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噬酸菌对于温度耐受力的研究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发生在甜瓜、西瓜等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此病是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病原为西瓜噬酸菌属(Acidovorax citrulli)。这种病害严重威胁葫芦科作物产业的发展。由于该病原菌是种传病害可在种子内部及种皮下存活很长一段时间,因此病害防治中,对于种子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发酵、加热和利用盐酸、铜制剂、次氯酸钠等化学试剂处理等可以有效降低危害。本研究将围绕发酵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现人们普遍认为利用发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果斑病菌数量,通过发酵产生的高温可以降低种子带菌的风险。本研究将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对于高温的耐受力进行研究,拟设计不同的温度梯度,探索不同温度梯度对于菌体生长的抑制程度;同时模拟大田条件进行发酵,以论证在发酵过程中温度对于果斑病菌的数量是否存在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菌数量的确产生变化,但是根据果斑菌对于高温耐受力的预实验结果来看,导致菌量最终降低的主要因素不是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度,而是其他因素导致。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4
引言(或绪论)4
1 材料与方法5
1.1 实验材5
1.1.1 供试菌株5
1.1.2 供试西瓜5
1.1.3 培养基6
1.1.4 试验仪器6
1.1.5抗生素配制6
1.1.6菌株的活化、保存及培养6
1.2实验方法7
1.2.1最高耐受温度实验7
1.2.2发酵实验7
1.2.3菌落计数方法7
1.2.4 果斑菌的鉴定7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8
2 结果与分析8
2.1 西瓜噬酸菌最高耐受温度的测定结果8
2.2 发酵试验结果9
2.3 果斑菌鉴定9
2.4 平板菌落计数 10
3 讨论 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西瓜噬酸菌对于温度耐受力的研究
引言
引言: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葫芦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植物上的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其病原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又称细菌性斑点病、果实腐斑病,是种传病害,主要在坐果期危害果实,引起西瓜、甜瓜果实腐烂等,可造成毁灭性损失,被我国列为重要的检疫对象。病原菌的命名经历了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 citrulli)到噬酸菌属燕麦种西瓜亚种(Acidovoraavenae subsp. citrulli),再到噬酸菌属西瓜种(Acidovorax citrulli) 的过程[15]。
瓜类品种繁多,包括西瓜、哈密瓜、黄瓜、丝瓜、苦瓜和南瓜等多种,而本文最主要研究的是西瓜和哈密瓜两种瓜类的细菌性果斑病,它们都是双子叶植物,属葫芦科(Cuturbitaceae)。其中西瓜叶子呈羽毛状,而哈密瓜的叶子呈扇形,它们都属于先开花后结果的植物,主要的食用部分为发达的胎座,其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及维生素,并且味甜清爽,颇受人们的喜爱;除此之外,它们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生津止渴、是清热解暑的好选择。其中西瓜的品种主要有黑美人、无籽西瓜、花皮西瓜、特小凤、蜜宝和乐宝等多个品种,且每个品种还可细分,形态各异,口味也不尽相同,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哈密瓜也有多种品种,多达100多个,形状有椭圆、卵圆、编锤、长棒形等到多种;果皮有网纹、光皮两种;色泽有绿、黄白等到,果肉有白、绿、棺红,肉质分脆、酥、软,风味有醇香、清香和果香等,其中较为名贵的品种有五十多个。在我国境内的分布西瓜较哈密瓜分布广泛,南到海南,北到哈尔滨,均有西瓜的种植;而哈密瓜只在我国西北部等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区才有种植,但是因为它们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经济价值,种植面积都在被不断的扩大。西、甜瓜作为世界重要的瓜果之一,具有栽培周期较短、投入产出比较高、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显著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经济的瓜果作物,栽培西、甜瓜已经成为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广大农民快速实现增收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据统计,2012年我国西甜瓜产业总产值达2500亿元以上,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6%,未来西甜瓜产业将为带动种植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随着它们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一种瓜类毁灭性病害—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也正在向世界上的瓜类主产区蔓延[5]。据统计,自发现该病开始不久,在国内外多个地方都有发现该病的侵害,使西瓜和哈密瓜的产量损失严重,所以被我国列为对内和对外的检疫对象。因为该病传播迅速、危害严重,所以引起了各界学者的注意,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到防治该病比较好的方法[6]。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可以侵染多种葫芦科作物,如西瓜、甜瓜、南瓜、黄瓜等,自报道以来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日本、泰国、以色列、伊朗、匈牙利、希腊和我国多个省份发生。对瓜类生产及相关产业构成极大的威胁。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是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上重要的病害,严重时可导致西瓜等整株死亡,被列为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害[2530]。在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被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布及寄主范围均很广,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山东、吉林、海南和福建等西瓜、甜瓜产区大规模爆发,严重影响我国西瓜和甜瓜的生产。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气孔和伤口对寄主作物进行侵染。定殖田间的该病害可以依靠风雨、灌溉水、昆虫媒介、带菌农具的机械损伤来侵染传播。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危害更为严重,甚至让作物绝产。病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借风雨传播、带菌农具、机械损伤等[23]。由于种子的表面、种胚、种皮都可以携带病菌,故其远距离传播方式主要为带菌种子。该病菌不仅能够侵染西瓜,还能导致甜瓜、南瓜、黄瓜等葫芦科作物发病[24]。由于其种子带菌的远离传播方式,引发了许多由于种子带菌引起的诉讼案件,严重影响了葫卢科作物制种业和种子出口的发展。一般幼苗感染期的病斑不明显,果农的在种植过程中难以察觉到病害的发生,待到果实成熟前病斑迅速扩展,也可直接感染中、后期果实,防治难度明显增大,一旦大面积爆发病害,整个地区的瓜产业将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对于种子的处理在防治该病害的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1317]。
目前常规的方法是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利用各种有效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降低病害危害[12]。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为种传病害,种子带菌是该病害最主要的一个传播途径病原菌可附着在种子内部及表面,存活时间长,且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因此种子检疫成为防治该病害传播发生的首要任务,同时生产健康种子也是防止该病害的重要一环。首先是要做好产地检疫,选择往年未发生过病害的田块作为制种田,选用抗病品种、轮作等农业防治方法;其次要对采收的种子进行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药剂处理、物理方法处理和发酵处理等。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4
引言(或绪论)4
1 材料与方法5
1.1 实验材5
1.1.1 供试菌株5
1.1.2 供试西瓜5
1.1.3 培养基6
1.1.4 试验仪器6
1.1.5抗生素配制6
1.1.6菌株的活化、保存及培养6
1.2实验方法7
1.2.1最高耐受温度实验7
1.2.2发酵实验7
1.2.3菌落计数方法7
1.2.4 果斑菌的鉴定7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8
2 结果与分析8
2.1 西瓜噬酸菌最高耐受温度的测定结果8
2.2 发酵试验结果9
2.3 果斑菌鉴定9
2.4 平板菌落计数 10
3 讨论 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西瓜噬酸菌对于温度耐受力的研究
引言
引言: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葫芦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植物上的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其病原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又称细菌性斑点病、果实腐斑病,是种传病害,主要在坐果期危害果实,引起西瓜、甜瓜果实腐烂等,可造成毁灭性损失,被我国列为重要的检疫对象。病原菌的命名经历了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 citrulli)到噬酸菌属燕麦种西瓜亚种(Acidovoraavenae subsp. citrulli),再到噬酸菌属西瓜种(Acidovorax citrulli) 的过程[15]。
瓜类品种繁多,包括西瓜、哈密瓜、黄瓜、丝瓜、苦瓜和南瓜等多种,而本文最主要研究的是西瓜和哈密瓜两种瓜类的细菌性果斑病,它们都是双子叶植物,属葫芦科(Cuturbitaceae)。其中西瓜叶子呈羽毛状,而哈密瓜的叶子呈扇形,它们都属于先开花后结果的植物,主要的食用部分为发达的胎座,其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及维生素,并且味甜清爽,颇受人们的喜爱;除此之外,它们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生津止渴、是清热解暑的好选择。其中西瓜的品种主要有黑美人、无籽西瓜、花皮西瓜、特小凤、蜜宝和乐宝等多个品种,且每个品种还可细分,形态各异,口味也不尽相同,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哈密瓜也有多种品种,多达100多个,形状有椭圆、卵圆、编锤、长棒形等到多种;果皮有网纹、光皮两种;色泽有绿、黄白等到,果肉有白、绿、棺红,肉质分脆、酥、软,风味有醇香、清香和果香等,其中较为名贵的品种有五十多个。在我国境内的分布西瓜较哈密瓜分布广泛,南到海南,北到哈尔滨,均有西瓜的种植;而哈密瓜只在我国西北部等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区才有种植,但是因为它们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经济价值,种植面积都在被不断的扩大。西、甜瓜作为世界重要的瓜果之一,具有栽培周期较短、投入产出比较高、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显著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经济的瓜果作物,栽培西、甜瓜已经成为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广大农民快速实现增收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据统计,2012年我国西甜瓜产业总产值达2500亿元以上,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6%,未来西甜瓜产业将为带动种植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随着它们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一种瓜类毁灭性病害—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也正在向世界上的瓜类主产区蔓延[5]。据统计,自发现该病开始不久,在国内外多个地方都有发现该病的侵害,使西瓜和哈密瓜的产量损失严重,所以被我国列为对内和对外的检疫对象。因为该病传播迅速、危害严重,所以引起了各界学者的注意,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到防治该病比较好的方法[6]。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可以侵染多种葫芦科作物,如西瓜、甜瓜、南瓜、黄瓜等,自报道以来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日本、泰国、以色列、伊朗、匈牙利、希腊和我国多个省份发生。对瓜类生产及相关产业构成极大的威胁。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是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上重要的病害,严重时可导致西瓜等整株死亡,被列为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害[2530]。在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被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分布及寄主范围均很广,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山东、吉林、海南和福建等西瓜、甜瓜产区大规模爆发,严重影响我国西瓜和甜瓜的生产。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气孔和伤口对寄主作物进行侵染。定殖田间的该病害可以依靠风雨、灌溉水、昆虫媒介、带菌农具的机械损伤来侵染传播。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危害更为严重,甚至让作物绝产。病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借风雨传播、带菌农具、机械损伤等[23]。由于种子的表面、种胚、种皮都可以携带病菌,故其远距离传播方式主要为带菌种子。该病菌不仅能够侵染西瓜,还能导致甜瓜、南瓜、黄瓜等葫芦科作物发病[24]。由于其种子带菌的远离传播方式,引发了许多由于种子带菌引起的诉讼案件,严重影响了葫卢科作物制种业和种子出口的发展。一般幼苗感染期的病斑不明显,果农的在种植过程中难以察觉到病害的发生,待到果实成熟前病斑迅速扩展,也可直接感染中、后期果实,防治难度明显增大,一旦大面积爆发病害,整个地区的瓜产业将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对于种子的处理在防治该病害的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1317]。
目前常规的方法是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利用各种有效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降低病害危害[12]。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为种传病害,种子带菌是该病害最主要的一个传播途径病原菌可附着在种子内部及表面,存活时间长,且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因此种子检疫成为防治该病害传播发生的首要任务,同时生产健康种子也是防止该病害的重要一环。首先是要做好产地检疫,选择往年未发生过病害的田块作为制种田,选用抗病品种、轮作等农业防治方法;其次要对采收的种子进行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药剂处理、物理方法处理和发酵处理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