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附件)
摘 要本论文主要对艾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选择最佳提取工艺。采用超声波法对艾叶中总黄酮进行提取,在单因素试验中,考察超声功率、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及料液比对艾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以L9(34)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得出艾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乙醇浓度为50%、料液比为l:50 (g/mL)、超声时间40min、超声温度为80℃。在此条件下进行提取,测得总黄酮得率为8.02%。结果表明该工艺方法能有效提取出艾叶中总黄酮,且提取效率高、操作方法可靠,稳定,为艾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目 录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
1.2 植物形态及药材来源 1
1.2.1 植物形态 1
1.2.2 药材来源 2
1.3 化学成分 2
1.3.1 挥发油类 2
1.3.2 黄酮类 3
1.3.3 三萜、桉树烷类 3
1.3.4 微量元素 3
1.3.5 其他类成分 4
1.4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4
1.4.1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4
1.4.2 抗菌、抗病毒、抗支原体作用 4
1.4.3 抗癌抗肿瘤作用 5
1.4.4 止血与抗凝作用 5
1.4.5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5
1.5 提取工艺研究 6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药 7
2.1.1 试药 7
2.1.2 仪器 7
2.2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7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
2.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7
2.2.3 显色方法 8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2.5 艾叶总黄酮得率的计算方法 9
2.2.6 稳定性试验 9
2.2.7 精密度试验 10
2.2.8 重复性试验 10
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10
2.3 提取工艺的优选 11
2.3.1 单因素试验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2.3 显色方法 8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2.5 艾叶总黄酮得率的计算方法 9
2.2.6 稳定性试验 9
2.2.7 精密度试验 10
2.2.8 重复性试验 10
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10
2.3 提取工艺的优选 11
2.3.1 单因素试验 11
2.3.2 正交试验 14
2.3.3 小结 16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中药材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的治病基础物质,是中国医学特色的代表。随着科学发展与中西文化的交流,目前我国的中药材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出口项目。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中药资源丰富、蕴藏量多、品种繁多,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多年生草本植物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在我国分布广泛,一般在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在我国民间应用广泛,可治病疗养、充饥食用,更有人把它作为驱邪避毒的信物,其用途相当广泛,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1]。近年来,研究表明艾叶中的黄酮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镇痛,止咳镇喘等生理功能,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我国作为艾叶的出口大国,对艾叶研究和精加工是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课题,(目前郎溪县生产的艾草都是通过加工后出口日本,该国作为食用)。随着艾叶深入的拓展研究和开发,使得艾叶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方面的作用被人熟知,因此艾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也出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这也使得人工培育研究艾叶资源,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目标。其中,通过国内外研究发现,艾叶黄酮类的化合物不仅含量多,生物活性多样化,而且还有见效快、作用广,可食用等明显优点。所以艾叶黄酮类化合物引起的多种药理作用渐渐开始被人们重视,同时在食药品以及医药方面也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课题研究的是以艾叶为原料,确定提取艾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从而为进一步开发和最大化利用艾草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2 植物形态及药材来源
1.2.1 植物形态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一般在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侧根多,茎单生或少数,直立,圆形,质硬,高80~250厘米,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边缘处,表部上面有少量白色软毛,颜色时深黄绿,时暗绿,下部大量灰白色绒毛,颜色与上部相近但为灰绿。近茎顶端,叶无柄,片似披针。中端叶为短柄,完整片时似卵状,裂片似椭圆。
花序总状生长在顶部,以多数花序聚集而成;花苞片层数为4~5,内层质薄,背部无毛;中层形似椭圆,边缘膜质,表面密被白色绵毛;外层比中层短,形似披针形(卵状),密被灰白色绵毛;花托为扁平呈半球,两性花花冠和花柱略相同长或短于花柱,花冠又似高脚杯又似管,外有腺点,檐部色紫,狭线状为花药,向外部弯曲为花后。雌花花冠形似狭管,檐部颜色同两性花但为二裂齿,先部二叉,花柱最长细。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
1.2.2 药材来源
艾叶主产地在亚洲东部,大多长于郊野路地,因此它的适应性极强。在我国北部地区都有艾叶生长,其资源富饶。艾叶作为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悠长的用药历史。在明代时期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过:艾叶温热,性味苦辛,宜养脾肝肾。同时根据它的药理作用步入民俗中并赋予了神奇的作用,民中流传,于端午当日,把采来艾草悬挂在门首,可以治病祛邪。所以艾叶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医用到食用,随着市场的需求量的增加,人们逐渐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艾叶,截止现在郎溪县艾草生产已有十个年头,生产面积达到100公顷,一般加工后出口日本。
1.3 化学成分
艾叶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三萜、桉树烷类以及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2]。
1.3.1 挥发油类
艾叶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正品艾叶中挥发油的含量约为0.4%(ml/g)[3],也有报道指出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的提取产率为0.29%~0.56%(ml/g )[4]。从不同报道中可以了解到从艾叶的品种、生长的地理区域、环境甚至是不同的研究方法等因素都会对艾叶中挥发油的含量及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
1.2 植物形态及药材来源 1
1.2.1 植物形态 1
1.2.2 药材来源 2
1.3 化学成分 2
1.3.1 挥发油类 2
1.3.2 黄酮类 3
1.3.3 三萜、桉树烷类 3
1.3.4 微量元素 3
1.3.5 其他类成分 4
1.4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4
1.4.1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4
1.4.2 抗菌、抗病毒、抗支原体作用 4
1.4.3 抗癌抗肿瘤作用 5
1.4.4 止血与抗凝作用 5
1.4.5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5
1.5 提取工艺研究 6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药 7
2.1.1 试药 7
2.1.2 仪器 7
2.2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7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
2.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7
2.2.3 显色方法 8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2.5 艾叶总黄酮得率的计算方法 9
2.2.6 稳定性试验 9
2.2.7 精密度试验 10
2.2.8 重复性试验 10
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10
2.3 提取工艺的优选 11
2.3.1 单因素试验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2.3 显色方法 8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2.5 艾叶总黄酮得率的计算方法 9
2.2.6 稳定性试验 9
2.2.7 精密度试验 10
2.2.8 重复性试验 10
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10
2.3 提取工艺的优选 11
2.3.1 单因素试验 11
2.3.2 正交试验 14
2.3.3 小结 16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中药材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的治病基础物质,是中国医学特色的代表。随着科学发展与中西文化的交流,目前我国的中药材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出口项目。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中药资源丰富、蕴藏量多、品种繁多,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多年生草本植物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在我国分布广泛,一般在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在我国民间应用广泛,可治病疗养、充饥食用,更有人把它作为驱邪避毒的信物,其用途相当广泛,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1]。近年来,研究表明艾叶中的黄酮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镇痛,止咳镇喘等生理功能,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我国作为艾叶的出口大国,对艾叶研究和精加工是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课题,(目前郎溪县生产的艾草都是通过加工后出口日本,该国作为食用)。随着艾叶深入的拓展研究和开发,使得艾叶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方面的作用被人熟知,因此艾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也出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这也使得人工培育研究艾叶资源,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目标。其中,通过国内外研究发现,艾叶黄酮类的化合物不仅含量多,生物活性多样化,而且还有见效快、作用广,可食用等明显优点。所以艾叶黄酮类化合物引起的多种药理作用渐渐开始被人们重视,同时在食药品以及医药方面也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课题研究的是以艾叶为原料,确定提取艾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从而为进一步开发和最大化利用艾草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2 植物形态及药材来源
1.2.1 植物形态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一般在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侧根多,茎单生或少数,直立,圆形,质硬,高80~250厘米,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边缘处,表部上面有少量白色软毛,颜色时深黄绿,时暗绿,下部大量灰白色绒毛,颜色与上部相近但为灰绿。近茎顶端,叶无柄,片似披针。中端叶为短柄,完整片时似卵状,裂片似椭圆。
花序总状生长在顶部,以多数花序聚集而成;花苞片层数为4~5,内层质薄,背部无毛;中层形似椭圆,边缘膜质,表面密被白色绵毛;外层比中层短,形似披针形(卵状),密被灰白色绵毛;花托为扁平呈半球,两性花花冠和花柱略相同长或短于花柱,花冠又似高脚杯又似管,外有腺点,檐部色紫,狭线状为花药,向外部弯曲为花后。雌花花冠形似狭管,檐部颜色同两性花但为二裂齿,先部二叉,花柱最长细。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
1.2.2 药材来源
艾叶主产地在亚洲东部,大多长于郊野路地,因此它的适应性极强。在我国北部地区都有艾叶生长,其资源富饶。艾叶作为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悠长的用药历史。在明代时期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过:艾叶温热,性味苦辛,宜养脾肝肾。同时根据它的药理作用步入民俗中并赋予了神奇的作用,民中流传,于端午当日,把采来艾草悬挂在门首,可以治病祛邪。所以艾叶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医用到食用,随着市场的需求量的增加,人们逐渐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艾叶,截止现在郎溪县艾草生产已有十个年头,生产面积达到100公顷,一般加工后出口日本。
1.3 化学成分
艾叶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三萜、桉树烷类以及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2]。
1.3.1 挥发油类
艾叶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正品艾叶中挥发油的含量约为0.4%(ml/g)[3],也有报道指出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的提取产率为0.29%~0.56%(ml/g )[4]。从不同报道中可以了解到从艾叶的品种、生长的地理区域、环境甚至是不同的研究方法等因素都会对艾叶中挥发油的含量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