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虫期高温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高温对其种群的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高温对稻纵卷叶螟种群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利用小麦苗上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幼虫,研究了短期高温热击3龄幼虫对稻纵卷叶螟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测定了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经39℃和41℃每天热击3小时后,分别热击3天,以及仅短期热击3小时后,幼虫的存活率、蛹的孵化率以及成虫的繁殖力。结果表明,经过39℃驯化3代的种群的3龄幼虫再经39℃热击3h后,其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经41℃驯化15代的3龄幼虫再经39℃高温热击3h后其羽化率低于对照,但是高温驯化后各品系再经39℃高温热击3h后的化蛹率、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与对照比无显著差异。39和41℃驯化品系连续3天热击后的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性比、产卵量和孵化率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由此说明,稻纵卷叶螟经高温驯化后可提高其耐高温能力。
目录
幼虫期高温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 1
摘要 1
引言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水稻上重要的长距离迁飞害虫,其为害主要造成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降低,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可导致水稻秕谷率增加,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1]。
稻纵卷叶螟大上世纪70年代以前是一种局地间歇性发生的重大农业害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且以水稻为主。但近10年来,其重发生频率加大,成为了水稻上的重要害虫。稻纵卷叶螟的成虫具有趋光性,卵散生[2]。主要以幼虫期为害,一头幼虫可为害多片叶子,干扰水稻叶片的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3]。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喜食分蘖期的水稻,一般为缀叶吐丝作苞,一叶一苞,一苞一虫。稻纵卷叶螟幼虫可分为五个龄期,不同龄期幼虫所造成的叶片被害状有较明显的区别。因此可从叶片的被害状识别出是哪一龄期的幼虫所害,从而为预测预报做好准备工作,同时也可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特点为,初孵幼虫在心叶内为害,造成白色斑点,后爬到叶尖吐丝纵卷叶片为害;3 龄幼虫之后逐渐爬至叶片中间纵卷叶片成圆筒状,为害时幼虫躲在苞内取食叶片上表皮和绿色叶肉组织,致使产生白色条斑甚至可造成全叶枯白[45],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稻纵卷叶螟最适的温湿度条件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228℃、相对湿度 80%以上[6],其中 26℃为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7]。早晨高湿条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极端低温或高温均不利于稻纵卷叶螟种群的建立与发展[8]。邰德良研究表示,异常高温天气显著加快了2、3 代稻纵卷叶螟卵、幼虫发育进程[9]。36℃高温热击稻纵卷叶螟成虫814h,连续14d,能够显著降低成虫的产卵量,缩短成虫的寿命[10]。
高温对昆虫的影响贯穿昆虫的整个生活史,不同龄期高温处理昆虫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自然界温度的波动下,某一阶段的极端异常天气可能只直接对昆虫某一阶段造成一定的影响。2013年7—8月,江苏省出现了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过程,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持续高温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之最[11],异常高温、少雨天气,对同期发生的稻纵卷叶螟的生存繁殖造成了显著影响。由此,本文利用室内3龄幼虫在39和41℃下连续热击3天,每天3小时,连续驯化了3或15代的幼虫为材料,研究了两驯化品系和不驯化品系再遇到39℃高温后的存活和繁殖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稻纵卷叶螟2010年9月采于大学江浦实验农场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室内利用小麦苗连续饲养稻纵卷叶螟种群。在27℃(±1℃)下饲养的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做为对照品系,在高温下进行连续代次处理的做为驯化品系,分为39℃驯化品系(3龄幼虫经39℃高温每天热击3小时、连续热击三天,连续驯化了三代)和41℃驯化品系(3龄幼虫经41℃高温每天热击3小时,连续热击三天,连续驯化了十五代)。
1.2 盆栽小麦的种植
土壤是有机栽培基质,生产商为镇江兴农有机肥有限公司。小麦种子品种是苏麦188,生产商为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培养基质放入花盆中,每盆装入适量的土壤,在土壤上面均匀的撒大约30粒小麦种子,然后在小麦种子上盖0.5cm厚度的有机栽培基质,最后喷洒适量水分,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培养箱温度为25℃,光周期为 16h:8h (L:D)。小麦苗用于饲养稻纵卷叶螟幼虫。
1.3 短时高温热击对稻纵卷叶螟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小麦苗种植于底部开有小洞的塑料杯中。待小麦苗长至510cm时,取3 龄幼虫接至小麦苗上,每杯小麦苗接入 30 头幼虫,每个品系均设置3个重复,共360头幼虫。苗杯用顶部有纱网的pvc透明塑料硬片做成的圆柱形罩子罩住,放入人工培养箱中。分别在39℃下热击3h,以27℃下饲养的幼虫作为对照,记录幼虫的存活率、卵孵化率、化蛹率、羽化率、成虫的产卵量、性比。
另一实验测定了在39℃下按以方法对各品系3龄幼虫每天热击3h、连续热击处理3天,次日查看虫量,记录各重复中存活的幼虫数,计算存活率(存活率=热击后存活幼虫数/初始3龄幼虫数30头),并将存活试虫转接至新鲜的小麦苗杯中,做好标记,然后放在正常温度( 27oC )下饲养。当麦苗枯黄幼虫不能利用时(一般4天左右)进行换苗。待各个重复幼虫化蛹后,从麦苗上剥出蛹,记录各重复中的蛹数,计算化蛹时的存活率,称为化蛹率(化蛹率=化蛹数/供试3 龄幼虫数)。将各个苗杯中剥下的蛹置于底部放有湿润脱脂棉的塑料盒中待其羽化[12],记录雌、雄虫的数量,并用雌蛾与雄蛾的比值做为性比,并计算各重复羽化率(羽化率=羽化蛾数/蛹数)。羽化后按雌、雄为1:1 单对配对于塑料杯中,用10%的蜂蜜水饲养。每天查看并计数产卵量和成虫存活情况。每对成虫为一个重复,共观察40对成虫。同时将卵放于底部放有湿润脱脂棉的塑料杯中进行孵化,计数孵化的幼虫数,计算孵化率。以27℃下饲养的幼虫作为对照。
1.4 数据处理方法
不同品系在39℃下热击后的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卵孵化率的差异均采用Tukey法进行显著性分析。对存活率等数据在方差分析前均经反正弦平方根转换。所有数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均在 DPS7.05 中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品系稻纵卷叶螟经39℃高温热击3小时后的生物学特性
2.1.1 三龄幼虫经短时高温热击后的存活率
/
图 1 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经39℃高温热击3h后的存活率
Figure 1 Survival rate of the third instar larvae when they were exposed to 39℃ for three hours
由图 1 可知,稻纵卷叶螟三龄幼虫经39℃高温热击3h,不同品系间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差异(F=5.0500,df=3,8,p=0.0298)。经过短时热击处理后,39℃驯化品系的存活率显著低于不经高温热击的对照,但在41℃驯化15代的品系再经39℃高温热击3h后其存活率与不受热击的对照已无明显变化(图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21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