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ggybac转座子在不同昆虫中剪切活性检测

本文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Helper/Donor二元转化系统分别导入五种不同的昆虫胚胎中,24小时后重新从胚胎中抽提质粒DNA,并检测其剪切情况。结果表明piggyBac转座子在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大螟和玉米螟这五种昆虫卵中都能够进行精确的剪切,产生了预期大小的PCR条带。该结果证实虽然piggyBac转座子在棉铃虫中不能实现成功转化,但是该转座子却可以在棉铃虫胚胎中进行典型的piggyBac转座子的精确剪切。因此,piggyBac转座子在棉铃虫中转化的失败不是发生在剪切这一步,更有可能是DNA片

popw蛋白对番茄疮痂病的生物防治研究

番茄疮痂病是世界上所有番茄种植地区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该病能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长期以来,防治番茄疮痂病的主要方式是施用化学农药。然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破坏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本文从生物防治的角度,通过对病原菌浓度以及PopW蛋白浓度的筛选,最终选用病原菌浓度3×108 cfu/ml,蛋白浓度50 mg/l为最优试剂对番茄疮痂病进行防治。

一株食线虫内寄生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本文以一株分离自植物线虫体内的寄生真菌NKF 13222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开展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形态学观察显示该菌株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梗,分别产生杆状和新月形两种类型分生孢子,且两种分生孢子的着生方式不同。结合β-tubulin基因片段和EF1-α基因片段序列比对结果,鉴定该真菌为食线虫内寄生真菌Esteya vermicola 。生物学性状研究表明营养丰富的PDA培养基更适合菌株NKF 13222的菌丝生长以及产生更多杆状孢子,营养匮乏的WA培养基上则产生更多的新月

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harpin蛋白hrpzpsg引起烟草hr反应功能域的研究

Harpins是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激发子功能的蛋白质,其编码基因为hrp基因簇成员,具有显著的诱导植物抗虫、抗病、抗旱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本课题旨在研究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Harpin蛋白hrpZPsg引起过敏性反应的功能区域。本课题组最近从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A1和S1菌株中分别克隆到hrpZPsgA1和 hrpZPsgS1基因

不同品种水稻受褐飞虱为害后的光谱特征

高光谱遥感作为一种快速监测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病虫害监测中,明确不同品种水稻受飞虱为害后的光谱差异,可以为不同稻区飞虱的光谱监测提供指导。本文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受褐飞虱危害后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褐飞虱虫量和危害时间的增加,各水稻品种的光谱反射率均表现一致的变化规律,即在绿峰区下降,红谷区上升,近红外波段区下降。不同品种水稻的光谱反射率表征虫量水平的能力不同,武运粳品种在各生育期的反射率有较好地表征褐飞虱虫量的能力,扬花期水稻受害后光谱反射率及NDVI指数反映褐飞虱为害的能力相

不同夏寄主棉蚜的动态及对棉花的利用能力

本文采用多种作物间作方式,研究了自然田间下南京地区夏秋季棉蚜对棉花和瓜类作物的选择能力,之后采用寄主转接建立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田间棉花、西葫芦和黄瓜上的棉蚜种群转接到棉叶后对寄主棉花的适应性和利用能力。田间种群动态表明,在夏季西葫芦棉蚜种群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而棉蚜种群整个季节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持续时间很长,黄瓜种群快速增加之后快速下降;南瓜种群一直处于低水平,可见棉蚜对不同植物的选择和利用产生了分化。三种寄主棉蚜种群转接棉叶后,西葫芦和黄瓜种群的存活和繁殖力要显著低于棉花种群,表现为棉花种群棉蚜、西

不同杀菌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作用

: 为寻找杀菌剂组合更好地防治小麦赤霉病,现将不同类型的杀菌剂按相应的配比进行复配处理,于淮安白马湖农场及盐城新洋农场进行田间小区实验,在小麦扬花期进行两次喷药;药剂处理两星期后根据小麦赤霉病病害分级标准调查并记录各小区中接种小穗的病情级别,然后计算病情指数;在小麦成熟期,收获各小区的麦穗,手工脱粒以保证收获所有麦粒,每个小区的样品标记后分别保存。对各小区样品进行产量及品质考察,对样品的千粒重等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经由杀菌剂组合处理的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低于空白对照,小麦产量上升,防治效果明显。

不同水稻品种受褐飞虱危害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了解病虫害相关信息,是控制病虫害蔓延和产量损失的有效方法。叶绿素含量与植被的光合能力、发育阶段等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作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在作物受害监测、质量检测和产量估计等方面有着重要应运价值。本文以水稻褐飞虱为对象,采用便携式叶绿素计,测定了四个水稻品种稻株在不同生育期受褐飞虱为害后的SPAD值,并采用直线回归法建立了SPAD值与褐飞虱虫量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四个水稻品种的起始SPAD值差异不显著,但随着褐飞虱虫量的增加,各品种的SPAD值均呈现下降

不同蛀秆螟虫线粒体coⅰ基因的种间变异

本研究目的是克隆二化螟、台湾稻螟、芦苞螟、甘蔗条螟、大螟、三化螟和玉米螟等7种常见蛀秆螟虫的COI基因片段,通过序列比对和遗传距离分析,揭示不同蛀秆螟虫的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变异度,为这些螟虫的幼虫及蛹的区分和鉴定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选用的特异引物可以从所试各种螟虫中稳定克隆出709 bp的基因序列。序列比对和碱基组成分析证实,所克隆的序列片段是COI基因片段,其中包含199个变异位点,没有缺失和插入现象。COI基因片段的种间遗传距离(0.86 ~1.54)显著大于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0.000~0.047)

中华按蚊多线染色体的制备及dna扩增与纯化

本研究制备了中华按蚊四龄幼虫的多线染色体玻片并利用相差显微镜对染色体影像做图,将所得染色体图像与前人发表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本研究制备的染色体带型更加清晰,为进一步完善中华按蚊的染色体图谱打下了基础。通过PCR定向克隆中华按蚊总DNA片段,并利用荧光进行DNA探针标记,为进一步的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打下基础。本研究为探讨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中华按蚊习性在生态习性和疟疾能力传播方面的遗传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化螟coⅰ基因的种内分化

本研究利用已有资料的特异性引物,克隆了吉林、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和四川6个不同地理种群55头二化螟的线粒体COI基因片段,通过序列比对和遗传距离分析,揭示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变异度。结果显示,选用的特异引物可以从二化螟中稳定的克隆出709 bp的基因序列,序列比对和碱基组成分析证实,所克隆的序列片段是二化螟COI基因片段,具有51个变异位点,没有缺失和插入现象。利用进化树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没有明显的独立聚类,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6~0.012,与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当(0 ~0.02)。讨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