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对4种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摘要:[目的] 2014年9月采集田间老熟幼虫,室内繁殖一代后监测了浙江温岭和江西贵溪两个地区的二化螟种群对4种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抗药性治理和田间选择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对其进行测定。[结果] 首先以每种药剂的LC50(mg/L)值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四种药剂对二化螟的毒力顺序为:氯虫苯甲酰胺(LC50 为0.1797~0.2251 mg/L)> 毒死蜱(2.9968~5.7995)>稻丰散(12.9433~24.8721)>杀虫单(33.3271~34.8129)。其次比较不同地区二化螟对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差异,发现氯虫苯甲酰胺(1.25)、毒死蜱(1.94)、稻丰散(1.92)、杀虫单(1.05)的相对毒力倍数均小于2倍。 [结论] 在所测4种杀虫剂中,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毒力最强,杀虫单对二化螟的毒力最差。二化螟对这四种杀虫剂在所测定的地区之间,没有产生明显的抗药性差异。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材料与方法2
1.1实验材料 2
1.1.1供试虫源2
1.1.2供试药剂3
1.1.3主要仪器设备3
1.1.4主要耗材3
1.2实验方法 3
1.2.1人工饲料配制3
1.2.2药剂配制3
1.2.3药剂毒力测定3
1.3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3
2结果与分析3
2.1 四种杀虫剂对浙江温岭二化螟的毒力测定3
2.2 四种杀虫剂对江西贵溪二化螟的毒力测定4
2.3 不同种群二化螟对4种杀虫剂的相对毒力4
3讨论 5
3.1螟虫的危害 5
3.2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方法 5
3.3实验结果讨论6
致谢6
参考文献7
二化螟对4种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引言
引言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俗称钻心虫,蛀心虫,旋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科,是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温带和亚热带稻区。国内分布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省,东自台湾,西至新疆的昌吉和乌鲁木齐,但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的丘陵山区发生较重。危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等症状[1]。上世纪 90 年代至 2005年二化螟种群逐渐上升形成全国高发期[2],种群暴发全国防治面积达 5亿亩次以上[3],成为当时水稻第一大害虫[2]。二化螟的发生,导致稻区水稻减产,水稻质量下降,给水稻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长期以来,对于二化螟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长期、连续等不合理的使用农药,致使二化螟抗药性问题频现,已对多种传统常用杀虫剂产生抗性,进而导致用药量不断增加,防治成本逐渐提高,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4]。自20世纪60年代初,Ozaki[5]首次发现日本香川县二化螟对对硫磷产生抗药性以来,关于二化螟抗药性的报导陆续出现。我国关于二化螟抗药性的报导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江苏、上海和浙江稻区二化螟对六六六出现敏感性降低,随后中国其他地区二化螟对敌百虫和杀虫单也出现了敏感性降低的现象[6,7]。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各地关于二化螟对杀虫单、甲胺磷产生抗性的报导层出不穷,二化螟对三唑磷产生抗性的情况在各地也不断出现,而且对锐劲特、阿维菌素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8]。近几年来出现的新型药剂由于防治效果突出,得到了快速的普及,但为更加合理的使用新型药剂,需要对新型药剂进行敏感性测定,监测抗药性的状况,对抗药性进行监测预警和治理。
害虫的抗药性水平主要是通过田间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死中量比值来判断,因此测定敏感品系对常用杀虫剂的致死中量(LD50或LC50)和毒力回归线(敏感基线)是抗药性监测的重要基础工作[9]。早在 1971年,尾畸就建立了日本香川二化螟对几种常用有机磷杀虫剂的相对敏感毒力基线[10]。田学志等[11]对安徽太湖地区二化螟6龄幼虫的抗药性进行了测定,并制定了敏感种群的毒力基线。抗药性监测可以选用不同龄期的试虫,从早期的6龄幼虫到陈长琨等[12]选用的4龄幼虫再到李海东[13]选用的初孵幼虫。抗性监测试虫的低龄化是抗性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2000年,陈长琨等[12]采用4龄幼虫点滴法测定二化螟对6种新型杀虫剂的敏感性,并测定了敏感基线。近年来,生产上推广应用了对螟虫防治效果较好的双酰胺类杀虫剂[14]。但这类药剂以胃毒作用为主,触杀作用较差,尤其是对高龄幼虫,无法使用点滴法测定其毒力和抗药性,迫切需要新的适宜测定方法[15]。2012年,张真真[16]采用稻苗浸渍法对二化螟进行毒力测定并建立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基线。但是本实验室发现使用稻苗浸渍法需要秧龄和长势比较一致的稻苗,而时刻准备适宜的监测稻苗很难。2014年,张扬等[15]比较了四龄幼虫点滴法和初孵幼虫人工药膜法,发现人工饲料药膜法和点滴法测得的抗药性趋势一致,但药膜法更加灵敏,测得的抗性更加明显。故本实验采用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对江西贵溪和浙江温岭两种种群二化螟初孵幼虫进行毒力测定。
二化螟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倍数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地理种群或者同一地理种群不同世代二化螟对同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也不同,因此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动态监测可以为揭示抗性发展过程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9]。本实验可以得到二化螟对4种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资料,通过不同药剂和地理种群之间的比较,分析抗药性差异,得出可靠的结论,以便监测二化螟对新型杀虫剂的田间抗性变化趋势,对于指导田间合理用药,保护和监测新型药剂对二化螟防治的效果,提出预防其抗性发生的新策略,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虫源 实验二化螟品系采自浙江温岭和江西贵溪两地,是2014年9月份在两地采用受害水稻茎秆剥查法在田间采集的老熟幼虫,在养虫室内采用人工饲料饲养补充营养待其化蛹、羽化、经交配繁殖后的第一代。抗药性监测采用初孵幼虫为试虫,利用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进行毒力测定。
1.1.2 供试药剂 97.3%氯虫苯甲酰胺原药,美国杜邦公司;97%毒死蜱原药,南通江山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80%稻丰散原油,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94%杀虫单原药,江苏溧化化学有限公司。
1.1.3 主要仪器设备 超纯水器E1IX10,美国Millipore 公司;高压灭菌锅SS325 日本TOMY公司;烘箱MC000712,德国MMM 公司;恒温振荡器 T5200,海门市其林贝尔仪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恒温培养箱GXZ智能型,宁波江南仪器厂;超净工作台 ZHJHC1109C ,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电子天平XS105D,瑞典METTLER TOLEDO 公司;移液枪(5mL, 1mL, 100uL, 10ul,2.5ul),德国Eppendorf 公司。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材料与方法2
1.1实验材料 2
1.1.1供试虫源2
1.1.2供试药剂3
1.1.3主要仪器设备3
1.1.4主要耗材3
1.2实验方法 3
1.2.1人工饲料配制3
1.2.2药剂配制3
1.2.3药剂毒力测定3
1.3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3
2结果与分析3
2.1 四种杀虫剂对浙江温岭二化螟的毒力测定3
2.2 四种杀虫剂对江西贵溪二化螟的毒力测定4
2.3 不同种群二化螟对4种杀虫剂的相对毒力4
3讨论 5
3.1螟虫的危害 5
3.2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方法 5
3.3实验结果讨论6
致谢6
参考文献7
二化螟对4种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引言
引言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俗称钻心虫,蛀心虫,旋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科,是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温带和亚热带稻区。国内分布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省,东自台湾,西至新疆的昌吉和乌鲁木齐,但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的丘陵山区发生较重。危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等症状[1]。上世纪 90 年代至 2005年二化螟种群逐渐上升形成全国高发期[2],种群暴发全国防治面积达 5亿亩次以上[3],成为当时水稻第一大害虫[2]。二化螟的发生,导致稻区水稻减产,水稻质量下降,给水稻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长期以来,对于二化螟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长期、连续等不合理的使用农药,致使二化螟抗药性问题频现,已对多种传统常用杀虫剂产生抗性,进而导致用药量不断增加,防治成本逐渐提高,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4]。自20世纪60年代初,Ozaki[5]首次发现日本香川县二化螟对对硫磷产生抗药性以来,关于二化螟抗药性的报导陆续出现。我国关于二化螟抗药性的报导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江苏、上海和浙江稻区二化螟对六六六出现敏感性降低,随后中国其他地区二化螟对敌百虫和杀虫单也出现了敏感性降低的现象[6,7]。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各地关于二化螟对杀虫单、甲胺磷产生抗性的报导层出不穷,二化螟对三唑磷产生抗性的情况在各地也不断出现,而且对锐劲特、阿维菌素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8]。近几年来出现的新型药剂由于防治效果突出,得到了快速的普及,但为更加合理的使用新型药剂,需要对新型药剂进行敏感性测定,监测抗药性的状况,对抗药性进行监测预警和治理。
害虫的抗药性水平主要是通过田间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死中量比值来判断,因此测定敏感品系对常用杀虫剂的致死中量(LD50或LC50)和毒力回归线(敏感基线)是抗药性监测的重要基础工作[9]。早在 1971年,尾畸就建立了日本香川二化螟对几种常用有机磷杀虫剂的相对敏感毒力基线[10]。田学志等[11]对安徽太湖地区二化螟6龄幼虫的抗药性进行了测定,并制定了敏感种群的毒力基线。抗药性监测可以选用不同龄期的试虫,从早期的6龄幼虫到陈长琨等[12]选用的4龄幼虫再到李海东[13]选用的初孵幼虫。抗性监测试虫的低龄化是抗性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2000年,陈长琨等[12]采用4龄幼虫点滴法测定二化螟对6种新型杀虫剂的敏感性,并测定了敏感基线。近年来,生产上推广应用了对螟虫防治效果较好的双酰胺类杀虫剂[14]。但这类药剂以胃毒作用为主,触杀作用较差,尤其是对高龄幼虫,无法使用点滴法测定其毒力和抗药性,迫切需要新的适宜测定方法[15]。2012年,张真真[16]采用稻苗浸渍法对二化螟进行毒力测定并建立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基线。但是本实验室发现使用稻苗浸渍法需要秧龄和长势比较一致的稻苗,而时刻准备适宜的监测稻苗很难。2014年,张扬等[15]比较了四龄幼虫点滴法和初孵幼虫人工药膜法,发现人工饲料药膜法和点滴法测得的抗药性趋势一致,但药膜法更加灵敏,测得的抗性更加明显。故本实验采用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对江西贵溪和浙江温岭两种种群二化螟初孵幼虫进行毒力测定。
二化螟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倍数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地理种群或者同一地理种群不同世代二化螟对同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也不同,因此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动态监测可以为揭示抗性发展过程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9]。本实验可以得到二化螟对4种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资料,通过不同药剂和地理种群之间的比较,分析抗药性差异,得出可靠的结论,以便监测二化螟对新型杀虫剂的田间抗性变化趋势,对于指导田间合理用药,保护和监测新型药剂对二化螟防治的效果,提出预防其抗性发生的新策略,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虫源 实验二化螟品系采自浙江温岭和江西贵溪两地,是2014年9月份在两地采用受害水稻茎秆剥查法在田间采集的老熟幼虫,在养虫室内采用人工饲料饲养补充营养待其化蛹、羽化、经交配繁殖后的第一代。抗药性监测采用初孵幼虫为试虫,利用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进行毒力测定。
1.1.2 供试药剂 97.3%氯虫苯甲酰胺原药,美国杜邦公司;97%毒死蜱原药,南通江山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80%稻丰散原油,江苏腾龙生物药业有限公司;94%杀虫单原药,江苏溧化化学有限公司。
1.1.3 主要仪器设备 超纯水器E1IX10,美国Millipore 公司;高压灭菌锅SS325 日本TOMY公司;烘箱MC000712,德国MMM 公司;恒温振荡器 T5200,海门市其林贝尔仪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恒温培养箱GXZ智能型,宁波江南仪器厂;超净工作台 ZHJHC1109C ,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电子天平XS105D,瑞典METTLER TOLEDO 公司;移液枪(5mL, 1mL, 100uL, 10ul,2.5ul),德国Eppendorf 公司。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