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中丹酚酸b提取工艺研究(附件)
摘 要丹参是唇形科的植物,在中医中药方面经常将丹参的根部入药,作用一味药与其他的中药一起配合的去治疗人身上的疾病。丹参的采摘挖取一般是在春秋两个季节进行。丹参在古代就已经有许多的记载,最早是在《神农本草经》之中出现,在其中被列为上品,我国运用丹参治疗疾病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了,它能够治疗月经不调,风湿痹痛等症。临床的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比如辅助治疗恶性肿瘤,治疗慢性咽炎,治疗皮肤病,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等众多临床上的疾病。国内外对于丹参的研究也是一大热点。本文中是以陕西商洛的丹参为研究对象, 在理论指导下对原药材进行预处理。分九组,在以提取次数、加水量和每次提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L9(34)正交实验。之后将提取出来的丹酚酸B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考察指标则是以提取出来的丹酚酸B占丹参的百分比来评价,目的是为了挑选出最优的那一个水提工艺条件,为丹参今后发展研究提供数据。
目 录
1 文献综述 1
1.1 丹参的研究与考证 1
1.1.1 丹参的研究 1
1.1.2 丹参的考证 1
1.2 丹参的化学成分 1
1.3 丹参的药理作用 1
1.3.1 丹参的抗血栓和扩张血管作用 1
1.3.2 丹参的抗菌消炎作用 2
1.3.3 丹参的抗肿瘤作用 2
1.3.5 丹参的消化系统的作用 2
1.4 丹参的临床应用 3
1.4.1丹参治疗心绞痛 3
1.4.2丹参治疗急性胰腺炎 3
1.4.3丹参治疗慢性咽炎 3
1.4.4丹参治疗恶性肿瘤 3
1.4.5丹参治疗妇科疾病 4
1.4.6丹参的其他临床应用 4
1.5 丹参的提取方法 4
1.5.1水煎法 4
1.5.2 超临界提取法 5
1.5.3 微波提取法 5
1.5.4 超声提取法 5
1.6 丹参的发展趋势 5
2 实验部分 7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7
2.1.1 实验仪器 7
2.1.2 实验材料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3 药材预处理 7
2.2 实验方法及结果 7
2.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7
2.2.2 对照品溶液 7
2.2.3 色谱条件 8
2.2.4 精密度实验 8
2.2.5 重现性试验 8
2.2.6 加样回收试验 9
2.2.7 线性关系考察 9
2.2.8 含量测定 10
2.2.9 温度单因素考察 10
2.2.10 正交实验设计方案 10
2.2.11 正交实验与结果分析 11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1 文献综述
1.1 丹参的研究与考证
1.1.1 丹参的研究
丹参是唇形科植物,采摘丹参一般是采摘丹参的根部,丹参入药的部位也是其植物的根部。丹参的采摘挖取一般在春、秋二季进行。丹参为何叫作丹参是因为丹参全身都是红颜色的并且形状也长的像参,所以取名为丹参。丹参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种植。
丹参是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部是细长的圆柱形并且具有肥厚的肉质,表面是朱红色,里面是白色,长可达45 cm。茎有多分枝,直立四棱形,小叶为椭圆状长约1.58.0cm,宽约14cm,叶子的前面部分渐尖或锐尖,根基部分多呈现的是圆形或偏斜,边缘的地方多是具圆齿,下面毛较密,小叶柄长214mm。药隔长1720mm,上臂十分伸长,下臂短而增粗,退化雄蕊线形;子房的上面位置,4深裂,花柱向远外伸展,先端不相等2裂;花盘前方稍膨大。小坚果是具有4个;椭圆形的,成熟的时候是灰黑色[1],长约3.2mm,直径1.5mm。花果期48月。
1.1.2 丹参的考证
丹参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从古到今有许多的记载,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是首次将丹参入药记录下来的,丹参在其中也被认为是上品。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着丹参补血的作用,称其补血第一。 在《本草汇言》中有丹参可以抵四物汤的说法。丹参的众多功效使得在中医界流传着“一味丹参,气死名医”,从中可以看出丹参在中药中的地位是十分高的。《名医别录》,《本草正义》等著作中也均有关于丹参的记载。
1.2 丹参的化学成分
丹参的脂溶性成分有丹参酮IIA、1,2二氢丹参醌,其中隐丹参酮是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水溶性成分有原儿茶醛、丹参酸B、丹参酸C、迷迭香酸。
1.3 丹参的药理作用
1.3.1 丹参的抗血栓和扩张血管作用
自古以来,丹参就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将其运用于阻碍外血栓的形成,减慢血小板的凝集速度,从而使的血小板的流动性加强,保证了血小板的正常“流动”工作[2]。从而可以得出,丹参对血栓性疾病是具有显著的药效作用。因此,在当前的临床血栓治疗中,将丹参作为临床抗血栓治疗的核心药物成分。对血栓的患者而言,服用丹参也是能够改善自身血栓凝结的现象,促进患者体内血液的正常流动,进而提高患者血栓以及身体各项机能的康复速率。
丹参还有扩张血管的药效作用,它通过对心血管的扩张,来强化心肌血流,使得其能够扩张到外周血管中,加快了血液的流通速度[3]。
1.3.2 丹参的抗菌消炎作用
根据研究所得,丹参中的各提取成分都是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其中丹参中的丹参酮成分在抗菌消炎方面的作用是比较有疗效的,丹参酮抗菌的主要机制就是通过将细菌的DNA破坏掉从而将细菌消灭掉。治疗痤疮使用丹参酮制剂也是因为它具有高效的抗菌作用。
1.3.3 丹参的抗肿瘤作用
丹参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丹参是可以将化疗的效果提高因此丹参配合着化疗治疗肿瘤的效果会更佳,与此同时,丹参还具有可以将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提高的作用[4]。丹参对于治疗肿瘤它的副作用小而且会引发并发症的机率也十分的小,因此肿瘤患者服用丹参安全性高。现如今在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中有一个方法比较受人们推崇那就是诱导肿瘤细胞使其分化成为一个正常的细胞,并且不伤害正常的细胞。而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参酮正是具有诱导分化的作用[5]。
1.3.5 丹参的消化系统的作用
丹参可以将肝细胞血液情况改变的比原来的血液情况更好一些,也可以将对肝细胞有损害的一些物质的毒性降低,避免对肝细胞造成一些伤害[6]。丹参还能够减慢肝细胞坏死的进程,并且丹参可以加快肝细胞的重新生长。丹参能够加快肝功能的恢复速度,另外丹参还具有保护肝的作用,袁媛[7]等就曾将丹参保护肝的作用和机制做过详细系统的研究总结。并且丹参还可以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8]。
丹参对胃也是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从而使得胃黏膜受到保护避免胃黏膜受到伤害。丹参还可以通过将胃黏膜的供血情况改善,从而加强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因此可以减少溃疡的产生和抑制溃疡的持续发展并且可以使得溃疡及早愈合。当胃黏膜受到损伤时,丹参还可以减少胃的蠕动避免加重胃黏膜的损伤[9]。王国中等[10]在实验中研究发现了,丹参中的成分可以促使胃黏膜细胞增殖,但是缺乏深入的实验研究对其作用机制的产生。
1.4 丹参的临床应用
丹参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从很早以前丹参就已经作为药材治疗人身体上的疾病。丹参在中医中药方面应该是中药师最熟悉的药物了因为其药理作用众多,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因此中医经常会开含有丹参的方子。许多的疾病丹参都对其有辅助的治疗。比如治疗肿瘤,扩张血管,治疗肝硬化,抗血栓,治疗心绞痛,细菌性阴道病等。
目 录
1 文献综述 1
1.1 丹参的研究与考证 1
1.1.1 丹参的研究 1
1.1.2 丹参的考证 1
1.2 丹参的化学成分 1
1.3 丹参的药理作用 1
1.3.1 丹参的抗血栓和扩张血管作用 1
1.3.2 丹参的抗菌消炎作用 2
1.3.3 丹参的抗肿瘤作用 2
1.3.5 丹参的消化系统的作用 2
1.4 丹参的临床应用 3
1.4.1丹参治疗心绞痛 3
1.4.2丹参治疗急性胰腺炎 3
1.4.3丹参治疗慢性咽炎 3
1.4.4丹参治疗恶性肿瘤 3
1.4.5丹参治疗妇科疾病 4
1.4.6丹参的其他临床应用 4
1.5 丹参的提取方法 4
1.5.1水煎法 4
1.5.2 超临界提取法 5
1.5.3 微波提取法 5
1.5.4 超声提取法 5
1.6 丹参的发展趋势 5
2 实验部分 7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7
2.1.1 实验仪器 7
2.1.2 实验材料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3 药材预处理 7
2.2 实验方法及结果 7
2.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7
2.2.2 对照品溶液 7
2.2.3 色谱条件 8
2.2.4 精密度实验 8
2.2.5 重现性试验 8
2.2.6 加样回收试验 9
2.2.7 线性关系考察 9
2.2.8 含量测定 10
2.2.9 温度单因素考察 10
2.2.10 正交实验设计方案 10
2.2.11 正交实验与结果分析 11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6
1 文献综述
1.1 丹参的研究与考证
1.1.1 丹参的研究
丹参是唇形科植物,采摘丹参一般是采摘丹参的根部,丹参入药的部位也是其植物的根部。丹参的采摘挖取一般在春、秋二季进行。丹参为何叫作丹参是因为丹参全身都是红颜色的并且形状也长的像参,所以取名为丹参。丹参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种植。
丹参是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部是细长的圆柱形并且具有肥厚的肉质,表面是朱红色,里面是白色,长可达45 cm。茎有多分枝,直立四棱形,小叶为椭圆状长约1.58.0cm,宽约14cm,叶子的前面部分渐尖或锐尖,根基部分多呈现的是圆形或偏斜,边缘的地方多是具圆齿,下面毛较密,小叶柄长214mm。药隔长1720mm,上臂十分伸长,下臂短而增粗,退化雄蕊线形;子房的上面位置,4深裂,花柱向远外伸展,先端不相等2裂;花盘前方稍膨大。小坚果是具有4个;椭圆形的,成熟的时候是灰黑色[1],长约3.2mm,直径1.5mm。花果期48月。
1.1.2 丹参的考证
丹参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从古到今有许多的记载,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是首次将丹参入药记录下来的,丹参在其中也被认为是上品。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着丹参补血的作用,称其补血第一。 在《本草汇言》中有丹参可以抵四物汤的说法。丹参的众多功效使得在中医界流传着“一味丹参,气死名医”,从中可以看出丹参在中药中的地位是十分高的。《名医别录》,《本草正义》等著作中也均有关于丹参的记载。
1.2 丹参的化学成分
丹参的脂溶性成分有丹参酮IIA、1,2二氢丹参醌,其中隐丹参酮是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水溶性成分有原儿茶醛、丹参酸B、丹参酸C、迷迭香酸。
1.3 丹参的药理作用
1.3.1 丹参的抗血栓和扩张血管作用
自古以来,丹参就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将其运用于阻碍外血栓的形成,减慢血小板的凝集速度,从而使的血小板的流动性加强,保证了血小板的正常“流动”工作[2]。从而可以得出,丹参对血栓性疾病是具有显著的药效作用。因此,在当前的临床血栓治疗中,将丹参作为临床抗血栓治疗的核心药物成分。对血栓的患者而言,服用丹参也是能够改善自身血栓凝结的现象,促进患者体内血液的正常流动,进而提高患者血栓以及身体各项机能的康复速率。
丹参还有扩张血管的药效作用,它通过对心血管的扩张,来强化心肌血流,使得其能够扩张到外周血管中,加快了血液的流通速度[3]。
1.3.2 丹参的抗菌消炎作用
根据研究所得,丹参中的各提取成分都是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其中丹参中的丹参酮成分在抗菌消炎方面的作用是比较有疗效的,丹参酮抗菌的主要机制就是通过将细菌的DNA破坏掉从而将细菌消灭掉。治疗痤疮使用丹参酮制剂也是因为它具有高效的抗菌作用。
1.3.3 丹参的抗肿瘤作用
丹参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丹参是可以将化疗的效果提高因此丹参配合着化疗治疗肿瘤的效果会更佳,与此同时,丹参还具有可以将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提高的作用[4]。丹参对于治疗肿瘤它的副作用小而且会引发并发症的机率也十分的小,因此肿瘤患者服用丹参安全性高。现如今在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中有一个方法比较受人们推崇那就是诱导肿瘤细胞使其分化成为一个正常的细胞,并且不伤害正常的细胞。而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参酮正是具有诱导分化的作用[5]。
1.3.5 丹参的消化系统的作用
丹参可以将肝细胞血液情况改变的比原来的血液情况更好一些,也可以将对肝细胞有损害的一些物质的毒性降低,避免对肝细胞造成一些伤害[6]。丹参还能够减慢肝细胞坏死的进程,并且丹参可以加快肝细胞的重新生长。丹参能够加快肝功能的恢复速度,另外丹参还具有保护肝的作用,袁媛[7]等就曾将丹参保护肝的作用和机制做过详细系统的研究总结。并且丹参还可以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8]。
丹参对胃也是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从而使得胃黏膜受到保护避免胃黏膜受到伤害。丹参还可以通过将胃黏膜的供血情况改善,从而加强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因此可以减少溃疡的产生和抑制溃疡的持续发展并且可以使得溃疡及早愈合。当胃黏膜受到损伤时,丹参还可以减少胃的蠕动避免加重胃黏膜的损伤[9]。王国中等[10]在实验中研究发现了,丹参中的成分可以促使胃黏膜细胞增殖,但是缺乏深入的实验研究对其作用机制的产生。
1.4 丹参的临床应用
丹参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从很早以前丹参就已经作为药材治疗人身体上的疾病。丹参在中医中药方面应该是中药师最熟悉的药物了因为其药理作用众多,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因此中医经常会开含有丹参的方子。许多的疾病丹参都对其有辅助的治疗。比如治疗肿瘤,扩张血管,治疗肝硬化,抗血栓,治疗心绞痛,细菌性阴道病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