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素处理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小麦各生长指标能够反映出小麦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状况,了解不同生长指标在不同氮梯度下的变化,可以及时的指导我们进行施肥。本文主要介绍了小麦各生长指标在开花期以前,不同氮梯度下的变化以及不同的氮素处理小麦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小麦植株氮浓度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在逐渐减低;生物量逐渐增加,氮积累量也在逐渐增加;叶面积指数(LAI)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小麦抽穗期达到最大;可溶性糖含量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碳氮比的变化与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一致,呈“V”字形变化;不同氮梯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氮浓度的增加有提高的趋势。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材料与方法 2
1.1 试验设计 2
1.2 数据测定 2
1.3 数据分析 2
2.结果与分析 3
2.1施氮量对小麦氮含量以及生物量的影响 3
2.2 施氮量对植株氮积累量的影响 4
2.3施氮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
2.4 施氮量对可溶性糖和碳氮比的影响 5
2.5 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6
3.结论和讨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不同氮素处理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引言
引言:氮肥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投入品之一,为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小麦缺氮时,主要表现植株矮小细弱,分蘖少而弱,叶片窄小直立,叶色淡黄绿,老叶稀尖干枯,逐步发展成为基部叶片枯黄,穗形短小,千粒重低。氮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但利用率却很低 [13] 。据调查,世界氮肥均利用率为40%~60%,而我国仅为30%~35%.大量施用氮肥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还严重影响土壤的物理特性,破坏土壤结构[45]。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北方地区的播种面积居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首位,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其产量的高低对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小麦各生长指标的准确把握,有助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们很好地了解小麦的生长状况,及时施肥,保障小麦的生产,氮素是小麦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元素,在作物生产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用。
氮素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元素,而作物对氮养分的吸收和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可以通过氮素调控来完成[6]。施氮可以增加小麦植株的氮素吸收[7]和花前营养器官的累积[8], 同一施氮量下, 增加氮肥底施比例有利于植株拔节前氮素积累, 增加氮肥追施比例有利于植株拔节后氮素积累。同一底追比例下,随施氮量增加,冬前、返青、拔节、开花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加[9]。氮素也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 直接参与光合作用的重要过程[10]。 可溶性糖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作为代谢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调节了植物的生长、 发育[11], 可以反映小麦的碳代谢状况抗旱性[12]、抗寒性[13]、抗病性[14]等抗性。因此本文通过不同的氮素处理,来了解小麦的生长以及小麦产量在不同氮素处理中的变化。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20142015年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试验站进行。供试品种为宁麦13(NM13,弱筋)、扬辐麦4号(YFM4,中筋)和淮麦20(HM20,强筋)。播种日期为10月下旬,随机区组各设置4个施氮水平,依次为:0(N0)、120kg.hm2(N1)、225 kg.hm2(N2)、330 kg.hm2(N3),钾肥135kg.hm2。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5*6=30m2。播种方式为人工条播,行距25厘米,基本苗为225万.hm2。氮肥,钾肥基追比为5:5,基肥于播种前施入,追肥在拔节期施入,结合整地一次性施用105kg.hm2 P2O5做基肥,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一般高产田。
1.2 数据测定
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测定:对各时期取样的叶片在烘干前用LAI3000台式叶面积仪测定累积叶面积。
干物质及含氮量测定:于小麦分蘖期,拔节前期(追肥前),拔节后期,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灌浆前期,灌浆后期和成熟期,分别在各小区选取代表性小麦植株20株,根据植株器官发育情况,将样品分离为叶片、茎鞘和穗,在105℃杀青30分钟,80℃烘干24小时至恒重后称量,得到小麦各器官干物重。
将烘干的样品粉碎后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小麦植株不同组织器官叶、茎、穗全氮含量(%)。
各器官氮积累量(kg.hm2)=器官含氮量(%)×干物重(kg.hm2)
地上部植株氮积累量=叶、茎、穗氮积累量之和
地上部干物重=叶、茎、穗干物重之和
植株氮浓度(%)=植株氮积累量(kg.hm2)/植株干物重(kg.hm2)
可溶性总糖以及淀粉含量的测定:将烘干的小麦各器官样品,采用蒽酮比色法对可溶性总糖以及高氯酸蒽酮比色法对淀粉含量进行测定。
碳氮比(C/N): 为植株的可溶性糖含量与植株全氮含量的比值。
植株氮积累量=植株生物量*植株氮浓度*10(kg.ha1)。
1.3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 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 处理间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各变量之间使用Pearson 相关系数法进行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施氮量对小麦氮含量以及生物量的影响
图1.植株氮浓度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
Fig1.Plan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varie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days after sowing
从图1中可以看出,宁麦13和淮麦20都有随着小麦播种后天数的增加,植株氮浓度逐渐降低,但是在不同的氮处理之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浓度有增加的趋势,植株氮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973.81。对同一取样日期内的样品氮浓度进行差异性分析,可以看出N0处理的氮浓度与N1、N2、N3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N1、N2、N3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图2.植株生物量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
Fig2.Plant dry matter varie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days after sowing
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之施氮水平的提高,宁麦13和淮麦20的生物量都有着升高的趋势,植株生物量的变化范围是0.4910.49 t.ha1。同时,可以看出,随着播种后天数的增加,生物量也在逐渐增加。对同一时期的生物量进行方差分析,可以得出,N1、N2、N3处理间的干物质之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与N0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
DM0
其中DM0、DM1、DM2、DM3分别代表N0、N1、N2、N3氮水平上的干物质(t.ha1)
2.2 施氮量对植株氮积累量的影响
图3.植株氮积累量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材料与方法 2
1.1 试验设计 2
1.2 数据测定 2
1.3 数据分析 2
2.结果与分析 3
2.1施氮量对小麦氮含量以及生物量的影响 3
2.2 施氮量对植株氮积累量的影响 4
2.3施氮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
2.4 施氮量对可溶性糖和碳氮比的影响 5
2.5 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6
3.结论和讨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不同氮素处理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引言
引言:氮肥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投入品之一,为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小麦缺氮时,主要表现植株矮小细弱,分蘖少而弱,叶片窄小直立,叶色淡黄绿,老叶稀尖干枯,逐步发展成为基部叶片枯黄,穗形短小,千粒重低。氮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但利用率却很低 [13] 。据调查,世界氮肥均利用率为40%~60%,而我国仅为30%~35%.大量施用氮肥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还严重影响土壤的物理特性,破坏土壤结构[45]。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北方地区的播种面积居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首位,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其产量的高低对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小麦各生长指标的准确把握,有助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们很好地了解小麦的生长状况,及时施肥,保障小麦的生产,氮素是小麦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元素,在作物生产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用。
氮素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元素,而作物对氮养分的吸收和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可以通过氮素调控来完成[6]。施氮可以增加小麦植株的氮素吸收[7]和花前营养器官的累积[8], 同一施氮量下, 增加氮肥底施比例有利于植株拔节前氮素积累, 增加氮肥追施比例有利于植株拔节后氮素积累。同一底追比例下,随施氮量增加,冬前、返青、拔节、开花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加[9]。氮素也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 直接参与光合作用的重要过程[10]。 可溶性糖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作为代谢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调节了植物的生长、 发育[11], 可以反映小麦的碳代谢状况抗旱性[12]、抗寒性[13]、抗病性[14]等抗性。因此本文通过不同的氮素处理,来了解小麦的生长以及小麦产量在不同氮素处理中的变化。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20142015年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试验站进行。供试品种为宁麦13(NM13,弱筋)、扬辐麦4号(YFM4,中筋)和淮麦20(HM20,强筋)。播种日期为10月下旬,随机区组各设置4个施氮水平,依次为:0(N0)、120kg.hm2(N1)、225 kg.hm2(N2)、330 kg.hm2(N3),钾肥135kg.hm2。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5*6=30m2。播种方式为人工条播,行距25厘米,基本苗为225万.hm2。氮肥,钾肥基追比为5:5,基肥于播种前施入,追肥在拔节期施入,结合整地一次性施用105kg.hm2 P2O5做基肥,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一般高产田。
1.2 数据测定
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测定:对各时期取样的叶片在烘干前用LAI3000台式叶面积仪测定累积叶面积。
干物质及含氮量测定:于小麦分蘖期,拔节前期(追肥前),拔节后期,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灌浆前期,灌浆后期和成熟期,分别在各小区选取代表性小麦植株20株,根据植株器官发育情况,将样品分离为叶片、茎鞘和穗,在105℃杀青30分钟,80℃烘干24小时至恒重后称量,得到小麦各器官干物重。
将烘干的样品粉碎后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小麦植株不同组织器官叶、茎、穗全氮含量(%)。
各器官氮积累量(kg.hm2)=器官含氮量(%)×干物重(kg.hm2)
地上部植株氮积累量=叶、茎、穗氮积累量之和
地上部干物重=叶、茎、穗干物重之和
植株氮浓度(%)=植株氮积累量(kg.hm2)/植株干物重(kg.hm2)
可溶性总糖以及淀粉含量的测定:将烘干的小麦各器官样品,采用蒽酮比色法对可溶性总糖以及高氯酸蒽酮比色法对淀粉含量进行测定。
碳氮比(C/N): 为植株的可溶性糖含量与植株全氮含量的比值。
植株氮积累量=植株生物量*植株氮浓度*10(kg.ha1)。
1.3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 SPSS 20.0 进行统计分析, 处理间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各变量之间使用Pearson 相关系数法进行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施氮量对小麦氮含量以及生物量的影响
图1.植株氮浓度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
Fig1.Plan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varie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days after sowing
从图1中可以看出,宁麦13和淮麦20都有随着小麦播种后天数的增加,植株氮浓度逐渐降低,但是在不同的氮处理之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浓度有增加的趋势,植株氮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973.81。对同一取样日期内的样品氮浓度进行差异性分析,可以看出N0处理的氮浓度与N1、N2、N3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N1、N2、N3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图2.植株生物量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
Fig2.Plant dry matter varie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days after sowing
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之施氮水平的提高,宁麦13和淮麦20的生物量都有着升高的趋势,植株生物量的变化范围是0.4910.49 t.ha1。同时,可以看出,随着播种后天数的增加,生物量也在逐渐增加。对同一时期的生物量进行方差分析,可以得出,N1、N2、N3处理间的干物质之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与N0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
DM0
2.2 施氮量对植株氮积累量的影响
图3.植株氮积累量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