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螟对不同波长光源的趋性研究
摘要:利用新材料单色LED灯,在365-625nm波长范围内设置10个不同波段,分组比较测定诱杀大螟的最佳波长光源。结果表明,对大螟成虫引诱能力最高的单色光在460-465nm波长处;在不同日龄的成虫中,3日龄成虫趋光性最强,其次是4日龄;此外,大螟雄虫对光源的敏感性显著高于雌虫。本研究结果为开发高效单色光LED诱虫灯,特异性地诱集稻田大螟的物理防治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试验材料2
1.1.1 试验虫源2
1.1.2 试验光源2
1.1.3 试验装置2
1.1.4 试验地点2
1.2 试验方法 2
1.2.1 试验方案2
1.2.2 灯诱试验2
2 结果与分析3
2.1 大螟成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性3
2.2 不同日龄的大螟成虫对趋光性的影响5
2.3 不同性别的大螟成虫对趋光性的影响5
3 讨论5
致谢6
参考文献7
大螟对不同波长光源的趋性研究
引言
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蛀茎夜蛾属,主要分布在亚洲,一般认为分布在北纬34度以南,垂直分范围在海拔1700米以下[1]。在中国,大螟原来只是一种常发性次要害虫,通常在稻田周边零星发生,对水稻的危害总体不及二化螟和三化螟[2]。然而,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以及作物布局的多样化,致使大螟发生危害逐年加重。21世纪初,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相继有报道,大螟种群数量迅速回升,造成白穗率大幅上涨,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3]
大螟造成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对稻米产量的影响,其蛀食茎秆,造成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等症状,使水稻有效分蘖减少,结实粒降低,从而造成减产[4]。目前在大螟大发生的地区,人们采取的主要是见效快、防效好的药剂防治。然而,我国的水稻螟虫防控过度依赖药剂防治会导致抗药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等问题的发生。因此,水稻螟虫防控必须开发绿色环保的非化学防治方法。灯光诱杀是一种传统的物理防治技术。
和众多夜行昆虫一样,大螟具有趋光的特性。利用昆虫对光的趋性来防控害虫已成为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5]。刘立春早在70年代末就对昆虫趋性行为进行初步观察,其中一个实验将光源分为黑光灯、高压汞灯和单管黑白双光灯三种,并得出昆虫主要趋向于短光波的黑光段,以及不同种类昆虫对灯种选择也有差异的结论[6]。但是,现有的灯光诱杀技术具有广谱吸引性的特点,不能够针对稻田害虫专一特异性地诱杀。随着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单色LED新技术,研究昆虫特异性的趋性光谱成为可能[7]。
因此,本试验拟利用单色LED灯新技术,以不同波长的光源对大螟进行诱杀,研究大螟对不同波段光源的趋性。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设计开发高效特异性的单色光LED发光器作为光源诱虫灯,特异性地诱集稻田的主要害虫大螟,避免现有诱虫灯对各类昆虫都具有“广谱”吸引性的缺点,保护稻田天敌种群,使灯光诱杀成为一种真正的生态型害虫物理防治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虫源 试验所需大螟于田间采集,并在室内饲养,作为试验试虫。
1.1.2 试验光源 试验所用光源为10种不同波长的单色LED发光器,以下试验将其分别标注为110号光源,其中波长范围为:1号光源为365370 nm,2号光源为375380 nm,3号光源为385390 nm,4号光源为395400 nm,5号光源为405410 nm,6号光源为460465 nm,7号光源为520525 nm,8号光源为590595 nm,9号光源为610615 nm,10号光源为625630 nm。此种单色LED发光器的正常工作电压为3.6 v。
1.1.3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由慈溪市友联责任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压电网灭蚊灯经改装后与单色LED灯组合作为灯诱光源,既保留了灭蚊灯周围的高压电网的实用性,又不受灭蚊灯上原有光源的影响,并在自制灯诱光源正下方约10cm的位置放有上层加食用油下层为水的透明塑料盆。
1.1.4 试验地点 为保证灯诱试验不受其他非试验光源干扰,保证试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试验选择在3 m×3m×4m的暗室内进行。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方案 由于暗室空间范围有限,每次试验采用四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源进行诱集,将4个此种组合装置分别放于暗室四个角落的养虫架上固定成正方形排列,确保暗室中央位置放置羽化筐的板凳与4个组合装置之间的距离相等,以消除因大螟虫蛾距光源的差异而造成的误差。此灯光诱导装置距离虫源的位置约为2 m,距离地面高度约为1.5 m。
1.2.2 灯诱试验 根据大螟最适扑灯时间,对羽化高峰期的虫蛾进行挑选,去除羽化不正常的虫蛾,经统计并记录后,将羽化筐于当日傍晚七点放入已经预先备好的暗室组合装置中央,使羽化筐距地面0.6 m左右,并进行一小时的暗适应。暗室温度由空调控制在26 ℃左右,备有加湿器控制暗室湿度在80%以上。暗适应的目的是模拟田间夜晚的黑暗条件,并确保虫蛾复眼水平尽量一致。一小时暗适应后,分别将四个灯诱装置的光源和高压网以及羽化筐门打开,使虫蛾能飞出,在暗室中自由活动。进行两个小时的灯诱后,于晚上十点关闭羽化筐门以及灯诱光源和高压电网,并打开暗室内日光灯对每个装置诱集的虫蛾量及雌雄数量进行统计,最后统计羽化筐内的虫蛾情况,并做好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螟成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性
首先选取波长分别为365370 nm、395400 nm、520525 nm和625630 nm的1、4、7和10号灯为光源进行大范围内的比较诱杀试验,以便从365630nm的波长范围中寻找大螟成虫相对敏感的波长区间,缩小试验光源的范围。该试验选择羽化高峰期螟蛾进行试验,选取活力较好的成虫,测试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试验对四种光源的位置进行调换,以确定暗室中四个方位的不同位置是否影响幼虫效果。具体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大螟成虫对不同波长范围光源的趋性比较
光源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试验材料2
1.1.1 试验虫源2
1.1.2 试验光源2
1.1.3 试验装置2
1.1.4 试验地点2
1.2 试验方法 2
1.2.1 试验方案2
1.2.2 灯诱试验2
2 结果与分析3
2.1 大螟成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性3
2.2 不同日龄的大螟成虫对趋光性的影响5
2.3 不同性别的大螟成虫对趋光性的影响5
3 讨论5
致谢6
参考文献7
大螟对不同波长光源的趋性研究
引言
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蛀茎夜蛾属,主要分布在亚洲,一般认为分布在北纬34度以南,垂直分范围在海拔1700米以下[1]。在中国,大螟原来只是一种常发性次要害虫,通常在稻田周边零星发生,对水稻的危害总体不及二化螟和三化螟[2]。然而,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以及作物布局的多样化,致使大螟发生危害逐年加重。21世纪初,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相继有报道,大螟种群数量迅速回升,造成白穗率大幅上涨,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3]
大螟造成的经济危害主要表现在对稻米产量的影响,其蛀食茎秆,造成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等症状,使水稻有效分蘖减少,结实粒降低,从而造成减产[4]。目前在大螟大发生的地区,人们采取的主要是见效快、防效好的药剂防治。然而,我国的水稻螟虫防控过度依赖药剂防治会导致抗药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等问题的发生。因此,水稻螟虫防控必须开发绿色环保的非化学防治方法。灯光诱杀是一种传统的物理防治技术。
和众多夜行昆虫一样,大螟具有趋光的特性。利用昆虫对光的趋性来防控害虫已成为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5]。刘立春早在70年代末就对昆虫趋性行为进行初步观察,其中一个实验将光源分为黑光灯、高压汞灯和单管黑白双光灯三种,并得出昆虫主要趋向于短光波的黑光段,以及不同种类昆虫对灯种选择也有差异的结论[6]。但是,现有的灯光诱杀技术具有广谱吸引性的特点,不能够针对稻田害虫专一特异性地诱杀。随着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单色LED新技术,研究昆虫特异性的趋性光谱成为可能[7]。
因此,本试验拟利用单色LED灯新技术,以不同波长的光源对大螟进行诱杀,研究大螟对不同波段光源的趋性。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设计开发高效特异性的单色光LED发光器作为光源诱虫灯,特异性地诱集稻田的主要害虫大螟,避免现有诱虫灯对各类昆虫都具有“广谱”吸引性的缺点,保护稻田天敌种群,使灯光诱杀成为一种真正的生态型害虫物理防治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虫源 试验所需大螟于田间采集,并在室内饲养,作为试验试虫。
1.1.2 试验光源 试验所用光源为10种不同波长的单色LED发光器,以下试验将其分别标注为110号光源,其中波长范围为:1号光源为365370 nm,2号光源为375380 nm,3号光源为385390 nm,4号光源为395400 nm,5号光源为405410 nm,6号光源为460465 nm,7号光源为520525 nm,8号光源为590595 nm,9号光源为610615 nm,10号光源为625630 nm。此种单色LED发光器的正常工作电压为3.6 v。
1.1.3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由慈溪市友联责任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压电网灭蚊灯经改装后与单色LED灯组合作为灯诱光源,既保留了灭蚊灯周围的高压电网的实用性,又不受灭蚊灯上原有光源的影响,并在自制灯诱光源正下方约10cm的位置放有上层加食用油下层为水的透明塑料盆。
1.1.4 试验地点 为保证灯诱试验不受其他非试验光源干扰,保证试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试验选择在3 m×3m×4m的暗室内进行。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方案 由于暗室空间范围有限,每次试验采用四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源进行诱集,将4个此种组合装置分别放于暗室四个角落的养虫架上固定成正方形排列,确保暗室中央位置放置羽化筐的板凳与4个组合装置之间的距离相等,以消除因大螟虫蛾距光源的差异而造成的误差。此灯光诱导装置距离虫源的位置约为2 m,距离地面高度约为1.5 m。
1.2.2 灯诱试验 根据大螟最适扑灯时间,对羽化高峰期的虫蛾进行挑选,去除羽化不正常的虫蛾,经统计并记录后,将羽化筐于当日傍晚七点放入已经预先备好的暗室组合装置中央,使羽化筐距地面0.6 m左右,并进行一小时的暗适应。暗室温度由空调控制在26 ℃左右,备有加湿器控制暗室湿度在80%以上。暗适应的目的是模拟田间夜晚的黑暗条件,并确保虫蛾复眼水平尽量一致。一小时暗适应后,分别将四个灯诱装置的光源和高压网以及羽化筐门打开,使虫蛾能飞出,在暗室中自由活动。进行两个小时的灯诱后,于晚上十点关闭羽化筐门以及灯诱光源和高压电网,并打开暗室内日光灯对每个装置诱集的虫蛾量及雌雄数量进行统计,最后统计羽化筐内的虫蛾情况,并做好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螟成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性
首先选取波长分别为365370 nm、395400 nm、520525 nm和625630 nm的1、4、7和10号灯为光源进行大范围内的比较诱杀试验,以便从365630nm的波长范围中寻找大螟成虫相对敏感的波长区间,缩小试验光源的范围。该试验选择羽化高峰期螟蛾进行试验,选取活力较好的成虫,测试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试验对四种光源的位置进行调换,以确定暗室中四个方位的不同位置是否影响幼虫效果。具体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大螟成虫对不同波长范围光源的趋性比较
光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