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gcm3.1模式预测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中国北方地区棉铃虫代数的发生趋势
摘要:本文选用cgcm3.1模式预测的2046-2065年间全球逐日最高、最低气温,结合棉铃虫发育的起点温度和完成一代所需的活动积温,预测了未来三种不同气候情景下,2046-2065年间中国北方地区各省棉铃虫的发生代数趋势。结果表明,相对于1981-2000年间棉铃虫的发生代数,新疆、甘肃、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的棉铃虫发生代数在2046-2065年间会普遍增加,可增加0.1-1.3代,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的棉铃虫的发生代数普遍减少,可减少0.1-1代。在2046-2065年
共生菌在叶螨种群中的感染调查
摘要:共生菌在节肢动物中普遍感染,能够影响宿主的生物学特性, 尤其是操控寄主的生殖方式。明确叶螨中共生菌感染情况将有助于揭示其爆发机制。本实验以采集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12种叶螨的27个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检测共生菌Wolbachia、Cardinium、Spiroplasma、Rickttest的感染情况。分析共生菌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关系,明确叶螨与共生菌感染关系。
共生菌arsenophonus对棉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摘要:共生菌Arsenophonus是昆虫体内的一种次生共生菌,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亚类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昆虫、蜘蛛等体内常见共生细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属半翅目蚜科,是世界性分布的害虫。对棉蚜和Arsenophonus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了解该共生菌对棉蚜生态适合度的影响,可为今后开发利用该类共生菌和棉蚜的防控提供基础。本实验利用共生菌分子检测技术,对不同植物上的棉蚜种群中Arsenophonus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的影响
摘要:光周期影响昆虫生长发育时间的长短,还对成虫迁飞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在室内对羽化后在不同光周期下饲养的稻纵卷叶螟成虫生育期的研究,明确光周期对迁飞昆虫飞行能力的影响,这对于揭示其迁飞的诱导因素、起飞时期等规律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螟对4种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摘要:[目的] 2014年9月采集田间老熟幼虫,室内繁殖一代后监测了浙江温岭和江西贵溪两个地区的二化螟种群对4种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抗药性治理和田间选择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初孵幼虫人工饲料药膜法对其进行测定。[结果] 首先以每种药剂的LC50(mg/L)值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四种药剂对二化螟的毒力顺序为:氯虫苯甲酰胺(LC50 为0.1797~0.2251 mg/L)> 毒死蜱(2.9968~5.7995)>稻丰散(12.9433~24.8721)>杀虫单(33.3271~34.8129)
二化螟中肠钙粘蛋白基因在sf9细胞中的表达
摘要:昆虫中肠上皮细胞中的钙粘蛋白作为Bt毒素Cry1A的功能受体已在多个鳞翅目昆虫中得到证实,并且钙粘蛋白突变能够引起昆虫对Bt毒素产生抗性。本研究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Sf9细胞系中表达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中肠钙粘蛋白,并对Bt毒素与钙粘蛋白的实时互作进行了研究。免疫荧光定位分析表明二化螟钙粘蛋白都能够在Sf9细胞膜上表达并能与Cry1Ac结合。细胞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与100nM Cry1Ac毒素孵育后,感染CSCAD重组病毒的Sf9细胞死亡率达到7.9±0.8%,,感染p
主要叶螨属害螨的分布情况和发生规律
摘要:叶螨是为害农林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害螨优势种不尽相同,准确鉴定叶螨种类,了解其发生规律和趋势有助于对害螨的防治。为了制定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有必要对我国叶螨的发生概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分析。经全国范围内采样及鉴定分析,我们发现发生较为普遍的主要有朱砂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red form)、二斑叶螨T. urticae Koch、截形叶螨T. truncates Ehara、红叶螨T. pueraricola Ehara & Gotoh、神泽
中红侧沟茧蜂对粘虫幼虫寄生功能反应的研究
摘要:为评价中红测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的控制效应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观察了不同密度的中红侧沟茧蜂对不同密度寄主粘虫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Holling III模型可很好地拟合数据(AIC = 418.15),反映瞬时攻击率的参数b = 0.007,寄主处理时间h = 0.506;用Arditi-Akcakaya模型拟合得到的模型更简约(AIC = 407.78),但捕食者干扰系数m无显著影响(m = ?0.168,P = 0.3
中国裸长角跳属具眼种的分类研究
摘要:两个具1+1眼裸长角跳属新种单毛裸长?S. uniseta sp. nov.和冷杉裸长?S. abietis sp. nov.在文章中被描述。新的记录还包括九个已知的物种的补充描述,包括曲阜裸长?S. qufuensis Chen和Christiansen,1993、五眼裸长?S. quinocula Chen和Christiansen, 1993、多毛裸长?S. affluens Chen & Christiansen, 1993、吴氏裸长?S. wui Wang和Christiansen, 20
两种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寄生行为及寄生结果的比较
摘要: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属于卵寄生蜂,在我国用来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各阶段及全过程耗时均显著地长于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时,不产卵、产1粒卵、2粒卵接近平均分布;松毛虫赤眼蜂趋向产1粒卵。随着寄主卵龄的增加,两种蜂不产卵的比例增加,玉米螟赤眼蜂在3日龄的玉米螟卵内产2粒卵的比例增大,松毛虫赤眼蜂无此变化。
不同线粒体dna单倍型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摘要:灰飞虱属半翅目,飞虱科,是我国水稻生产最主要的水稻害虫之一。可传播多种病毒病害,给水稻等农作物的生产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研究发现灰飞虱的种群遗传结构受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分化,且主要表现在线粒体DNA的变化。本实验通过对同一地理种群中不同线粒体DNA单倍型灰飞虱的产卵量和卵大小之间的差异观测来验证线粒体DNA结构变化对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线粒体DNA单倍型灰飞虱的产卵量及卵长具有差异,卵宽则未有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