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质芽孢杆菌ar156激发类似flg22介导植物免疫反应

植物的天然免疫系统可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的免疫基于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该免疫过程被称为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它能帮助植物抵抗大部分病原微生物。Flg22是革兰氏阴性细菌鞭毛蛋白N端的一段保守性极高的区域,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反应。蜡质芽孢杆菌AR156是一种根围促生细菌,我们研究发现AR156预处理植物后,能增强植物对丁香假单孢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DC3000, Pst DC3000)的抗病水平,并且AR156能诱导植物产生和flg22相似的PTI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AR156诱导植物产生PTI反应不依赖于水杨酸、茉莉酸以及乙烯通路。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材料 2
1.1.1 供试植物的培养2
1.1.2 供试菌剂的培养2
1.1.3抗生素和K.B培养基配制2
1.1.4供试病原菌的培养2
1.2 方法 2
1.2.1 AR156和flg22一样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验证2
1.2.2 Flg22和AR156诱导抗病性是否依赖于SA、JA、以及ET通路验证3
2 结果与分析3
2.1 AR156和flg22一样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分析3
2.2 AR156诱导抗病性分子机制分析4
3 讨论 4
3.1 AR156和flg22一样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4
3.2 AR156诱导抗病性不依赖于SA、JA、以及ET通路5
致谢6
参考文献7
图1 AR156和flg22一样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4
图2 AR156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不依赖于JA、ET、SA通路4
蜡质芽孢杆菌AR156激发类似flg22介导植物免疫反应
引言
植物走完完整的生活史的历程中伴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着极其恶劣和残酷的生活环境,长时间的受到来自细菌、病毒和真菌的侵染。随着长期的进化,植物渐渐地养成了一系列多种多样的自主适应困境的机制。植物可以依靠来源于自身每个细胞所带有的先天的免疫系统,在病原菌侵入感染的位置产生过敏反应而且发出系统信号,让全株植物产生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或者诱导性系统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 ISR)[1]。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即为植物的抗病机制研究。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持续不断的发展,我们将对病原物和植物两者之间的互作机制有越来越多的了解。
植物诱导抗病性指的是植物在特定的非生物或生物因子的作用或刺激之下,借助激发活化植物本身的先天防范抵御机制产生一类后天的免疫功能,可以帮助植物不受病原物的危害,或者减轻植物受到的病原物的危害,与此同时,相比于未受处理情况下的植物,此时的植物还将对后来的病原物拥有更强的抵抗性。植物诱导抗病性表现为两种类型,其中之一是增加或者增强植物抗病性的生理代谢,借此抵制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和进一步的扩展;其二是一种快速的局部反应,也就是对植物诱导处理之后植物的部分区域的细胞会快速地死亡,把病原物限制在死亡的细胞区域中,于是病原物将不能进一步的在植株中扩散发展。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根围促生细菌蜡质芽孢杆菌AR156诱导植物产生的抗病免疫反应和flg22诱导的植物的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有很多相似的地方[2]。目前对于flg22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极其分子机制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因此我们将就AR156是否能诱导植物产生和flg22相似的PTI反应进行实验,并对AR156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即AR156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是否依赖于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乙烯(ethylene, ET)以及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通路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植物培养
供试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品种为“Col0 WT、以及jar1、etr1、ein2、sid22、nprl、NahG”。首先将拟南芥种子均匀播种于育苗盘中,置于4 ℃春化处理35 d后,转移到22 ℃,光周期为光照10 h,黑暗14 h,相对湿度为40%60%的温室中进行培育。待拟南芥苗长到23片真叶时(7d左右)进行移栽,移栽前在盆内放三分之一盆营养土后,加入蛭石覆盖满盆后以营养水浸透,移栽时每盆移栽3棵拟南芥幼苗,之后于同样条件的温室中继续培育四周。
1.1.2 供试菌剂培养
所用生防菌为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AR156。该菌株于70 ℃冰箱保存,使用前在LB培养基上划线,28℃培养24 h。挑选长出的单一菌株转接到2 ml LB培养液中,28℃,200 rmin1培养24 h成初培菌液,然后以1:1000比率接种到20 ml LB培养液中,28 ℃,200 rmin1扩繁24 h,所得菌液于室温6000 rpm离心10 min收集菌体,再用灭过菌的超纯水重悬调整浓度至5.0×107 cfuml1备用。
1.1.3抗生素和K.B培养基配制
a.抗生素利福平的配制:将利福平溶解在水中,配制成50 mgml1的利福平母液,配制好的母液在超净台上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分装后置于20 ℃冷藏箱中备用。使用时按1:1000的比例稀释成50 mgl1即可。
b.抗生素卡那霉素的配制:将卡那霉素溶解在DMSO中,配制成50 mgml1的卡那霉素母液,配制好的母液在超净台上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分装后置于20 ℃冷藏箱中备用。使用时按1:1000的比例稀释成50 mgl1即可。
c.K.B培养基(1 L)的配制:蛋白胨:20 g,甘油:10 mL,K2HP04: 1.5 g,MgSO4: 5 ml(1 ML1,无菌),用KOH调节PH至7.0,琼脂粉:15 g。注:MgSO4需于培养基灭菌后加,灭菌前加会导致培养基变浑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14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