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升麻不同比例配伍总黄酮含量变化研究(附件)

摘 要升麻、葛根伍用,出自钱仲阳《阎氏小二方论》,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二药伍用,通行肌表内外,可收升阳散邪,透发疹毒之妙用。通过文献调查研究可知,葛根-升麻药对的现代药理作用极为广泛,包括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抗氧化、抗过敏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解热、降温、镇痛作用。其各个功能作用中,黄酮类成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文献调查研究可知,葛根与升麻药对关于有效成分提取的工艺研究较多,但是,对升麻与葛根配伍过程中黄酮含量的变化尚无学者研究。故本文拟对葛根与升麻药对不同比例配伍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芦丁为对照品,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10nm处测定不同比例配伍中葛根与升麻的总黄酮含量,优选最佳配伍比例。实验结果显示,当葛根-升麻比例为8:2时,总黄酮含量为最大,为40mg/g;葛根-升麻比例为0:10时,总黄酮含量最小,其含量近乎为0。因此选择葛根与升麻之比8:2为最佳比例配伍。通过验证实验,该比例稳定,可行。目 录
1 绪论
1.1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1
1.1.1来源 1
1.1.2意义 1
1.2药对的研究状况 1
1.2.1药对的历史研究 2
1.2.2药对的现代研究状况 3
1.3葛根的研究 3
1.3.1葛根的化学成分 3
1.3.2葛根的药理作用 4
1.4升麻的研究 5
1.4.1升麻的化学成分 6
1.4.2升麻的药理作用 6
1.5研究目标与内容 7
2仪器、试剂与药品
2.1试剂与药品 8
2.2仪器 8
3方法与结果
3.1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9
3.2吸收波长的选择 9
3.3标准曲线的制作 9
3.4葛根与升麻比例的设置 10
3.5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11
3.6样品溶液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1
3.7方法学考察 11
3.7.1精密度试验 11
3.7.2稳定性试验 12
3.7.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1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9
3.2吸收波长的选择 9
3.3标准曲线的制作 9
3.4葛根与升麻比例的设置 10
3.5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11
3.6样品溶液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1
3.7方法学考察 11
3.7.1精密度试验 11
3.7.2稳定性试验 12
3.7.3重复性试验 12
3.7.4 加样回收试验 13
3.8 验证性实验 13
结论与讨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 绪论
1.1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1.1.1来源
升麻、葛根伍用,出自钱仲阳《阎氏小二方论》升麻葛根汤治阳明伤寒,中风头痛身痛,发热微恶寒,无汗口渴,目痛鼻干不得卧,以及阳明发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时,人多疫证。葛根升举阳气,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麻解肌退热,疏表透疹,生津止渴,止泻;葛根轻扬升散,故可解肌透疹;升麻轻浮上升,亦可透疹解读,二药伍用,通行肌表内外,可收升阳散邪,透发疹毒之妙用。现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麻疹、水痘、单纯疱疹等症。
麻疹为临床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1]。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而葛根升麻汤对于麻疹的奇效为国内外医疗专家称赞,药对中包含的三萜类皂苷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中度抗菌作用,同时具有极强的抗病毒左右,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增强免疫力使巨噬细胞的异物吞噬功能活化。
1.1.2意义
现代中医药理论研究发现,葛根内含黄酮苷(为葛根素、葛根黄苷、大豆黄酮苷、大豆黄酮等),以及多量淀粉等成分。通过药理实验证明,其黄酮有助于扩张脑、心血管,改善脑循环,冠状循环,降低血糖,并有较强的解热作用,以及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升麻主要含有环阿尔廷烷型三萜皂苷和肉桂酸衍生物两大类化合物,具有解毒、抗炎、解热、镇痛、抗溃疡、抑制核苷转运、抗变态反应、降血脂等作用。通过文献调查研究可知,葛根与升麻药对关于有效成分提取的工艺研究较多,但是,对升麻与葛根配伍过程中黄酮含量的变化尚无学者研究。故本文拟对葛根与升麻药对不同比例配伍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药对的研究状况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运用中的基本形式,是连接中药和方剂的重要桥梁,具有组成结构简单、配伍取效特点明确、宜于开展科学研究等优势[2]。药对的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组成方式是两药药性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与制约,如相须配对、相使配对、相畏配对等,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奥妙的科学内涵。药对配伍组合的结构特点、配伍效应及其物质基础等研究是方剂配伍研究的基本单元和重要支撑,对于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及其科学内涵具有引导价值和点面结合的意义。
1.2.1药对的历史研究
中药配对是历代医家常用的组方形式,是临床遣方用药的精髓,浩瀚的中医文献中包含着着非常丰富和宝贵的药对应用经验与理论总结。“药对”之名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雷公药对》,被认为是黄帝时雷公所著,北齐徐之才在《雷公药对》的基础上,增修撰成《药对》一书,这两本书都已失传,不过在《千金方》、《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任然可以见到其部分精髓。而“药对”的应用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并有气味相合的记述。
药对理论的形成始脱胎于《神农本草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药对之名,但是已经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并提出“七情和合”,奠定了药对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指出,药有君臣佐使、四气五味等。后世对中药配伍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又不断地丰富了药对的内容[3]。东汉张仲景虽未直言药对,但对其应用颇有造诣。可贵之处在于临证变通,或取其性,或取其用,或性用兼取,自成条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方因其法度严谨、配伍巧妙而被尊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其中载有药对很多,其中两味药的组方就有40多首。例如麻黄与桂枝、茵陈与栀子、柴胡与黄芩等药对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又比如说麻黄与石膏药对,大青龙汤有此药对、麻杏石甘汤有之、越脾汤亦有之,病证不同,方理各异,药对配伍也不尽相同。
南北朝时期,北齐徐之才在《雷公药对》的基础上,增修撰成《药对》一书。以某某为之使、畏某某、恶某某为主要形式,论述了药对的不同作用。其特点在于强调辨证选用药物,正如其序言所说: “虚而劳损,其弊万端,宜应随病加减”[4]。
该书认为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10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糜所遗失矣。
隋唐五代到宋、金元时期,临床医学取得长足发展,临床应用不断创新。唐代孙思邈十分重视药对,他把本草、药对、经方三者等量齐观,足见药对是本草学与经方学之间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宋朝宋令祺撰《崇文总目辑释》卷三载有《新广药对》三卷。金元时期张洁古在《珍珠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9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