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豆茸毛密度与ssr标记间的关联分析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质作物,但是虫害严重威胁着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大豆对虫害的抗性与自身的生物学性状有关,其中大豆叶片茸毛密与抗虫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究叶片茸毛密度对大豆抗虫育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野生大豆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出了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尤其是在抗虫性上。本文对113份野生大豆叶片茸毛密度进行测定,并与SSR标记进行关联分析,并进一步对关联到的位点进行分析,探究是否与抗虫位点或基因有关,为大豆抗虫育种做出一点贡献。
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开展大田试验,研究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对于稻田不同深度下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以何种方式对麦秸进行还田,麦秸还田处理的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0~7cm土层,翻埋还田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大于其他处理;7~14cm土层,除水溶性有机碳外,在稻季翻埋还田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和其他活性有机碳含量高于其他处理;14~21cm土层,旋耕还田处理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高于其他处理。
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ch4和n2o的影响
:本文通过大田试验,采用密闭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短期条件下麦秸不同还田方式(麦秸不还田、旋耕还田、翻耕还田、沟埋还田)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以期为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稻季不同麦秸还田方式的CH4平均排放通量大小为:沟埋还田>旋耕还田>翻耕还田>麦秸不还田;N2O的平均排放通量的大小为:麦秸不还田>翻耕还田>旋耕还田>沟埋还田;CH4的累积排放量的大小为: 沟埋还田>翻耕还田>旋耕还田>麦秸不还田;N2O的累积排放量大小为:沟埋还田>麦秸不还田>翻耕
bas500cs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以Y两优900和涌优538为材料,评估水稻生育中后期页面喷施BAS 500CS的增产效果,探究其增产机理。结果表明,BAS 500CS确实有增产作用且其增产效果随使用量增加而增大,且在籼稻品种上的增产效果大于粳稻。结果还表明其增产是通过提高了植物光合能力和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运输实现的。因为从研究结果分析BAS500CS有提高水稻叶片光合速率之的功效,且有随使用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BAS500CS有促进叶茎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的功效;BAS500CS有促进弱势粒灌浆实现增产的功效,并由此可以推测BAS500C
spad的水稻氮素营养指标估算
:SPAD计作为一种便携、廉价、快速、无损、的作物氮素诊断仪器,在作物氮肥管理中使用广泛。SPAD计在水稻上最佳测试部位的研究表明,下部叶片的abc(距叶片基部1/3、1/2和2/3处SPAD均值)值不仅稳定性好,而且对氮素缺乏的响应更为敏感。使用下部叶片abc值与氮营养指数(NNI)进行了线性拟合,在粳稻(武运粳-24)和籼稻(Y两优-1号)上,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范围在0.7999到0.9891之间。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最佳测试位置处的SPAD值(abc)能够很好的估计作物的NNI。
zebularine诱发荆辉1号结构变异体的鉴定
:Zebularine(泽布拉尼)是一种类似于5-azacytidine和5-aza-2’deoxycytidine的胞苷类似物,可降低拟南芥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影响着丝粒和端粒等重复序列的结构。为了解其诱发小麦染色体变异的效应,本研究采用表型鉴定、荆州黑麦特异标记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Zebularine处理荆辉1号干种子后自交产生的M2、M3和分蘖期处理自交M2进行分析,发现在38株干种子M2中,7株具有矮秆,16株具有分蘖增加等表型变异,对其中32株进行分子标记分析表明8株缺失了1-2个荆州黑
一个小麦极端密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穗密度是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Meh0280是一个极密穗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表现为短密穗型。本课题利用从普通小麦诱变产生的一个极端类型的密穗突变体与郑麦9023杂交构建的F2分离群体对密穗性状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小麦穗发育的调控机制。
一个水稻热激蛋白基因(oshsp20)的克隆及转基因株系构建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高温已成为制约水稻生产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在前期工作中,利用蛋白组学技术,鉴定了一个与水稻种子萌发相关的热激蛋白基因(OsHsp20)。本课题通过PCR技术成功克隆了基因OsHsp20,该基因全长为723 bp,编码240个氨基酸,且只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RF)。组织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水稻穗部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组织;进一步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获得了转基因植株,为后期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机理提
一个水稻籽粒粉质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
:淀粉是水稻(Oryza sativa L.)种子主要的贮藏物质,其含量、特性和积累水平直接影响稻米的各项品质指标及产量。因此,深入研究水稻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在育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通过MNU诱变获得的N22籽粒粉质突变体N112为研究材料,对其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结果表明,突变体的胚乳外观不透明,横切面呈粉质,突变基因初定位在第8染色体标记I8-5和N8-25之间,精细定位的物理距离约为1.8Mb。本研究为后期基因预测及测序,以及全面阐述基因的功能奠
一个水稻脆杆突变体hsp表型分析及基因定位
:水稻(Oryza.Sativa L.)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茎秆机械强度是一种重要的农艺性状,主要通过影响作物的抗倒伏性来影响其产量。在植物中茎秆机械强度主要与细胞壁的特性有关,细胞壁结构和组成成分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机械强度。植物的细胞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网络,有很多合成和调节的途径,目前依然不清楚。因此发现新的参与细胞壁合成的因子并深入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脆性的茎秆在微生物发酵、动物饲料生产上都较普通水稻表现优良,深入研究茎秆的脆性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用MNU诱变籼稻品种93
一个水稻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的挖掘和精细定位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研究单子叶植物发育的理想模式植物。研究水稻的发育调控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双子叶植物不同,颖壳是水稻的外轮花器官,而水稻花器官的发育直接影响着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对于水稻花器官发育的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一个9311花器官突变体,其突变表型为内外稃缩小,籽粒呈鹰嘴状,籽粒变小,发芽率降低,千粒重下降等。通过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表型由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南粳35构建的次级分离群体,筛选极端个体对该性状进行定位,将该性状定位于第二染色体SSR标记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