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增温下不同施氮量对麦季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本试验采用农田主动增温系统,研究花前夜间增温下不同施氮量对不同生育期冬小麦田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合理的氮肥施用量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采取田间试验,以扬麦13作为供试品种,设置对照和夜间增温两个处理,施用三个水平的氮肥,其中包括低氮N1:150kg·hm-2,中氮N2:225kg·hm-2,高氮N3:375kg·hm-2。测定不同处理间土壤酶活性,并与土壤氮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夜间增温下,土壤蔗糖酶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为模拟未来全球气候变暖非对称增温的情景,对冬小麦进行花前夜间增温,研究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从而预估未来气候变暖下的江淮地区冬小麦生产。供试品种为扬麦13,采取开放式主动增温装置,设置未增温对照(CK)及花前夜间增温处理(T,从播种到开花每天18:00-6:00不间断增温)。得出如下结果:1. 试验区花前夜间增温比对照冠层、冠层中部、土壤表层及土壤5 cm的平均温度分别增加了0.72、1.14、1.89和1.09 ℃;≧0℃积温分别增加了87.93、45.78、95.48和172.88 ℃。夜间增温的

大豆产业与科技发展的研究

:大豆产业是指从事大豆生产、加工、贸易、研发及其相关服务活动的部门和行业。大豆作为我国入世之初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其整个产业正遭遇国际企业和国外转基因大豆主产国垄断危机。本文围绕国内大豆生产、内外贸易、加工、科研、管理等各方面,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探究得出,我国大豆产业与科技发展滞后的主要内因,是片面理解“粮食安全”和“以粮为纲”,导致大豆产业导向的偏离和一系列政策的偏向。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就大豆产业发展和大豆科技发展提出了一些发展战略性意见和措施。

大豆现代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

:我国种子企业近年来有着较大的发展,但从科研水平和管理制度上来讲,与一些国际大公司还有很大差距。本文将对我国种子企业(以大豆为主)的科研实力与大豆“育繁推一体”化技术需求进行调研,结合现代育种技术手段的发展应用,阐述我国大豆现代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构建的设想,并以此为蓝图,本课题组在山东圣丰种业院士工作站开展实践研究,初步建成我国大豆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并实际应用于圣丰种业大豆育种中。通过本课题组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大豆种业科研实力提升提供参考。

大豆疫霉根腐病部分抗性关联定位

: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土传性病害,对产量损失严重,是大豆生产上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对163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部分抗性鉴定,利用138个SSR标记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结合GLM模型对大豆疫霉部分抗性关联分析。关联结果显示,与部分抗性相关的SSR标记一共有4个,即Satt634、Satt135、Sat_222和Satt221,分别分布在连锁群D1b、D2、D1a和D2上,解释率为10%,6%,6%,8%。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挖掘新的部分抗性

大豆种子耐淹优异种质筛选与特性研究

:大豆在我国有着广泛种植。一般的大豆品种在播种后如遭受洪涝灾害种子会产生生理生化变化,严重时种子大量死亡,影响出苗率而导致减产,选育种子耐淹性大豆品种是防灾避害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利用2个重组自交家系群体为材料进行种子耐淹性鉴定,结果从12个性状中筛选出遗传率高的发芽率、电导率等作为鉴定指标,从栽野杂交组合NJRI4P群体后代中遴选出21份耐淹种质,大部分为黑种皮,有泥膜。从栽培大豆组合ZM6后代家系中筛选出23份种质,其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变异。这些种质可为大豆相关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材料。

大豆贮藏蛋白11s和7s的qtl定位

:大豆(Glycine max(L.)Merri)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富含蛋白质、脂肪。大豆贮藏蛋白分为4类:2S、7S、11S和15S,其中7S与11S共占大豆蛋白的70%,是大豆蛋白的主要成分。7S由4种不同大豆蛋白所组成,占总蛋白质的30.9%;11S仅由单一球蛋白组成,占总大豆蛋白质的41%。本研究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重组自交家系(RIL)群体,共184个家系加上2个亲本为材料对7S和11S进行性状分析及QTL定位,共定位出8个QTL,其中控制7S性状的1个,控制11S性状的4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苗期耐铝性鉴定

:利用耐铝性状差异明显的蒙90-24和Pella为亲本及其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0.5mM的CaCl2溶液对萌发3d的大豆幼苗预培养24h,25μmol/L AlCl3处理24h,在幼苗期以主根的相对生长量为耐铝的鉴定指标,对群体进行苗期耐铝性分析,结果表明,Pella和蒙90-24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耐铝性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单峰分布,耐铝性集中在中间型、较耐铝毒型及铝毒较敏感型。通过对该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苗期鉴定,对遗传参数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群体主根相对生长量耐铝性的遗传率为82.02%。

大豆高油和高油酸材料的筛选

: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完成了对200份栽培大豆的籽粒油分含量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200份大豆的油分含量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大豆籽粒的油脂和五种脂肪酸含量在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油脂含量与硬脂酸、油酸含量极显著(P <0.01)正相关。本研究筛选出了15份高油、高油酸的大豆品种。

孕穗期低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低温胁迫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主要的环境因素之一。近些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小麦出现低温倒春寒的可能性逐渐增大,低温致小麦减产的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在人工气候室实施自然温度日变化规律下不同低温处理的小麦盆栽试验,明确孕穗期不同低温水平、不同低温持续时间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低温程度的增加,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先降低后升高。总干重随低温水平和低温持续时间的增加均显著降低。孕穗期低温提高了小麦茎杆和叶片的分配指数,降低了穗的分配指数。

小麦tascp5a1的同源克隆进化分析

: OsSCP5基因位于水稻5号染色体,是第一个被鉴定具有正调控籽粒大小功能的基因,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小麦中还没有相关报道。本文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在小麦中克隆该基因。本研究克隆了该基因并命名为TaSCP5-A1,该基因被定位在小麦3A染色体上,包含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TaSCP5-A1编码481个氨基酸,属于丝氨酸羧肽酶家族。进化分析表明SCP5-A1基因在植物中高度保守。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