下部干、鲜重无显著差异。RB处理的叶绿
不同光质对水稻秧苗碳氮含量的影响
:碳元素和氮元素是植物体内两大重要元素, 碳、氮化合物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光质对水稻碳氮代谢的影响对于了解光质调控植物生长机理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荧光灯(CK)为对照,研究红蓝复合光(RB)和红绿复合光下(RG)对水稻秧苗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RG处理的叶龄较RB和CK处理显著提前,且RG处理的株高显著高于RB和CK处理;与CK处理相比,RB和RG处理的茎粗变细;RB处理的根长增长,而RG处理的根长无显著变化;RG处理的根数增多,而RB处理的根数无显著变化。与CK相比,RB和RG
不同单色光对金线莲组织培养的影响
:金线莲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观赏和药用的珍稀植物,其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本实验以金线莲茎段和茎尖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红光、蓝光、黄光、绿光以及白光五种不同LED单色光对金线莲组织培养的影响,为金线莲的智能化、产业化栽培及植物组织培养中LED光源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结果表明,白光和红光有利于金线莲的丛生芽增殖,绿光抑制丛生芽的生长和增殖;黄光对金线莲生长形态方面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红光和白光更利于金线莲苗叶绿素的合成;白光处理下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绿光有助于提高金线莲可溶性糖含量;红
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根系演进特征及其氮肥效应
摘 要:为探明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根系演进特征对氮肥的响应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从而为高产品种选育和高产根冠构型建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南大2419(50年代)、扬麦1号(70年代)、扬麦158(90年代)和扬麦16(当前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条件下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根系生长、根系形态、根系分布和根系生理特性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现代小麦品种拔节至开花阶段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显著增加,小麦根系总根长、根系表面积、
不同时期追氮对扬麦16籽粒品质的影响
:氮肥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为了明确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及其含量,探讨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扬麦16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春后不同叶龄期追施氮肥(春1叶,春2叶,春3叶,春4叶,春5叶,开花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明确了提升专用小麦最终品质的最佳追氮时期。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的千粒重和产量,籽粒蛋白及其组分含量、谷蛋白大聚合体(glutenin macropolymer,GMP)、高/低分子蛋白亚基(high
不同时期遮阴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弱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长主要逆境之一。本研究利用大田试验,以扬麦158和扬辐麦4号(Triticum aestivum L.)为材料,研究了拔节至开花期轻度(70%光照)和重度(50%光照)及花后轻度遮阴(70%光照)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遮阴均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但开花前后轻度遮阴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拔节至开花阶段遮阴主要降低了穗粒数,而花后遮阴降低了千粒重。遮阴对扬麦158籽粒产量的影响较扬辐麦4号小。拔节至开花阶段遮阴提高了小麦上3叶叶面积和叶片干物
不同时长高温胁迫影响棉纤维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
:为探究不同时长高温胁迫对纤维品质及纤维发育相关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选取温度敏感性品种苏棉15和温度弱敏感型品种PHY370WR(美国品种),于棉花中部果枝开花后10天移入大学人工气候室进行高温(34 oC [38/30 oC]用HT表示)和常温处理(26 oC [30/22 oC]用CK表示),分别处理2、3、4、5、6天后移回自然环境中生长,取样分析棉纤维品质形成相关物质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长持续高温处理下,温度敏感性品种,纤维长度变短,纤维比强度下降,马克隆值下降,纤维品质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