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提取丹参中隐丹参酮工艺研究
摘 要中药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化学成分包括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丹参对心脑血管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具有抗肿瘤、保肝、抗炎、镇静镇痛的药理作用。临床对缺血性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对肝硬化、肾炎、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炎、细菌性阴道炎、小儿肺炎、颈椎病等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隐丹参酮的药理作用是: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功能,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损害有一定疗效。隐丹参酮是丹参中较为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抑菌作用,1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亦有一定抑制作用。本实验研究主要是隐丹参酮的超声提取工艺研究,以隐丹参酮作为检测指标,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提取工艺,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隐丹参酮含量进行比较。经实验得出超声波提取隐丹参酮的最优工艺为在乙醇浓度80%,与乙醇的料液比为1:5,超声波提取60min时的条件下,隐丹参酮的提取率为0.59%,提取效果较好,本研究确定出适宜的隐丹参酮提取工艺,为隐丹参酮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目 录
1 绪 论
1.1 化学成分 1
1.1.1 脂溶性成分 1
1.1.2 水溶性成分 2
1.2 药理作用 2
1.2.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
1.2.2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5
1.3 临床应用 5
1.3.1 冠心病心肌缺血 5
1.3.2 冠心病心绞痛 6
1.3.3 缺血性脑血管病 6
1.3.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7
1.4 提取工艺 7
1.4.1 水提法 7
1.4.2 醇提工艺 8
2 实验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9
2.1.1 仪器 9
2.1.2 试药 9
2.1.3 供试品的配制 9
2.2 方法和结果 10
2.2.1 色谱条件 10
2.2.2 标准曲线 10
2.2.3 回收率试验 11
2.2.4 重复性试验 12
2.2.5 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9
2.1.1 仪器 9
2.1.2 试药 9
2.1.3 供试品的配制 9
2.2 方法和结果 10
2.2.1 色谱条件 10
2.2.2 标准曲线 10
2.2.3 回收率试验 11
2.2.4 重复性试验 12
2.2.5 精密度试验 12
2.2.6 隐丹参酮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 12
2.3 讨论 14
3结 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1 绪论
中药丹参来源于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干燥根及根茎,入药部位为干燥的根及根茎。又名赤参、山参、紫丹参等。丹参作为传统中药在我国沿用己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历代医术均有记载。《本草纲目》记载丹参主要具有通心包络、活血、治疝痛等疗效。书中记载:气平而降,色赤味苦,阴中之阳也,入手少阴、厥阴经。其主要具有为活血化瘀,解毒凉血以及消肿止痛等功效,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积聚,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丹参根肉质肥厚,有分枝,外皮土红色,内黄白色,长大约30cm左右。茎高40~80cm,有长柔毛,小叶3~7片,总状花序,轮伞排列顶生或腋生;小苞片披针形,被腺毛花冠钟状,蓝紫色,二唇形;雄蕊2枚,子房上位,4深裂,柱头2裂,小坚果4,黑色或褐色,椭圆形,花期4~6月,果期7~9月。主产四川、山东、浙江等省,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丹参因其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而常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并且疗效显著。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丹参的化学成分组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提取工艺等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现下文就近年来关于丹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1 化学成分
丹参提取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两大类。根据多年来发表的文献记载,脂溶性成分多为结晶性菲醌类化合物;水溶性成分多为邻苯二羟基类化合物。
1.1.1 脂溶性成分
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主要研究的是丹参的脂溶性二萜醌类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丹参酮型的二萜类化合物。近年来结合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研究不断深入,现已发现40多种脂溶性成分[1]。
(1) 邻醌型的丹参酮类二萜
此类化合物在丹参中的量较高,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是丹参主要有效部位之一。该类化合物主要有: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准丹参酮、红根草邻醌、丹参新酮、准丹参酮、丹参二醇、紫丹参甲素、紫丹参乙素等。其中最主要的脂溶性成分为丹参酮ⅡA、其量约为药材的0.1%0.9%。
(2) 对醌型的罗列酮类二萜
这类化合物在丹参中的含量非常少,主要有异丹参酮I、异丹参酮ⅡA、异丹参酮ⅡB、异隐丹参酮、异二氢丹参酮I、7α乙氧基罗列酮、丹参新醌甲丁等。
(3) 其他类型的二萜
该类化合物种类少且含量低,主要有丹参螺旋内酯、新隐丹参酮、阿罗卡二醇、鼠尾草卡偌醇等。
1.1.2 水溶性成分
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酚酸A、丹参酚酸B、丹参酚酸C、丹参酚酸D、丹参酚酸E、丹参酚酸G、丹参酸A、丹参酸B、丹参酸C、紫草酸乙酯、原儿茶醛、紫草酸B、咖啡酸以及异阿魏酸等[2]。
1.2 药理作用
由于丹参的化学组成非常丰富,所以近年来对于丹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心、肝、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调节免疫应答和抗感染等方面,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 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
丹参能扩张微动脉,增加毛细血管网开放数量,加快血液流速、增加血流量,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过氧化物的产生,抑制血管内的白蛋白漏出和血管周围肥大细胞脱落颗粒、抑制白细胞与静脉内皮黏附,增加血浆NO含量,从而起到调节微循环障碍的作用。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是导致微循环障碍的重要环节。能否抑制或清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是判定药物预防以及治疗微循环障碍的重要指标指标之一。韩等[3]通过连续性、可视化、多指标的微循环观察系统,研究丹参对大鼠微循环的药理作用。结果表明,丹参能抑制和清除白细胞与细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预防和清除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管过氧化物的产生,通过抑制FITC标记的蛋白外漏来改善血管通透性,并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除此之外,丹参还可以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抑制抗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减少红细胞压积面积等作用来改善血液流变学。丹参对全血黏度、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与华法林相当,但对凝血系统PT、KPTT、TT、的影响不如华法林[4]。
(2) 降压、扩血管
用丹参煎液对兔耳血管进行灌流,结果显示均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用丹参制成各种剂型静脉给与麻醉兔结果显示有一定的降压作用,目前有文献报道将其降压活性物质并合名为Salvisyr
1 绪 论
1.1 化学成分 1
1.1.1 脂溶性成分 1
1.1.2 水溶性成分 2
1.2 药理作用 2
1.2.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
1.2.2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5
1.3 临床应用 5
1.3.1 冠心病心肌缺血 5
1.3.2 冠心病心绞痛 6
1.3.3 缺血性脑血管病 6
1.3.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7
1.4 提取工艺 7
1.4.1 水提法 7
1.4.2 醇提工艺 8
2 实验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9
2.1.1 仪器 9
2.1.2 试药 9
2.1.3 供试品的配制 9
2.2 方法和结果 10
2.2.1 色谱条件 10
2.2.2 标准曲线 10
2.2.3 回收率试验 11
2.2.4 重复性试验 12
2.2.5 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9
2.1.1 仪器 9
2.1.2 试药 9
2.1.3 供试品的配制 9
2.2 方法和结果 10
2.2.1 色谱条件 10
2.2.2 标准曲线 10
2.2.3 回收率试验 11
2.2.4 重复性试验 12
2.2.5 精密度试验 12
2.2.6 隐丹参酮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 12
2.3 讨论 14
3结 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1 绪论
中药丹参来源于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干燥根及根茎,入药部位为干燥的根及根茎。又名赤参、山参、紫丹参等。丹参作为传统中药在我国沿用己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历代医术均有记载。《本草纲目》记载丹参主要具有通心包络、活血、治疝痛等疗效。书中记载:气平而降,色赤味苦,阴中之阳也,入手少阴、厥阴经。其主要具有为活血化瘀,解毒凉血以及消肿止痛等功效,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积聚,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丹参根肉质肥厚,有分枝,外皮土红色,内黄白色,长大约30cm左右。茎高40~80cm,有长柔毛,小叶3~7片,总状花序,轮伞排列顶生或腋生;小苞片披针形,被腺毛花冠钟状,蓝紫色,二唇形;雄蕊2枚,子房上位,4深裂,柱头2裂,小坚果4,黑色或褐色,椭圆形,花期4~6月,果期7~9月。主产四川、山东、浙江等省,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丹参因其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而常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并且疗效显著。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丹参的化学成分组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提取工艺等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现下文就近年来关于丹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1 化学成分
丹参提取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两大类。根据多年来发表的文献记载,脂溶性成分多为结晶性菲醌类化合物;水溶性成分多为邻苯二羟基类化合物。
1.1.1 脂溶性成分
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主要研究的是丹参的脂溶性二萜醌类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丹参酮型的二萜类化合物。近年来结合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研究不断深入,现已发现40多种脂溶性成分[1]。
(1) 邻醌型的丹参酮类二萜
此类化合物在丹参中的量较高,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是丹参主要有效部位之一。该类化合物主要有: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准丹参酮、红根草邻醌、丹参新酮、准丹参酮、丹参二醇、紫丹参甲素、紫丹参乙素等。其中最主要的脂溶性成分为丹参酮ⅡA、其量约为药材的0.1%0.9%。
(2) 对醌型的罗列酮类二萜
这类化合物在丹参中的含量非常少,主要有异丹参酮I、异丹参酮ⅡA、异丹参酮ⅡB、异隐丹参酮、异二氢丹参酮I、7α乙氧基罗列酮、丹参新醌甲丁等。
(3) 其他类型的二萜
该类化合物种类少且含量低,主要有丹参螺旋内酯、新隐丹参酮、阿罗卡二醇、鼠尾草卡偌醇等。
1.1.2 水溶性成分
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酚酸A、丹参酚酸B、丹参酚酸C、丹参酚酸D、丹参酚酸E、丹参酚酸G、丹参酸A、丹参酸B、丹参酸C、紫草酸乙酯、原儿茶醛、紫草酸B、咖啡酸以及异阿魏酸等[2]。
1.2 药理作用
由于丹参的化学组成非常丰富,所以近年来对于丹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心、肝、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调节免疫应答和抗感染等方面,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 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
丹参能扩张微动脉,增加毛细血管网开放数量,加快血液流速、增加血流量,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过氧化物的产生,抑制血管内的白蛋白漏出和血管周围肥大细胞脱落颗粒、抑制白细胞与静脉内皮黏附,增加血浆NO含量,从而起到调节微循环障碍的作用。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是导致微循环障碍的重要环节。能否抑制或清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是判定药物预防以及治疗微循环障碍的重要指标指标之一。韩等[3]通过连续性、可视化、多指标的微循环观察系统,研究丹参对大鼠微循环的药理作用。结果表明,丹参能抑制和清除白细胞与细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预防和清除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大鼠肠系膜细静脉血管过氧化物的产生,通过抑制FITC标记的蛋白外漏来改善血管通透性,并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除此之外,丹参还可以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抑制抗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减少红细胞压积面积等作用来改善血液流变学。丹参对全血黏度、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与华法林相当,但对凝血系统PT、KPTT、TT、的影响不如华法林[4]。
(2) 降压、扩血管
用丹参煎液对兔耳血管进行灌流,结果显示均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用丹参制成各种剂型静脉给与麻醉兔结果显示有一定的降压作用,目前有文献报道将其降压活性物质并合名为Salvisyr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