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量和异种瓢虫卵块存在对异色瓢虫产营养卵的影响

摘要:原产于亚洲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是蚜虫、某些蚧壳虫、粉虱、木虱、螨类以及某些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的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害虫的生物防治。异色瓢虫所产的营养卵作为一种非活性卵,对于提高幼虫存活率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喂试验,发现南京市郊异色瓢虫产营养卵的比例为14.25%;每天取量30头蚜虫的异色瓢虫产营养卵的比例(11.12%)显著高于每天取食60、90、120头蚜虫和每天取食30头蚜虫处理的一倍及以上;存在不同瓢虫卵干扰的情况下,异色瓢虫产营养卵的比例会增大。研究说明,食物缺乏和其他瓢虫卵存在均促进于异色瓢虫产营养卵。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实验材料的来源 2
1.1.1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 ..2
1.1.2豌豆修尾蚜 ......3
1.1.3禾谷缢管蚜 ..3
1.2 实验方法 .3
1.2.1 野外异色瓢虫营养卵比例调查3
1.2.2 蚜虫饲喂量对异色瓢虫产营养卵的影响观察3
1.2.3 不同瓢虫卵块干扰对异色瓢虫产营养卵的影响观察3
1.3 数据分析 ..........3
2 结果与分析3
2.1 野外异色瓢虫产营养卵的比例..3
2.2 蚜虫饲喂量对异色瓢虫产营养卵的影响....4
2.3 不同瓢虫卵块干扰对异色瓢虫产营养卵的影响....5
3 讨论.6
致谢.6
参考文献.6
蚜虫量和异种瓢虫卵块存在对异色瓢虫产营养卵的影响
引言
引言
异色瓢虫属鞘翅目(Coleoptera),瓢虫科(Coccinellidae),在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1],捕食对象包括各种蚜虫、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类和介壳虫等同翅目昆虫,以及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和卵。其中蚜虫是主要的猎物[2]。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异色瓢虫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为异色瓢虫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但大规模运用异色瓢虫进行生物防治,仍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继续研究[3]。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回归自然、追求绿色需求的增加,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也随之增加。同时,我国每年都有百万公顷的林木资源发生严重的病虫害。目前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大规模的使用化学药剂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在控制害虫的同时,也杀伤了害虫的天敌,反而使害虫更加猖獗,虫害的发生更加频繁[3]。异色瓢虫在一些蚜虫、蚧壳虫和螨类等有害昆虫多发的场地如苗圃、森林、果园等,可以通过人工助迁的方式引入异色瓢虫对有害昆虫加以控制,如果将卵块在近孵化前均匀分散在田间地段,幼虫孵化后即可取食害虫,亦可降低成虫放飞时的飞散和防治不均匀性。今后还有一个很有应用前景的场所是温室, 作为农业上的一个重要生产实体, 很多有关蔬菜 、花卉、果树等方面的生产和研究常在温室内进行。这类产品多要求外形美观, 而且品质又高 ,但温室环境有利于害虫的滋生和繁殖 ,各类蚜虫如桃蚜、棉蚜、甘蓝蚜 、萝卜蚜、月季蚜、烟蚜等尤其在温室内发生严重, 在当前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的趋势下 ,异色瓢虫对于控制温室内的蚜害是一种理想的生防剂[4]。因此,研究异色瓢虫产营养卵行为,为提高后代存活率打好基础,在异色瓢虫大规模的人工饲养和生产以及生防应用中会起到有利的积极作用。
异色瓢虫作为自然界重要的生防天敌之一,曾被欧洲与美国引进,其在蚜虫与吹绵蚧的生物防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在全世界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 异色瓢虫已经被视为入侵生物而加以控制. 对于异色瓢虫的研究重心也从单纯的释放应用向同资源种团竞争以及非靶标作用等方面转变, 并且有关其危害评估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5]。通过对异色瓢虫产营养卵行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从雌虫产卵期、卵未孵化或幼虫阶段分析其入侵模式以便更有效降低幼虫存活率。
在野外条件下,异色瓢虫产卵后会离开卵块,卵在孵化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突变、食物匮乏和天敌捕食等不利于瓢虫孵化生长的环境条件,并且伴随着幼虫的自相残杀行为,在这些不利幼虫成长的情况下,雌性异色瓢虫会根据捕获猎物的信息来控制营养卵的比例[6],在产卵时通过控制卵块规模、产生一定数量不会孵化的卵等策略,以此来减少幼虫的自相残杀,为初孵幼虫提供一定的营养,保证初孵幼虫的存活率[7]。
营养卵是一种未受精的卵,这种卵在母体中形成时没有经过受精这一过程,瓢虫将其产出体外后,它不能完成正常的孵化,在周围的卵粒孵化完成后,初孵幼虫会取食这种未受精的卵,为自身提供一定的营养完成后期的觅食。瓢虫幼虫孵化后就面临着很大的食物选择压力,姊妹卵之间的自残在幼虫刚刚孵化时就开始了,同一卵块中未孵化或孵化较晚的卵很容易被取食[8]。这些被取食的卵部分是母亲产的营养卵,是母亲对后代的投资,可在食物缺乏条件下为初孵幼虫提供营养[9]。这是其应付食物缺乏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提高了取食幼虫的存活率,使得整个种群得以延续[10]。
本研究对不同饲喂量和干扰因素下异色瓢虫产营养卵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以便为进一步寻找更加有利异色瓢虫人工饲养的生产方法,提高异色瓢虫在饲养过程中的成活率,减少其自相残杀造成的损失,对其田间应用起到积极作用提供研究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的来源
本实验主要通过不同蚜虫饲喂量和卵块干扰因素来对异色瓢虫产营养卵行为进行探究,瓢虫的饲养选用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在卵块干扰方面选用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及其卵块对异色瓢虫营养卵的影响来观察异色瓢虫的产营养卵决策行为。
1.1.1 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 采自大学江浦试验基地路边的蚕豆田内,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5±1)℃,相对湿度65%,光照强度1500 lx,光照周期为光/暗 = 16/8 h),将采回的两种瓢虫分别置于养虫盆内饲养,每盆控制密度1015头,以豌豆修尾蚜和禾谷缢管蚜饲养。
1.1.2 豌豆修尾蚜 采集于大学牌楼试验基地和江浦试验基地,带苗采回后用带孔塑料袋包扎放于人工气候箱(温度(15±1)℃,相对湿度 65%,光照强度 1500 lx 以及光照周期为光/暗 = 12/12 h)备用,防止由于食物缺乏死亡。
1.1.3 禾谷缢管蚜 采于牌楼试验基地小麦田,室内养虫室(温度(25±1)℃,相对湿度 65%,光照强度 1500 lx 以及光照周期为光/暗 = 16/8 h)用塑料杯种植小麦(许科1号小麦种子),小麦长至35cm接入蚜虫,57d即可使用,扩繁至种群稳定以备用。
1.2 实验方法
整个实验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野外实验、蚜虫饲喂量实验和卵块干扰实验,从三方面对异色瓢虫营养卵比例和产卵行为进行研究。
1.2.1 野外异色瓢虫营养卵比例调查 4月上旬在江浦农场各田块中通过野外采集获得异色瓢虫卵块,带回实验室后将各卵块单独放入培养皿中,在适宜孵化的条件下(温度(25±1)℃,湿度65%)定期观察幼虫孵化和营养卵取食情况,并对营养卵数目和比例进行统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6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