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circrna4235和circrna4595转基因植物
circRNA 是一种新兴的内源性非编码RNA,是目前RNA 研究的热点。circRNA 通过外显子环化或内含子环化将 3和 5末端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环形结构,因而比线性RNA 更稳定,更具有保守性,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功能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在拟南芥中有效的农杆菌介导转化途径,构建circRNA4235和circRNA4595的突变体和过表达植株,来研究circRNA在拟南芥中的生理作用。结果显示circRNA4235和circRNA4595的突变型和过表达基因成功转入拟南芥中,但是转化成功率
氟环唑对小麦赤霉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本实验选用45株小麦赤霉病菌,采用菌落生长直径法测定其对氟环唑的敏感性,测得各菌株的EC50值介于0.1230~0.6903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3676 ± 0.0210 μg/ml。结果表明氟环唑对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可以治理小麦赤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的抗药性问题。为了进一步验证氟环唑对小麦生产的安全性,本研究分别用氟环唑a.i.6 g/100 kg、a.i.12 g/100 kg、a.i.24 g/100 kg 3个剂量对小麦种子进行种子处理,测定对种子发芽率的影
氯化钾提高玉米茎腐病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玉米茎腐病是玉米主要病害之一,已严重影响玉米生产。KCl对玉米病害防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侵染禾谷镰刀菌的吉单180、侵染禾谷镰刀菌并施用KCl的吉单180和正常培养的吉单180提取的总蛋白进行差异蛋白分析,从蛋白功能和KEGG途径两方面进行,共得到了238个差异蛋白,其中接菌/正常培养有161个差异蛋白,KCl+菌/接菌有124个差异蛋白。从基因本体论角度分析,推测KCl提高玉米茎腐病抗性的调控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内,通过调控氧化还原过程来实现。从KEGG通路注释角度分析,KCl
水稻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毒死蜱的抗药性监测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Lepidoptera :Pyralidae],广泛分布于我国水稻种植区,危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等症状。长期以来 ,二化螟的防治主要靠化学农药,由于不合理用药,有关二化螟对药剂产生抗药性的报道相继出现,一些药剂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也明显下降。为明确二化螟对当前常用药剂的抗药性水平,本研究监测了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两种药剂的抗药性,结果显示对毒死蜱的抗性最高的是浙江XS16种群,抗性倍数为3
水稻田主要稗属杂草对常用化学除草剂的敏感性
稗属杂草是全球范围的一种恶性杂草,也是我国水稻最主要的恶性杂草之一。稗属杂草分布在我国的有10个种、5个变种,不同稗属杂草对除草剂的敏感性不尽相同。基于药剂抑制杂草生长量50%(ED50)剂量值来看,供试6种稗属杂草对噁草酮的敏感性而言,光头稗 > 长芒稗 > 无芒稗 > 西来稗 = 硬稃稗 > 稗;对莎稗磷的敏感性而言,无芒稗 > 光头稗 > 长芒稗 > 硬稃稗 > 稗 > 西来稗;对苯噻酰草胺的敏感性而言,光头稗=硬稃稗 > 稗 = 无芒稗 > 长芒稗 = 西来稗;对二甲戊灵而言无芒稗 > 光头稗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三个xop基因功能研究相关载体的构建
水稻黄单胞菌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对稻米的生产造成很大威胁,两种病害分别由稻黄单胞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Xoo)和稻黄单胞稻生致病变种( X.o.pv. oryzicola , Xoc)侵染危害造成。病原菌的三型分泌系统分泌的效应因子在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效应因子包括转录激活因子TALE和non-TALE因子Xop蛋白(Xanthomonas outer protein),TALE基因主要通过结合在寄主基因的启动子上激活寄主基因的表达
河北高阳2016年棉铃虫种群bt抗性检测及显隐性分析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产生的杀虫蛋白能够有效杀灭靶标害虫,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杀虫剂领域和转Bt基因抗虫作物领域。转Bt抗虫棉花(Bt棉花)已在我国推广种植20年,Bt棉花的大面积、长期种植使得其靶标害虫-棉铃虫处于Bt蛋白的较大选择压力下,势必会引起棉铃虫Bt抗性,因此监测田间棉铃虫Bt抗性发展情况,进行抗性风险评估十分重要。本文监测了高阳县田间棉铃虫对Cry1Ac的抗性个体频率及抗性个体显隐性比率,发现近几年该地区棉铃虫Bt抗性发展较快,2016年抗性个体频
温度对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产生及感受的影响
昆虫性信息素的释放时间、释放量受昆虫虫龄、昼夜节律、光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环境温度则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了解温度对昆虫性信息素产生及感受的影响是利用性信息素控制害虫的基础。本课题以二点委夜蛾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触角电位仪(EAG)和气相色谱仪(GC)研究在不同温度下,二点委夜蛾雌蛾性信息素的产生量及雄蛾对性信息素感受的差异。结果显示25℃最有利于二点委夜蛾蛾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而20℃和30℃均不利于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的正常产生。对于Z7-12:OAc(剂量为10 ng)和Z9-14:OAc(
渭河南部流域底栖动物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对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变量的响应关系
本文通过8个生物性状和7个功能多样性指数反映渭河流域山区和平原生态区水生昆虫群落的差异,应用fourth-corner和广义线性模型(GLM),研究水生昆虫功能多样性对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变量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两个生态区多数生物性状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具有无庇护所和以叶片为庇护所材料、外骨骼轻微骨化和骨化良好、草食性、捕食性等生物性状的底栖动物更多生活在栖境状况较好的山区,体壁呼吸、虫体柔软、集食者等生物性状更多的集中在人为活动较频繁的平原。除了功能均匀度指数没有显著差异外,山区的性状和功能多
灰飞虱线粒体基因变异对其适合度的影响
灰飞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它通过刺吸和传毒来危害作物。前期研究发现灰飞虱自然种群中存在两种不同线粒体单倍型群(HGI和HGII),且在华东地区HGII的频率显著高于HGI,推测线粒体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了灰飞虱的适合度。为了验证此推测,本研究分别在云南、江苏和哈尔滨种群中筛选了两种线粒体单倍型灰飞虱的单雌系,比较了两种品系灰飞虱在25℃条件下产卵量和寿命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发现具有HGI型的灰飞虱品系的产卵量显著低于HGII型,且寿命也短于HGII的灰飞虱,表明HGII型线粒体较HGI型能够显著提高灰飞虱
灰飞虱线粒体基因组适应性进化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属半翅目,飞虱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业害虫,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泛。前期通过线粒体COI和COII基因研究了灰飞虱的种群遗传结构,发现灰飞虱自然种群中存在两种线粒体单倍型HGI和HGII,两者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温度相关,然而HGI和HGII单倍型间无固定的非同义变异,两者地理分布的遗传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揭示两者的地理分布规律的遗传机制,本研究通过对HGI和HGII单倍型灰飞虱进行了线粒体全基因组的PCR扩增和测序,分析了两者DNA多样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