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虫嗪和虫螨腈在豇豆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1通过对30%虫螨腈·噻虫嗪悬浮剂(10%虫螨腈+20%噻虫嗪)在田间实验和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虫螨腈和噻虫嗪在南京和南宁地区豇豆果实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根据添加回收率实验,虫螨腈在土壤和豇豆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mg/kg,噻虫嗪在豇豆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2 mg/kg。虫螨腈在豇豆、土壤中添加浓度为0.01~0.5mg/kg时,豇豆的添加回收率为85.2%~108.5%;土壤的添加回收率为84.2%~102.5%。噻虫嗪的添加浓度为0.02~1mg/kg时,豇豆的回收率为86.4%~103.5%;土壤的回收率为89.0%~103.7%。试验结果表明,在南京和南宁两地豇豆中虫螨腈的半衰期分别为1.6d和2.1d,土壤半衰期为1.2d和2.2d;豇豆中噻虫嗪半衰期分别为1.6d和1.8d,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1.2d和1.5d。
目录
引言
1选题背景
1.1 农药残留的危害性
农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保障、促进农作物的成长所施用的杀菌、杀虫、杀灭有害动物(或杂草)的一类药物统称。特指在农业上用于调节植物生长、除杂草以及防治病虫等的药剂。农作物病、虫、草害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农药正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用于防治病、虫、草害不可缺少的物质,对促进农业增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建设,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强,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现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农药但从一方面看,施用到农作物上以后,虽然绝大部分因多种原因而转化,但农作物内还会残留有极少量的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不可避免,但是农药直接或间接残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以及土壤和水体中的现象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
1.1.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近几年来,我国平均每年约10万人发生农药中毒事件[3],因农药造成的食物中毒率居化学性食物中毒之首[4,5],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农产品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事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微量超标的农产品,虽然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可能引起人的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甚至影响到下一代。食用农药残留严重的蔬菜或果品,轻者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腹痛等症状,重者会造成呼吸困难、痉挛、昏迷,更严重者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6]。
1.1.2 对农产品的危害
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特别是除草剂,造成不同程度的药害,经常引起农业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果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残留于果树枝叶或果实表面,一部分渗透到果树角质层或组织内部,残留于果实、枝叶等部位,抑制或破坏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直接影响果树的生理代谢,造成不同程度的药害。急性药害可以使叶片、果实出现斑点、黄化、失绿、枯萎、卷叶、落叶、落果等;慢性药害可使果树光合作用减弱,花芽形成及果实成熟延迟,味道、色泽恶化,甚至导致果树死亡。
为确保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对农药残留进行有效控制已经势在必行,对食品和环境中农药残留检测是极其重要的,前处理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农药残留分析所面临的样本通常基体复杂,干扰严重,而且残留量往往较低,所以通常需要对样品中残留的农药进行提取、净化和浓缩。提取指使用适当溶剂将待测物连同样品基质从固态样品中转移至易于净化和分析的液态。净化指将待测物与提取液中的干扰物质分离。经提取与净化后的样液,由于体积较大,往往需要浓缩,以提高方法的灵敏度。样品前处理是农药残留分析过程中重要步骤之一,它是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重现性的重要因素。
1.1.3 国内外农药残留现状
目前使用的农药,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而包括DDT在内的有机氯类农药难以降解,则是残留性强的农药。根据残留的特性,可把残留性农药分为三种:容易在植物机体内残留的农药称为植物残留性农药,如六六六、异狄氏剂等;易于在土壤中残留的农药称为土壤残留性农药,如艾氏剂、狄氏剂等;易溶于水,而长期残留在水中的农药称为水体残留性农药,如异狄氏剂等。残留性农药在植物、土壤和水体中的残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保持原来的化学结构;另一种以其化学转化产物或生物降解产物的形式残存。
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通过植物的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不同植物机体内的农药残留量取决于它们对农药的吸收能力。农药被吸收后,在植物体内分布量的顺序是:根>茎>叶>果实。
农药进入河流、湖泊、海洋,造成农药在水生生物体中积累。在自然界的鱼类机体中,含有机氯杀虫剂相当普遍。
农药进入粮食、蔬菜、水果、鱼、虾、肉、蛋、奶中,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的健康。一般有机氯农药在人体内代谢速度很慢,累积时间长。有机氯在人体内残留主要集中在脂肪中。如 DDT在人的血液、大脑、肝和脂肪组织中含量比例为1:4:30:300;狄氏剂为1:5:30:150。由于农药残留对人和生物危害很大,各国对农药的施用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容许量作了规定。如日本对农药实行登记制度,一旦确认某种农药对人畜有害,政府便限制或禁止销售和使用,所以一种农药的投入市场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界定,符合国家制定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而农药残留检测在此过程中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有关农药在农作物及农产品中残留试验和检测方法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20世纪80年代,对农药残留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残留检测方法的探索。到了八、九十年代,人们对农药残留的研究工作主要放在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快速、准确、灵敏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探索[13],而对农药在农产品中残留的消解动态、半衰期、环境因素等相关因子与农药残留量的相关性研究较少。不过时至今日,农药残留的基本研究过程已有迹可循。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卫生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发展,也是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高度重视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品安全确定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FAO/WHO/CAC)为保证食品安全,制定了300多种食品中170种农、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MRL)[4]。
我国加入WTO后,欧美各国纷纷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树起”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为了确保农药的质量及减少它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必须对农药进行残留量分析,这对于加强农药管理,指导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防止农药污染农产品和环境,保障人体健康[5],安全生产无公害食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优化国家农药安全使用准则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1.4 虫螨腈研究现状
农药在现如今的粮食高产优质的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农药残留却成为危害大众健康的隐形杀手,因此,农药残留的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充分认识了解农药、合理正确地使用农药,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势在必行。虫螨腈、噻虫嗪以其良好的内吸性和持效性,在豇豆上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它的残留问题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虫螨腈(Chlorfenapyr)又名溴虫腈,是一种新型取代芳基吡咯类杀虫、杀螨剂[6]。主要通过作用于昆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来抑制线粒体 ADP 向 ATP 转化,由于其作用机理新颖,杀虫谱广、对常规农药无交互抗性,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防止水稻、棉花、蔬菜、柑桔、葡萄、大豆等作物的多种害虫和害螨[7]。然而,研究表明虫螨腈对人、鸟、鱼、蚕低毒,同时对小鼠的肝、脾、肾细胞 DNA会产生损伤[810]。因此,许多国家对虫螨腈的残留限量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28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