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为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等症状。二化螟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由于化学药剂的不合理使用,二化螟对一些常规药剂产生抗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有关二化螟对药剂产生抗药性的报道相继出现,并且一些药剂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下降。而今防治二化螟的主要药剂是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是第一个作用于靶标鱼尼丁受体的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则具有更高杀虫活性。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机制相同,均通过激活昆虫的鱼尼丁受体,引起Ca2+失控性释放,最终导致昆虫死亡。近几年各地相继开始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并且发现二化螟对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存在一定的抗药性。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监测工作,以期延缓该类药剂的抗性发展。本研究监测了二化螟田间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2015年采用稻苗浸渍法监测了7省25个点的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各地理种群敏感性差异较大。浙江苍南种群对氟苯虫酰胺的抗性为138.4倍。此外,还有5个和5个种群分别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比不同地区的二化螟田间种群,浙江余姚、象山、苍南种群对两种药剂的抗性较大,江苏邗江、仪征种群对两种药剂处于敏感水平。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2
Key words2
第一章 文献综述3
1.二化螟的发生概况及历史与现状3
1.1二化螟的为害与分布 3
1.2二化螟的发生历史与现状3
2.二化螟的化学防治及抗药性研究发展4
2.1二化螟的化学防治4
2.2二化螟的抗药性研究进展5
3.氟苯虫酰胺及氯苯虫酰胺的研究进展5
3.1鱼尼丁受体的概况5
3.2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简介6
3.3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机制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4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研究现状7
4.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8
第二章 水稻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监测9
1.材料与方法9
1.1供试昆虫9
1.2供试药剂10
1.3生物测定方法11
1.4统计分析11
2.结果分析11
2.1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监测11
2.2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氟苯虫酰胺的抗性监测12
3.讨论13
全文总结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附录19
2015年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二化螟食性较杂,寄主植物除水稻外,还可危害茭白、甘蔗、玉米、小麦、油菜等多种作物。为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等症状。二化螟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国内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但其主要分布为害地区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江苏苏北、安徽皖北、陕西、河南、辽宁以及贵州、云南高原地带。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
长期以来,二化螟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由于化学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各地不断出现防治效果下降及产生抗药性的报道。我国对二化螟的抗性监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二化螟不仅对一些常用的杀虫剂如三唑磷、敌百虫、毒死蜱、杀虫单(双)等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而且对新型高效的杀虫剂阿维菌素也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
氟苯虫酰胺是由日本农药公司与拜耳公司共同研发的第一个作用于靶标鱼尼丁受体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它可激活细胞内质网上的鱼尼丁受体,引起钙离子失控性释放。随后美国杜邦公司研制了另一种具有更高杀虫活性的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分别自2008年和2010年在我国登记使用。但是,近几年,已经有关于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产生抗性的报道。这些研究显示鳞翅目害虫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已经存在较高的抗性风险。因此抗药性监测极具意义,可以及时了解我国主要稻区二化螟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及发展动态,合理指导各地区田间用药,延缓抗性的发展。
1.二化螟的发生概况及历史与现状
1.1二化螟的为害与分布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二化螟是一种寡食性、内源性害虫。寄主除水稻外,还有菱白、玉米、稗草等禾本科植物,早春越冬幼虫还能取食麦苗、蚕豆、油菜、绿肥等。为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等症状(张真真,2012)。据统计,二化螟广泛分布于亚洲、大洋州、北非和南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以亚洲温带和亚热带稻区为主(李安祥和李慈厚,1996)。国内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但其主要分布危害地区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江苏(苏北)、安徽(皖北)、陕西、河南以及贵州、云南高原地带。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池仕运等,2005)。二化螟的发生代数随不同地区的温度而异,在国内每年可发生15代,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区年发生35代,江西、四川稻区年发生24代,江淮稻区常年发生二代,东北稻区年发生1代(张真真,2012)。
1.2二化螟的发生历史与现状
乾兴元年(1022 年), 就有浙江省武康县稻螟成灾的记载, 这是迄今确信我国稻螟灾害的最早记录。此后, 螟灾记录渐多(盛承发等,2003)。解放初期,我国水稻种植制度基本是单季或间作,大部分地区的螟害以二化螟为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产稻区三化螟普遍大发生。随后,在完全实现双季稻的地区,三化螟数量迅速下降,二化螟也随之下降,70年代我国螟害轻微(李安祥,1996;周折,1988)。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稻螟灾害达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二化螟灾害尤为严重。1993年, 二化螟急剧回升, 三化螟也随之回升。1996 年2种稻螟大发生,此后连年暴发成灾。目前我国螟灾的主要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首要螟灾区是沿江稻区,其中二化螟灾害尤为严重(盛承发等,2003)。
浙江省历来是二化螟高发区域,90年代以来更是累年严重发生。在浙江省永康市,二化螟1996年开始明显回升,19971999年连续3年大发生,其中1999年特大发生,越冬代平均虫口密度每667m2达1221条,为1974年以来同期均值的14.2倍(夏声广等,2000)。浙江台州19961999年,年均发生30万hm2(次),损失稻谷736万吨以上(谢宝玉等,2000)。浙江苍南县2001年该县二化螟再次严重发生,发生面积45.27万亩次,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的88.4%,经防治仍损失粮食1230吨(陈辉珍等,200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2
Key words2
第一章 文献综述3
1.二化螟的发生概况及历史与现状3
1.1二化螟的为害与分布 3
1.2二化螟的发生历史与现状3
2.二化螟的化学防治及抗药性研究发展4
2.1二化螟的化学防治4
2.2二化螟的抗药性研究进展5
3.氟苯虫酰胺及氯苯虫酰胺的研究进展5
3.1鱼尼丁受体的概况5
3.2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简介6
3.3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机制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4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研究现状7
4.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8
第二章 水稻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的抗药性监测9
1.材料与方法9
1.1供试昆虫9
1.2供试药剂10
1.3生物测定方法11
1.4统计分析11
2.结果分析11
2.1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监测11
2.2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氟苯虫酰胺的抗性监测12
3.讨论13
全文总结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附录19
2015年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二化螟食性较杂,寄主植物除水稻外,还可危害茭白、甘蔗、玉米、小麦、油菜等多种作物。为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等症状。二化螟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国内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但其主要分布为害地区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江苏苏北、安徽皖北、陕西、河南、辽宁以及贵州、云南高原地带。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
长期以来,二化螟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由于化学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各地不断出现防治效果下降及产生抗药性的报道。我国对二化螟的抗性监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二化螟不仅对一些常用的杀虫剂如三唑磷、敌百虫、毒死蜱、杀虫单(双)等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而且对新型高效的杀虫剂阿维菌素也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
氟苯虫酰胺是由日本农药公司与拜耳公司共同研发的第一个作用于靶标鱼尼丁受体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它可激活细胞内质网上的鱼尼丁受体,引起钙离子失控性释放。随后美国杜邦公司研制了另一种具有更高杀虫活性的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分别自2008年和2010年在我国登记使用。但是,近几年,已经有关于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产生抗性的报道。这些研究显示鳞翅目害虫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苯虫酰胺已经存在较高的抗性风险。因此抗药性监测极具意义,可以及时了解我国主要稻区二化螟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及发展动态,合理指导各地区田间用药,延缓抗性的发展。
1.二化螟的发生概况及历史与现状
1.1二化螟的为害与分布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二化螟是一种寡食性、内源性害虫。寄主除水稻外,还有菱白、玉米、稗草等禾本科植物,早春越冬幼虫还能取食麦苗、蚕豆、油菜、绿肥等。为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等症状(张真真,2012)。据统计,二化螟广泛分布于亚洲、大洋州、北非和南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以亚洲温带和亚热带稻区为主(李安祥和李慈厚,1996)。国内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但其主要分布危害地区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江苏(苏北)、安徽(皖北)、陕西、河南以及贵州、云南高原地带。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池仕运等,2005)。二化螟的发生代数随不同地区的温度而异,在国内每年可发生15代,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区年发生35代,江西、四川稻区年发生24代,江淮稻区常年发生二代,东北稻区年发生1代(张真真,2012)。
1.2二化螟的发生历史与现状
乾兴元年(1022 年), 就有浙江省武康县稻螟成灾的记载, 这是迄今确信我国稻螟灾害的最早记录。此后, 螟灾记录渐多(盛承发等,2003)。解放初期,我国水稻种植制度基本是单季或间作,大部分地区的螟害以二化螟为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产稻区三化螟普遍大发生。随后,在完全实现双季稻的地区,三化螟数量迅速下降,二化螟也随之下降,70年代我国螟害轻微(李安祥,1996;周折,1988)。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稻螟灾害达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二化螟灾害尤为严重。1993年, 二化螟急剧回升, 三化螟也随之回升。1996 年2种稻螟大发生,此后连年暴发成灾。目前我国螟灾的主要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首要螟灾区是沿江稻区,其中二化螟灾害尤为严重(盛承发等,2003)。
浙江省历来是二化螟高发区域,90年代以来更是累年严重发生。在浙江省永康市,二化螟1996年开始明显回升,19971999年连续3年大发生,其中1999年特大发生,越冬代平均虫口密度每667m2达1221条,为1974年以来同期均值的14.2倍(夏声广等,2000)。浙江台州19961999年,年均发生30万hm2(次),损失稻谷736万吨以上(谢宝玉等,2000)。浙江苍南县2001年该县二化螟再次严重发生,发生面积45.27万亩次,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的88.4%,经防治仍损失粮食1230吨(陈辉珍等,200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