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蛾赤眼蜂个体大小与繁殖力的关系
【目的】为了了解卷蛾赤眼蜂个体大小与繁殖力的关系,本实验在室内研究了三代(亲代、F1、F2)卷蛾赤眼蜂雌蜂的个体大小与抱卵量。【方法】在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70%~80%、温度25±1℃的室内条件下,以米蛾卵作为繁育寄主,解剖连续培养的三代的卷蛾赤眼蜂,观察雌蜂,测量成蜂的性比、个体大小、抱卵量,对卷蛾赤眼蜂个体大小与繁殖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论】卷蛾赤眼蜂为孤雌生殖品系,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孤雌生殖。卷蛾赤眼蜂羽化24h后,雌蜂的平均抱卵量是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增加的,表现出线性正相关的关系。
吡虫啉在玉米中的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土壤和玉米中吡虫啉残留的方法。土壤、玉米籽粒和植株样品分别采用乙腈、二氯甲烷提取, SPE固相萃取柱净化,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在0.02~10 mg/L范围内,吡虫啉浓度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1。其最小检出量为0.06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在添加浓度为0.02 ~ 1 mg/kg范围内,玉米籽粒中平均回收率为85.5 ~ 98.9%;玉米植株中平均回收率为 86.5 ~ 93.1%;添加浓度为 0.01 ~ 1 mg/kg范
土壤添加生物质炭对麦长管蚜体型大小与取食选择性的影响
为了解生物质炭对植食性害虫的影响,本研究选用了麦长管蚜作为研究对象,选用三种不同来源生物质炭即水稻秸秆生物质炭、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并分别用15g/kg、30g/kg与50g/Kg三种不同生物质炭用量施于红棕壤试验土中种植麦苗,并设置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处理作为对照,观察麦长管蚜在取食不同处理麦苗叶面上的体型大小。同时使用30g/Kg的三种生物质炭与未施用生物质炭的空白对照,观察麦长管蚜在其上的选择性情况。施用生物质炭后,麦长管蚜平均后足胫节长度要显著长于未施用生物质炭的处理下的0.0791m
地磁强度变化对褐飞虱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研究
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工模拟地磁强度变化(GMF50μT vs. GMF45μT),开展其对生物引发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有利于揭示磁场和生物进化的潜在关系。本实验以褐飞虱为目标生物,研究GMF45μT对褐飞虱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生物学效应,探索褐飞虱对非生物因素弱磁场的适应性策略。与对照地磁场(GMF50μT)相比,试验结果表明GMF45μT相比正常磁场GMF50μT显著延长了若虫卵期、影响雌雄虫某一阶段的发育历期,降低褐飞虱雌虫体重,提高了褐飞虱孵化率
大豆疫霉效应分子avh241的寄主靶标鉴定
大豆疫霉引起的大豆根茎腐病是大豆的毁灭性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全世界的大豆生产。在侵染植物的过程中,大豆疫霉会分泌大量的效应分子进入寄主体内干扰植物免疫,促进自身侵染。因此,深入探究效应分子干扰植物抗病性的机理,明确大豆疫霉致病的途径以及作用在寄主植物的靶标位点,可以为有效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及方向,同时对设计和改造抗病性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究了大豆疫霉效应分子Avh241的功能,通过筛选其寄主靶标,并从中选择候选互作蛋白,利用Co-IP和GST Pull-Down两种技术对其进行了互作验证,成功筛选到A
大豆疫霉糖苷水解酶gh19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生物学功能研究
大豆疫霉是一种大豆卵菌病害。由于其经济重要性,大豆疫霉已成为研究卵菌生理学、遗传学和病理学的模式物种。本实验前期初步发现大豆疫霉糖苷水解酶基因家族GH19的一个基因PsGH19在大豆疫霉侵染过程中显著上调,其编码的蛋白质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为分泌蛋白。将该基因与其他物种中的同源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发现GH19基因相对保守。利用CRISPER/Cas9系统对大豆疫霉进行快速有效的基因组编辑,以PsGH19基因为靶标,在同源模板缺少的情况下,由Cas9介导DNA双链断裂进而引起了缺失,获得大豆疫霉PsGH19
寄生七星瓢虫的两种啮小蜂种间竞争初探
为明确两种同域分布、同属但可能不同种的瓢虫啮小蜂(暂名“黄胫瓢虫啮小蜂”和“黑胫瓢虫啮小蜂”)在产卵策略上的差异,设置先让一种蜂刺扎1次或寄生1次(>1次刺扎)再让另一种蜂寄生的2种蜂混合寄生的2个处理水平,以2种蜂单独寄生为对照。观察羽化出的子代蜂中2种蜂各自的数量占比及其性比。(1)在对照下,两种啮小蜂的1次寄生与1次产卵器刺扎的产卵量存在差异,黄胫啮小蜂1次刺扎产子代蜂较少(平均值±标准差 = 5.13 ± 0.77头),显著少于1次寄生的9.0( ± 0.956)头;而黑胫啮小蜂1次刺扎与1次寄生
寄生抗甲维盐甜菜夜蛾幼虫对斑痣悬茧蜂生长发育表现的影响
:为探究抗甲维盐甜菜夜蛾幼虫寄主对斑痣悬茧蜂控害作用的潜在影响,本文采用抗性品系甜菜夜蛾幼虫为寄主进行处理,用敏感品系作为对照,供斑痣悬茧蜂分别寄生,观察其子代蜂的生长发育表现。结果表明,与对照寄主相比,抗性寄主对斑痣悬茧蜂的生长发育确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子代蜂的幼虫期和茧历期缩短、茧重减小、子代成蜂寿命缩短、体型(用后足胫节长度代表)变小。本研究结果说明,抗甲维盐甜菜夜蛾幼虫寄主可能对利用斑痣悬茧蜂控制其为害的生物防治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小麦赤霉病菌β2微管蛋白e198a突变型对多菌灵的抗药性调控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人工点突变和两步同源置换法研究小麦赤霉病菌β2-微管蛋白E198A突变基因型是否导致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进一步完善不同植物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机制。[方法]构建小麦赤霉病菌β2-微管蛋白E198A突变基因型人工点突变载体,以小麦赤霉病菌β2-微管蛋白基因缺失突变体Δβ2-23为出发菌株,将构建的人工点突变载体同源置换到β2-微管蛋白基因位点,通过潮霉素含药板和f2du含药板对转化子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PCR、Southern blot和测序验证,得到目的突变体,最后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对突
山楂叶螨的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
蜱螨亚纲包括两个目真螨总目和寄螨总目。在已知蜱螨亚纲种类线粒体中,寄螨总目绝大多数种类的线粒体基因组排列模式与节肢动物祖先排列模式保持一致,同时,线粒体基因组中tRNA也保持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而在真螨总目线粒体基因组中发现其基因发生高度重排,线粒体tRNA长度极度缩短。为了探究真螨总目线粒体基因组进化特征,本研究对山楂叶螨进行全线粒体基因组扩增和测序,得到山楂叶螨线粒体基因组核酸序列总长13026 bp,环状闭合包含37个基因,其基因高度重排,线粒体tRNA极度缩短。通过与叶螨科、真螨目以及节肢动物线
平沙绿僵菌njmp2103对东亚飞蝗的室内毒力测定
东亚飞蝗是一种杂食性农业害虫,会危害多种农业作物。又由于其有迁飞性,导致其危害范围非常大。绿僵菌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农业生产的害虫防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分离获得了一株平沙绿僵菌菌株NJMp2103,分别通过喷雾法和显微注射法测定了该菌株对东亚飞蝗的毒力。结果表明通过喷雾法处理东亚飞蝗4龄蝗蝻后,累积死亡率逐日升高,4天累计死亡率为56%。相比之下,注射法处理1-4天试虫的累计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4天累计死亡率仅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