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缢管蚜在扬麦y16上取食定位观察利用epg技术观察麦蚜取食生态位

摘要:危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麦长管蚜及禾谷缢管蚜在小麦的生长后期阶段垂直分布及生态位,主要分布于小麦的穗部和中上部叶片,二者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接近。利用电位刺吸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监测麦蚜在小麦上的取食行为,可以对麦蚜的生态位进行更准确的分析。近年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创造了适宜小麦生长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麦蚜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营养,麦蚜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一方面准确的提高农药喷洒杀虫率,另一方面保护和利用天敌来控制麦蚜为害,已成为当前禾谷缢管蚜综合防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目录
摘要4
关键词4
Abstract4
Key words4
引言(或绪论)4
1材料与方法5
1.1实验材料 5
1.1.1供试小麦5
1.1.2供试虫源5
1.1.3生态位观察5
1.1.4 EPG观察5
1.2生态位观察步骤 5
1.2.1扬麦Y16的培养5
1.2.2套网隔离及饲养蚜虫5
1.2.3选择适宜的扬麦Y16叶片和麦蚜5
1.2.4观察蚜虫的取食生态位5
1.3 EPG实验步骤 6
1.3.1麦蚜的预处理6
1.3.2麦蚜与金丝的连接6
1.3.3电极回路的连接6
1.3.4 EPG的输出、转换、记录与分析6
2结果与分析6
2.1生态位结果6
2.1.1三次重复观察平均值结果6
2.1.2生态位分析8
2.2 EPG结果9
2.2.1波形结果9
2.2.2禾谷缢管蚜取食动态分析9
3讨论 9
3.1禾谷缢管蚜生态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10
3.2发展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表1 禾谷缢管蚜取食生态位观察平均数统计表(单位:只)6
表2 禾谷缢管蚜取食生态位观察结果7
表3 表2数据的方差分析7
表4 取食生态位的显著性结果7
表5 生态位宽度分析表8
图1 禾谷缢管蚜于不同时间内取食生态位平均数曲线图8
图2 禾谷缢管蚜取食生态位百分比分析图8
图3 禾谷缢管蚜刺吸扬麦Y16EPG波形图(1h)9
禾谷缢管蚜在扬麦Y16上取食定位表现的观察
——利用EPG技术观察麦蚜取食生态位
引言
麦蚜是我国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其种类主要包括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am (Rondani))及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3种,它们不仅直接吸食小麦汁液,还能传播大麦黄矮病毒,引起小麦黄矮病流行,受虫病为害的小麦植株早衰、千粒重下降,甚至全株死亡,造成严重减产[1]。魏岑[2] 等1988年报道:多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对其进行不同程度地药剂防治,部分发生严重的地区防治次数多达2~8次,加之麦蚜繁殖快、密度大、代数多、不易彻底消灭等特点,部分地区麦蚜发生高峰增加到3次,以致用药量加大,防治次数增多。随着农业生态条件的优化,近年来麦蚜在我国北方冬麦区的发生为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0和2001年偏干旱的气候条件又为小麦后期的穗蚜创造了适宜的生存和繁殖环境,使得麦蚜在北方麦区持续偏重大发生[3]。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的方法防治麦蚜,因为无法精确得了解麦蚜的生态位,加之化学农药的滥用,导致麦蚜的抗药性迅速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国内研究较多的是麦长管蚜及禾谷缢管蚜在小麦生长后期的垂直分布状态及生态位[4],生态位理论描述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相互的竞争关系,在研究害虫种群动态中得到广泛应用[5],研究禾谷缢管蚜在扬麦Y16上的垂直取食宽度,即生态位宽度,从而为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禾谷缢管蚜与扬麦Y16的相互关系提供分析基础[6]。而在国外,在2003年及2014有发表关于麦蚜取食小麦的生态位的研究及麦蚜EPG的实验[7~8]。EPG技术是一项可以将生物体内微弱的电生理变化进行精确记录的技术[9],国外学者应用该技术研究刺吸式昆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和寄主植物的抗性机制。本实验运用该技术对禾谷缢管蚜在扬麦Y16上的水平取食定位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小麦
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生长与防卫传导实验室提供的扬麦Y16种子。
1.1.2 供试虫源
温室(温度23℃、湿度70%)于扬麦Y16上饲养的禾谷缢管蚜。
1.1.3 生态位观察
灭菌土壤(黑土壤和蛭石)、灭菌锅、种植盆、隔离网(1m x 1m x 2m)、支架、毛笔、小试管、直尺、标签等。
1.1.4 EPG观察
灭菌土壤(黑土壤和蛭石)、隔离网(1m x 1m x 2m)、种植盆、灭菌培养皿、屏蔽笼、金丝、铜丝、银胶、铜钉、海绵、电极通路。
1.2 生态位观察步骤
1.2.1 扬麦Y16的培养
将适量的黑土壤人工粉碎和蛭石均匀混合,装袋放入灭菌锅里进行120℃高压蒸汽灭菌20min。将灭菌好的土壤盛入50个直径为10cm的种植盆中,每盆撒入8粒扬麦Y16的种子,将小麦放入温室(温度23℃,湿度70%)内培养,每隔2天浇一次水,保持土壤湿润。
1.2.2 套网隔离及饲养蚜虫
于小麦刚出麦苗的时候,每10盆小麦套上一个隔离网,分为A、B、C、D、E五组,防止外界的其它迁飞性昆虫的侵入。同时每次浇水时,将A、B、C组的扬麦Y16上的蚜虫全部人工除去,确保三组网内没有蚜虫。在D、E组内饲养成虫蚜,尽量制造对于蚜虫不利的生活环境,使得蚜虫迫于生存,发育成有翅成虫蚜。
1.2.3 选择适宜的扬麦Y16叶片和麦蚜
经过一个多月的温室培养,A、B、C组内的扬麦Y16已经经过出苗,分蘖等生长,叶片平均约长20厘米。实验所选供试的小麦应长势良好、茎叶健壮,以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实验材料所造成的误差。而同时D、E组内的成虫蚜也发育完成。迫于隔离网内空间有限,没有出现食物数量和质量下降,或者种内竞争激烈的情况,完全适合麦蚜的生长发育,故以无翅成虫蚜为主。
1.2.4 观察蚜虫的取食生态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75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