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滴灌带配置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形成及物质转运的影响研究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用于农业灌溉的水资源非常有限。开展干旱地区小麦高产高效节水栽培研究,对水资源危机、粮食安全危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开发意义。滴灌是一种节水灌溉,比传统的灌溉方式更有效,水分利用效率更高。本试验以新春6号为供试品种,滴灌系统采用1管4行(S1滴灌带间距60 cm),1管6行(S2滴灌带间距90 cm)的田间配置模式,分析不同滴灌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S1配置模式相比, S2配置模式对应的每行产量均有降低的趋势,同一滴灌带布置内,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呈第一行(R1)>第二行(R2)>第三行(R3);S1和S2的干物质转移量在R1和R2内未有显著性差异,仅R3显著降低;不同滴灌带配置对花前同化、花后积累和花前氮素积累均表现为S1>S2,且S2的行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籽粒蛋白质含量在S1的行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性差异,S2的行间差异显著,且蛋白含量呈R1>R2>R3。因此,综合考虑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滴灌带距离的行间变异性,1管4行是适合的滴灌管带布置方式。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1材料与方法3
1.1实验方案3
1.2测定项目与方法3
1.3数据处理方法3
2结果与分析3
2.1产量及构成因素3
2.2氮素积累与转运4
2.3干物质积累与转运5
2.4籽粒干物质积累5
2.5籽粒蛋白含量6
3 讨论和结论 6
致谢7
参考文献7
不同滴灌带配置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形成及物质转运的影响研究
农学 乌尔肯卡马尔江
引言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供水危机[1]。新疆地区地处西北内陆,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灌溉农业区,具有非常有限的水资源[2],因此,水资源短缺是新疆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34]。水分亏缺可直接影响植物的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理生化过程和植物形态结构,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作物产量和品质。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迫使人们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的目标,建设节水、高效、防污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作物节水灌溉和优质高产的统一。小麦是新疆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带该地区生长季节缺水是制约小麦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5]。因此,在干旱区开展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研究,对维持粮食安全生产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用于农业生产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6],大多数农田仍旧采用传统灌溉方法[7]。滴灌是一种干旱地区运用的节水灌溉措施,比传统灌溉更节水,水分利用效率更高。但就滴灌的应用对象而言,主要应用在果树、大豆[9]、棉花[10]、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上[811],对小麦采用滴灌灌溉的例子还较少,并且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多采用某单一毛管间距配置模式,而在生产实践中,滴灌小麦毛管配置模式是多样的[1213]。
目前在新疆地区,关于滴灌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主要采用1管4行的滴灌带布置模式,但也有1管6行的滴灌带布置,理论上1管6行较1管4行的节水率应更高。但目前关于不同滴灌带布置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不同滴灌带模式下不同行距对作物产量形成方面尚缺乏深入研究。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将以新疆地区的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滴灌带配置模式,研究不同行间距对小麦产量形成及物质转运的影响,明确该地区较适宜的滴灌带配置模式,从而为滴灌小麦在新疆地区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方案
选用新春6号为供试品种,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4月5日播种,播种方式为人工条播,行距15 cm,播种量700万粒hm2,保苗550万株hm2,滴灌春小麦的灌溉系统采用1管4行,6行的田间配置模式,滴管带为贴片内嵌式,滴头流量2.6 L h-1,滴头间距30 cm,距离滴灌带近行小麦为7.5 cm。滴灌春小麦全生育期灌水4500 m3hm-2,分6次灌溉,其中两叶一心期、生理拔节期和孕穗期分别灌水20 %,扬花期和乳熟初期分别灌水15 %,乳熟末期灌水10 %。氮肥20 %做基肥,其余80 %做追肥随水施入,其中两叶一心期施12 %,生理拔节期施32 %,孕穗期施16 %,扬花期施12 %,乳熟期施8 %。磷(P2O5)、钾(K2O)肥均做基肥一次性施入,施用量均为135 kghm-2。氮肥施用量为20 kg/亩,三次重复,距离滴灌带距离为7.5 cm,22.5 cm,37.5 cm小麦行分别标记为R1、R2和R3。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于成熟期每小区取一米四行小麦脱粒,晒干后测定实产,同时调查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植株氮含量,采用GB29051982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籽粒氮素含量,含氮量乘以指数5.7为蛋白质含量。
1.3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用Excel 2007和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其差异显著性,并采用SigmaPlot10.0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构成因素
S2的不同行之间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显著差异,而S1不同行之间无显著差异。与S1相比,S2的对应的行均有降低的趋势。同一滴灌带布置内,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呈R1>R2>R3。
图1 不同滴灌带间距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Fig.1 The grai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lateral spacing treatments of spring wheat
2.2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开花期干物质积累、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和成熟期营养器官行间均有显著性差异,S2的行间差异显著大于S1。S1和S2的干物质转移量R1和R2均未有显著性差异,只有R3有显著性降低趋势。
表1 不同滴灌带间距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Table 1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translation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lateral spacing treatments of spring wheat
处理
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g/m2)
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g/ m2)
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g/ m2)
干物质转移量(g/ m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1材料与方法3
1.1实验方案3
1.2测定项目与方法3
1.3数据处理方法3
2结果与分析3
2.1产量及构成因素3
2.2氮素积累与转运4
2.3干物质积累与转运5
2.4籽粒干物质积累5
2.5籽粒蛋白含量6
3 讨论和结论 6
致谢7
参考文献7
不同滴灌带配置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形成及物质转运的影响研究
农学 乌尔肯卡马尔江
引言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供水危机[1]。新疆地区地处西北内陆,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灌溉农业区,具有非常有限的水资源[2],因此,水资源短缺是新疆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34]。水分亏缺可直接影响植物的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理生化过程和植物形态结构,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作物产量和品质。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迫使人们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的目标,建设节水、高效、防污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作物节水灌溉和优质高产的统一。小麦是新疆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带该地区生长季节缺水是制约小麦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5]。因此,在干旱区开展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研究,对维持粮食安全生产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用于农业生产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6],大多数农田仍旧采用传统灌溉方法[7]。滴灌是一种干旱地区运用的节水灌溉措施,比传统灌溉更节水,水分利用效率更高。但就滴灌的应用对象而言,主要应用在果树、大豆[9]、棉花[10]、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上[811],对小麦采用滴灌灌溉的例子还较少,并且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多采用某单一毛管间距配置模式,而在生产实践中,滴灌小麦毛管配置模式是多样的[1213]。
目前在新疆地区,关于滴灌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主要采用1管4行的滴灌带布置模式,但也有1管6行的滴灌带布置,理论上1管6行较1管4行的节水率应更高。但目前关于不同滴灌带布置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不同滴灌带模式下不同行距对作物产量形成方面尚缺乏深入研究。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将以新疆地区的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滴灌带配置模式,研究不同行间距对小麦产量形成及物质转运的影响,明确该地区较适宜的滴灌带配置模式,从而为滴灌小麦在新疆地区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方案
选用新春6号为供试品种,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4月5日播种,播种方式为人工条播,行距15 cm,播种量700万粒hm2,保苗550万株hm2,滴灌春小麦的灌溉系统采用1管4行,6行的田间配置模式,滴管带为贴片内嵌式,滴头流量2.6 L h-1,滴头间距30 cm,距离滴灌带近行小麦为7.5 cm。滴灌春小麦全生育期灌水4500 m3hm-2,分6次灌溉,其中两叶一心期、生理拔节期和孕穗期分别灌水20 %,扬花期和乳熟初期分别灌水15 %,乳熟末期灌水10 %。氮肥20 %做基肥,其余80 %做追肥随水施入,其中两叶一心期施12 %,生理拔节期施32 %,孕穗期施16 %,扬花期施12 %,乳熟期施8 %。磷(P2O5)、钾(K2O)肥均做基肥一次性施入,施用量均为135 kghm-2。氮肥施用量为20 kg/亩,三次重复,距离滴灌带距离为7.5 cm,22.5 cm,37.5 cm小麦行分别标记为R1、R2和R3。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于成熟期每小区取一米四行小麦脱粒,晒干后测定实产,同时调查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植株氮含量,采用GB29051982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籽粒氮素含量,含氮量乘以指数5.7为蛋白质含量。
1.3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用Excel 2007和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其差异显著性,并采用SigmaPlot10.0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构成因素
S2的不同行之间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显著差异,而S1不同行之间无显著差异。与S1相比,S2的对应的行均有降低的趋势。同一滴灌带布置内,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呈R1>R2>R3。
图1 不同滴灌带间距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Fig.1 The grai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lateral spacing treatments of spring wheat
2.2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开花期干物质积累、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和成熟期营养器官行间均有显著性差异,S2的行间差异显著大于S1。S1和S2的干物质转移量R1和R2均未有显著性差异,只有R3有显著性降低趋势。
表1 不同滴灌带间距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Table 1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translation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lateral spacing treatments of spring wheat
处理
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g/m2)
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g/ m2)
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g/ m2)
干物质转移量(g/ m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