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缢管蚜在小麦y158上取食定位表现的观察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适宜蚜虫的生长环境,南方麦区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对小麦的危害逐年加重,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以及虫源个体的移动研究禾谷缢管蚜在小麦品种Y158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取食位置,根据刺探电位图谱考察各个波型出现的时长在总波长时间中所占比例,定位禾谷缢管蚜在Y158上的水平取食部位。根据生态位宽度的计算定位垂直方向的取食部位,从而对禾谷缢管蚜在该品种上的综合防治奠定基础。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实验材料2
1.1.1供试小麦2
1.1.2供试虫源2
1.1.3垂直取食定位观察2
1.1.4水平取食定位观察2
1.2垂直取食定位观察方法2
1.2.1土壤灭菌2
1.2.2饲养禾谷缢管蚜2
1.2.3种植小麦Y1582
1.2.4投放禾谷缢管蚜2
1.2.5统计Y158各叶位的虫量变化2
1.2.6确定蚜虫在Y158上的生态位宽度2
1.3水平取食定位观察方法3
1.3.1前期准备3
1.3.2刺探电位图谱技术3
1.3.3数据处理3
2结果与分析3
2.1禾谷缢管蚜在小麦Y158上垂直取食定位3
2.1.1Y158各叶位虫量垂直分布情况3
2.1.2方差分析5
2.1.3生态位宽度的计算5
2.2禾谷缢管蚜在小麦Y158上水平取食定位5
2.2.1刺探电位图谱分析5
3讨论 6
3.1禾谷缢管蚜在Y158上垂直取食定位6
3.2麦蚜及其天敌生态位6
3.3禾谷缢管蚜在Y158上水平取食定位6
3.4抗性因子定位6
致谢7
参考文献7
图1 2h后重复处理各叶位上蚜虫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计分布情况3
图2 4h后重复处理各叶位上蚜虫总计分布情况4
图3 48h后重复处理各叶位上蚜虫总计分布情况4
图4 48h后重复处理各叶位上蚜虫总计分布百分率4
表1 重复处理各叶位上蚜虫数量统计表5
表2 方差分析5
表3 各叶位上蚜虫数量的多重比较5
图5 EPG实验过程中截取的1h记录图谱5
禾谷缢管蚜在小麦Y158上取食定位表现的观察
引言
蚜虫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小型昆虫,数量多,种群繁殖快,种类繁多(全世界已知4000多种),可寄生于多种农作物。这其中危害麦类的蚜虫有32种,我国已知的有12种[1]。其中禾谷缢管蚜在南方冬麦区常易形成灾害。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是世界性小麦重要害虫,其取食可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2] ;以刺吸口器吮吸麦株、叶和嫩穗汁液,并分泌蜜露引起霉菌滋生进而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以及招引煤污病,影响小麦正常发育,麦苗受害后轻度叶色发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严重时会导致小麦生长停滞,最后枯黄,甚至死亡;蚜虫也是重要的传毒媒介容易引起一些病毒病的流行[3]。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创造了适宜小麦生长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麦蚜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营养,麦蚜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4]。
生态位理论描述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相互的竞争关系,在研究害虫种群动态中得到广泛应用[5],研究禾谷缢管蚜在该品种上的垂直取食宽度,即生态位宽度,从而为形态学角度探讨禾谷缢管蚜与小麦Y158的相互关系提供基础,并为Y158上禾谷缢管蚜与其天敌、以及禾谷缢管蚜与Y158上的其他害虫之间的竞争关系分析提供基础[6]。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是一种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组织中的刺探行为的技术。EPG 可以准确地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组织中的刺探行为和位置,使昆虫口针在叶片内的活动转化成一种看得见的信号,帮助认识植物与刺吸式昆虫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7]。通过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记录禾谷缢管蚜口针在小麦品种Y158组织中的刺探行为引起的电信号变化[8],根据小麦品系电位波型图考察各个波型出现的时长在总波长时间中所占比例,定位禾谷缢管蚜在Y158上的水平取食部位。了解小麦Y158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机制以及Y158上的抗性部位。通过观察了解R. padi 在Y158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取食定位,最终为禾谷缢管蚜的综合防治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小麦 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生长与防卫传导实验室提供的小麦Y158种子和扬麦16的种子,并在实验室(23℃、70%湿度)种植培养,至小麦苗期投入实验。
1.1.2 供试虫源 实验室(23℃、70%湿度)于扬麦16上饲养的禾谷缢管蚜。
1.1.3 垂直取食定位观察 灭菌土壤(黑土和蛭石)、纱网(1m*1m*2m)、毛笔、盆钵、一次性塑料杯、软尺、牙签。
1.1.4 水平取食定位观察 灭菌土壤(黑土和蛭石)、纱网(1m*1m*2m)、盆钵、灭菌培养皿、屏蔽笼、铜丝、银胶、铜钉、水、电极通路。
1.2 垂直取食定位的观察方法
1.2.1 土壤灭菌 取适量黑土,人工粉碎黑土块,加入适量的蛭石,搅拌均匀,装袋后放入120℃的高压灭菌锅中灭菌20分钟,取出以供使用。
1.2.2 饲养禾谷缢管蚜 在实验室种植扬麦16,并在该品种上饲养禾谷缢管蚜。
1.2.3 种植小麦Y158 种植多盆小麦Y158,每盆3株,放入纱网(1m*1m*2m)中,在温室(23℃、70%湿度)内进行培养,每隔两天交一次水,待小麦长至苗期,选取盆钵中3株麦株均长出的,麦株相对较直立的9盆供后续使用。
1.2.4 投放禾谷缢管蚜 收集40只无翅禾谷缢管蚜,平均分配到8个一次性塑料杯中,每杯中放有5只禾谷缢管蚜成虫,以备后续实验使用。使用软尺在每盆小麦中量出3株麦苗形成的三角形的外心,如此能够保证不接触麦苗的任何部位且距3株麦苗的距离相等,并插入牙签做标记。准备好后,将塑料杯中的禾谷缢管蚜沿牙签倒入土壤中,并快速在1分钟内完成8盆小麦的禾谷缢管蚜投放,以减少每盆投放时间差产生的实验误差。剩余1盆小麦不放置蚜虫做对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74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