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滴灌带配置下春小麦水分利用及其响应机理的研究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充足合理的水分供应是其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同的滴灌条件下,小麦水分利用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以新疆地区春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常规滴灌条件下的生理特征、耗水规律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滴灌条件下不同的灌溉方式和不同的水分处理对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初步探明滴灌小麦的需水规律及产量积累的特征,进一步明确其内在的响应机制,为生产中制定合理高效的春小麦滴灌灌溉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滴灌配置条件下产量均表现出R1>R2 >R3。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相同滴灌配置条件下产量表现出N2O>NO,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研究数据表明,不同的滴灌配置与水分处理间互作并不一致。在R1、R2和R3水分处理条件下,不同行位间产量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表明滴灌并不能导致行位效应的产生;不同滴灌配置条件下小麦穗长、穗重、结实小穗数和结实粒数等均在1管4模式下,R3水分处理条件下达到最优。另外,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能力在1管4模式下,R3水分处理条件下最强,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穗中的分配比最高,这将十分有利于产量形成,促进小麦最终的高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试验设计 2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1.2.1滴灌与施肥方法2
1.2.2测定项目3
2 结果与分析3
2.1 产量3
2.2 旗叶相对含水量5
2.3 干物质积累及转运6
2.4 水分分布7
2.5 籽粒积累及灌浆速率7
2.6 淀粉含量8
3 讨论9
4 总结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氮肥对滴灌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引言
引言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很高,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水资源量很低,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世界排名第127位,位居后列。另外,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并不均匀,这使得某些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另外,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降雨比较集中,年际变化较大,干旱洪漠灾害频发,南方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季节性缺水问题[2]。总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很紧缺的国家,水资源已成为农业生产上重要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已成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35]。因此,如何在有限水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是发展缺水地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目前,农业用水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50%以上,大部分的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地面灌溉,灌溉方式粗放,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6]。因此,节水灌溉是农业生产的新方向。我国相关法律也对这方面进行了相关明确要求,这为我国发展节水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
滴灌是一项节水高效的农业灌溉措施,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8]。新疆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在这样的气候下,农作物的灌溉方式主要依赖于滴灌技术[9]。前人对新疆地区滴灌田间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农业的已建系统存在均匀系数偏低的现象,但这并没有致使作物长势不均和产量下降等问题。为了解释这些现象,有必要在干旱区开展不同滴灌带配置对春小麦水分利用影响的试验研究。通过本研究,将初步了解春小麦在不同滴灌带配置下的水分利用规律,为该地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建立高产优质小麦的种植体系。
本文通过对新疆地区春小麦常规滴灌条件下的生理表型、需水规律、以及产量形成因素等进行比较,初步探明滴灌小麦的需水规律及产量积累的特征,进一步明确其内在的响应机制,为生产中制定合理高效的春小麦滴灌灌溉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石河子
品种:北疆地区主栽品种新春6号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0、300kghm2两个氮水平,分别用N0、N20表示,氮肥为46%的普通尿素。2014年4月2日人工条播,播量330kghm2 ,保苗550万株hm2,小区面积18m2,重复3次。在不同管带间距距离滴管带不同处预置土壤水势仪插入孔,用来监测在滴灌过程中土壤水势的动态变化。其他田间管理按当地高产田进行。
1.2测定指标与方法
1.2.1 滴灌与施肥方法
春小麦全生育期滴灌灌水总量4500m3hm2。磷(P2O5)、钾(K2O)肥均做基肥一次性施入,施用量均为135 kg hm2 。其他田间管理按当地高产田进行。
表1 滴灌方法
两叶一心期
生理拔节期
孕穗期
扬花期
乳熟初期
乳熟末期
20 %
20 %
20 %
15 %
15 %
10 %
表2 氮肥施量
基肥
两叶一心期
生理拔节期
孕穗期
扬花期
乳熟初期
20 %
12%
32%
16%
12%
8%
滴灌春小麦的灌溉系统采用1管4行(S1:60cm)、5行(S2:75cm)和6行(S3:90cm)的田间间距模式,滴灌带为贴片内嵌式,滴头流量2.6 Lh1,滴头间距30 cm。

图1 滴灌系统图式
1.2.2 测定项目
(1)干物质
依据不同的实验处理,小麦出苗之后的不同天数(14d、28d、42d、56d),以及距离滴灌处不同远近(近行、次远行和远行)的小麦取样,每次每行取 10cm 植株(水平方向),破坏性取样。之后测完相关指标后,后于烘箱内 105℃杀青30分钟,最后80℃烘干至恒重。
(2)测产、考种
在小麦收获之前调查各处理的田间总穗数。之后选取各处理距滴灌处的不同位置(自滴灌带起每行取连续 10 株)的小麦植株,露天晾晒后考种,测定穗长、穗干重、总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指标,最后对产量估算。
2.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表3 不同滴灌带配置下春小麦产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27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