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棒锤生品中3种双酯生物碱的含量测定(附件)
摘 要本文研究铁棒锤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后,为铁棒锤的合理使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色谱条件为:色谱柱:Diamonsil 5μm C18柱(250mm×4.6mm);流动相:以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流动相A,以0.1mol/L醋酸铵溶液(每1000ml加冰乙酸0.5ml)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35nm。在此色谱条件下,3种双酯型生物碱可以完全分离,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3~1.33μg(R2=0.9980)、0.34~3.41μg(R2=0.9964)、0.34~3.41μg(R2=0.9963),回收率分别为:97.04%,RSD=1.290%;96.99%,RSD=1.174%;96.27%,RSD=1.521%。该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具有重现性,能用于铁棒锤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甘肃产铁棒锤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81%、0.013%、0.041%,酯碱含量高,在临床使用时应减少用量或炮制后使用。目 录
1 绪论
1.1铁棒锤的文献研究 1
1.2化学成分研究 1
1.3毒性及炮制研究 2
1.4药理作用研究 3
1.4.1抗炎作用 3
1.4.2镇痛作用 3
1.4.3局部麻醉作用 4
1.4.4抗肿瘤作用 4
1.4.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4
1.4.6其他作用 5
1.5临床应用研究 5
2 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药 7
2.1.1实验试药 7
2.1.2实验仪器 7
2.2方法与结果 7
2.2.1色谱条件 7
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8
2.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8
2.2.4线性关系考察 8
2.2.5精密度试验 10
2.2.6重复性试验 11
2.2.7稳定性试验 12
2.2.8回收率试验 13
2.2.9含量测定 14
2.3讨论 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2.2.1色谱条件 7
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8
2.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8
2.2.4线性关系考察 8
2.2.5精密度试验 10
2.2.6重复性试验 11
2.2.7稳定性试验 12
2.2.8回收率试验 13
2.2.9含量测定 14
2.3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 绪论
1.1铁棒锤的文献研究
铁棒锤又名小草乌、两头尖、磨三转、乌药、一枝蒿、草芽子、门青、八百棒、铁牛七[1]、雪上一枝蒿[2]、断肠草、黑乌草、榜那、旁阿那保等,来源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铁棒锤(A.pendulum Busch)和伏毛铁棒锤(A.flavum Hand.Mazz)的干燥块根[3]。秋季采集,去须根,洗净晒干。伏毛铁棒锤主产于四川西北部,西藏北部,陕西、青海、甘肃、宁夏南部,内蒙古南部等地。铁棒锤主产于西藏、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等地,生于海拔2800~4500m的山地、草坡或林边[4],为藏、羌、回等民族的习用药。
根据《陕西中草药》中记载铁棒锤是以其块根入药,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具有“活血祛瘀,祛风湿,止痛,止血,去腐生肌,消肿败毒,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恶疮,劳伤,无名肿毒,痈肿,冻疮,毒蛇咬伤”等作用[5]。在《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中也记载铁棒锤具有“活血祛瘀,止痛。治风湿关节痛,月经痛”。在《全国中草药名鉴》、《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均有记载,并有着显著的临床治疗和药理作用。
1.2化学成分研究
关于铁棒锤化学成分的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相关报道,1980年,朱子清等[6]先后从伏毛铁棒锤块根中分离得到两种结晶性生物碱,其一经红外、紫外、核磁共振及其他物理常数证明为乌头碱(Aconitine);其二为一新生物碱,经理化分析,初步推断其结构应为3乙酰乌头碱(3acetylaconitine),该碱系在乌头属植物中首次被发现。随后去氧乌头碱、雪乌碱(3,13去氧乌头碱)、钠派林碱、华北乌头碱、8去乙酰氧基8乙氧基3乙酰乌头碱、牛七碱、欧乌头碱、尼奥灵、宋果灵、3脱氧乌头碱、3脱氧乌头原碱8亚油酸酯、乌头原碱8亚油酸酯、12表欧乌头碱、6O去甲基尼奥灵等成分也相继被分离鉴定[7]。
在铁棒锤中除了生物碱,还提取分离了多种黄酮苷,其中大部分为新化合物。还有文献报道从乌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黄酮、香豆素、酚性类化合物、酰胺及尿嘧啶等生物碱、多糖、甾体以及脂肪酸类化合物[8]。
1.3毒性及炮制研究
铁棒锤有剧毒,在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如《陕西中草药》载,铁棒锤“苦辛,热,有大毒”;《中华本草》载,铁棒锤茎叶“苦、辛、温、有毒”,因其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C18和C14上含酯基,构成了剧毒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而呈现强烈的毒性。乌头碱的中毒剂量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有的人口服0.2mg即出现中毒症状,中毒量一般为1~2mg,致死量为2~5mg[9],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痛觉迟钝或消失、流涎、恶心、呕吐、腹痛、心率加快、心律失常、血压下降。重者瞳孔散大、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等。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脑缺血综合症[10]。药理学研究表明,乌头碱作用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可降低和抑制窦房结的兴奋性;乌头碱对心肌细胞损伤严重,开放钠离子通道促进细胞膜去极化,提高自律组织快反应细胞的自律性,引起心律失常,对中枢和末梢神经系统也是先兴奋后抑制,使血管运动中枢受抑制,引起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心律失常[11]。
《晶珠本草》记载:“庞阿那保为不流动毒之首,若不炮制去毒,入药甚险”[12]。因其治疗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用量难以掌握,使用中稍有不慎便会引起中毒,因此铁棒锤药材必需经过炮制之后才能用于临床,铁棒锤生品中所含的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毒性较为猛烈,经炮制后,通过加水、加热处理,使毒性极强的双酯型乌头碱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失去1分子的醋酸,得到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等单酯型生物碱,其毒性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50~1/500,达到降低毒性的作用。
铁棒锤为民族习用药,各地炮制方法不尽相同,其藏药传统炮制方法一般是先采用流水漂洗,然后取适量,放入等量的青稞酒中,研磨成粉,放置1天,进行发酵,第2天取出,晒干后称定质量后入药[13]。回药中伏毛铁棒锤的炮制为:(鲜用:取鲜药材置柴草灰中煨热;(干品:除去杂质,用时搞细粉。羌药铁棒锤炮制最优工艺为:取适量干净的河沙(粒度为药典1号筛与2号筛之间,河沙用量以可以完全淹没药材为度)在滚筒式炒药机中加热至200℃,转速约10r/min,
1 绪论
1.1铁棒锤的文献研究 1
1.2化学成分研究 1
1.3毒性及炮制研究 2
1.4药理作用研究 3
1.4.1抗炎作用 3
1.4.2镇痛作用 3
1.4.3局部麻醉作用 4
1.4.4抗肿瘤作用 4
1.4.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4
1.4.6其他作用 5
1.5临床应用研究 5
2 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药 7
2.1.1实验试药 7
2.1.2实验仪器 7
2.2方法与结果 7
2.2.1色谱条件 7
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8
2.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8
2.2.4线性关系考察 8
2.2.5精密度试验 10
2.2.6重复性试验 11
2.2.7稳定性试验 12
2.2.8回收率试验 13
2.2.9含量测定 14
2.3讨论 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2.2.1色谱条件 7
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8
2.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8
2.2.4线性关系考察 8
2.2.5精密度试验 10
2.2.6重复性试验 11
2.2.7稳定性试验 12
2.2.8回收率试验 13
2.2.9含量测定 14
2.3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 绪论
1.1铁棒锤的文献研究
铁棒锤又名小草乌、两头尖、磨三转、乌药、一枝蒿、草芽子、门青、八百棒、铁牛七[1]、雪上一枝蒿[2]、断肠草、黑乌草、榜那、旁阿那保等,来源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铁棒锤(A.pendulum Busch)和伏毛铁棒锤(A.flavum Hand.Mazz)的干燥块根[3]。秋季采集,去须根,洗净晒干。伏毛铁棒锤主产于四川西北部,西藏北部,陕西、青海、甘肃、宁夏南部,内蒙古南部等地。铁棒锤主产于西藏、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等地,生于海拔2800~4500m的山地、草坡或林边[4],为藏、羌、回等民族的习用药。
根据《陕西中草药》中记载铁棒锤是以其块根入药,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具有“活血祛瘀,祛风湿,止痛,止血,去腐生肌,消肿败毒,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恶疮,劳伤,无名肿毒,痈肿,冻疮,毒蛇咬伤”等作用[5]。在《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中也记载铁棒锤具有“活血祛瘀,止痛。治风湿关节痛,月经痛”。在《全国中草药名鉴》、《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均有记载,并有着显著的临床治疗和药理作用。
1.2化学成分研究
关于铁棒锤化学成分的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相关报道,1980年,朱子清等[6]先后从伏毛铁棒锤块根中分离得到两种结晶性生物碱,其一经红外、紫外、核磁共振及其他物理常数证明为乌头碱(Aconitine);其二为一新生物碱,经理化分析,初步推断其结构应为3乙酰乌头碱(3acetylaconitine),该碱系在乌头属植物中首次被发现。随后去氧乌头碱、雪乌碱(3,13去氧乌头碱)、钠派林碱、华北乌头碱、8去乙酰氧基8乙氧基3乙酰乌头碱、牛七碱、欧乌头碱、尼奥灵、宋果灵、3脱氧乌头碱、3脱氧乌头原碱8亚油酸酯、乌头原碱8亚油酸酯、12表欧乌头碱、6O去甲基尼奥灵等成分也相继被分离鉴定[7]。
在铁棒锤中除了生物碱,还提取分离了多种黄酮苷,其中大部分为新化合物。还有文献报道从乌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黄酮、香豆素、酚性类化合物、酰胺及尿嘧啶等生物碱、多糖、甾体以及脂肪酸类化合物[8]。
1.3毒性及炮制研究
铁棒锤有剧毒,在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如《陕西中草药》载,铁棒锤“苦辛,热,有大毒”;《中华本草》载,铁棒锤茎叶“苦、辛、温、有毒”,因其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C18和C14上含酯基,构成了剧毒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而呈现强烈的毒性。乌头碱的中毒剂量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有的人口服0.2mg即出现中毒症状,中毒量一般为1~2mg,致死量为2~5mg[9],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痛觉迟钝或消失、流涎、恶心、呕吐、腹痛、心率加快、心律失常、血压下降。重者瞳孔散大、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等。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脑缺血综合症[10]。药理学研究表明,乌头碱作用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可降低和抑制窦房结的兴奋性;乌头碱对心肌细胞损伤严重,开放钠离子通道促进细胞膜去极化,提高自律组织快反应细胞的自律性,引起心律失常,对中枢和末梢神经系统也是先兴奋后抑制,使血管运动中枢受抑制,引起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心律失常[11]。
《晶珠本草》记载:“庞阿那保为不流动毒之首,若不炮制去毒,入药甚险”[12]。因其治疗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用量难以掌握,使用中稍有不慎便会引起中毒,因此铁棒锤药材必需经过炮制之后才能用于临床,铁棒锤生品中所含的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毒性较为猛烈,经炮制后,通过加水、加热处理,使毒性极强的双酯型乌头碱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失去1分子的醋酸,得到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等单酯型生物碱,其毒性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50~1/500,达到降低毒性的作用。
铁棒锤为民族习用药,各地炮制方法不尽相同,其藏药传统炮制方法一般是先采用流水漂洗,然后取适量,放入等量的青稞酒中,研磨成粉,放置1天,进行发酵,第2天取出,晒干后称定质量后入药[13]。回药中伏毛铁棒锤的炮制为:(鲜用:取鲜药材置柴草灰中煨热;(干品:除去杂质,用时搞细粉。羌药铁棒锤炮制最优工艺为:取适量干净的河沙(粒度为药典1号筛与2号筛之间,河沙用量以可以完全淹没药材为度)在滚筒式炒药机中加热至200℃,转速约10r/min,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