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ricecentroradials1(rcn1)基因表达对植物激素aba的响应

水稻作为一种典型的短日照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开花时间与作物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PEBP基因家族的一员,RCN1可以延迟水稻抽穗时间,使花序增多,小穗排列紧密。ABA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介导了高等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对各种外界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有相关数据表明,ABA对RCN1具有诱导作用。本研究使用外源ABA对野生型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进行多种方式的处理,并利用荧光定量PCR以探究ABA调控RCN1的分子途径。结果表明外源ABA对水稻RCN1的表达具有诱导

水稻ssr标记在水稻六个品种中的多态性分析

用64对SSR引物以武育粳3号作为突变体对扬稻6号、日本晴、矮脚南特、CJ03、W1803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以便提供一种快速区分不同水稻品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有16对SSR引物可以区分出上述6个品种,其中引物RM592和RM229可以完全区分开6个品种,利用筛选到的引物在6个品种间的扩增结果,可以初步分析SSR标记的多态性以及应用于水稻指纹分析。

水稻卷叶突变体rl17(t)的遗传分析与功能基因定位

水稻卷曲度作为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在改善株型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合适的叶片卷曲度不仅可以改善自身受光姿态,还能优化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合作用效率,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因此对于水稻叶片的卷曲性状进行遗传学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实验室前期从粳稻品种Asominori(Aso)的60Co-γ射线辐射诱变突变体库中获得了一份稳定遗传的卷叶突变体材料,暂时命名为rl17(t)(rolled leaf 17)。除叶片呈现内卷外,rl17(t)较野生型Aso还表现出株高矮化,粒重与结实率均显著下降

水稻品种9194抗灰飞虱基因的定位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灰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不仅直接取食危害稻株,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传播介体,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利用抗性品种是防治灰飞虱最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利用抗灰飞虱品种9194与感虫品种苏御糯构建F2遗传分离群体,定位抗灰飞虱QTL。结果在水稻3条染色体检测到3个QTLs位点,其中qSBPH-1位于第1染色体标记RM3738与RM8236之间,LOD值为2.72,贡献率13.70%;qSBPH-5位于第5染色体,RM18452与RM18614之间,LOD值为2.04

水稻品种9194抗黑条矮缩病基因定位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关乎国家的民生大计。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病毒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品质。抗性品种被认为是防治黑条矮缩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利用抗性品种9194与感病品种苏御糯构建遗传群体,进行抗黑条矮缩病基因定位。结果在水稻第3、6、9和11染色体检测到4个抗黑条矮缩病QTL,LOD值分别为2.34、4.42、6.63和3.55,贡献率分别为5.4%、10.3%、35.5%和31.1%。上述抗黑条矮缩病基因的发掘及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为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基因的

水稻地方品种薄稻穗瘟主效抗性基因pbbd1的定位分析

本实验室前期从太湖流域地方粳稻品种薄稻中鉴定了一个穗瘟主效抗稻瘟病基因Pb-bd1,初步定位于第11条染色体BD33-BD59标记之间。本论文在前期初定位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次级分离群体BC5F2和BC4F3,同时开发了53对InDel分子标记,其中7个标记具有多态性,之后进行交换单株筛选和穗瘟抗性鉴定,并根据交换单株的基因型和抗感表型将Pb-bd1抗性基因定位于BD86和BD80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300kb。本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稻瘟病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水稻淀粉合成相关突变体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胚乳中的淀粉含量和组成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因此,深入研究水稻这一单子叶模式植物淀粉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因子及调控网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目前,水稻中已经发现了一系列的淀粉粉质突变体,对这些粉质突变体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水稻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通过MNU诱变获得的宁粳4号籽粒粉质突变体F1213为研究材料,对其表型进行鉴定,并构建作图群体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结果表明,突变体胚乳不透明,种子表面皱缩,横截面呈粉质。F1213基因

水稻白条纹突变基因的初定位

本实验材料为常规粳稻品种“宁粳4号”利用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处理得到的白条纹突变体。多代自交后稳定遗传。突变体二叶一心期前,与野生型没有差别,二叶一心期后,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叶子边缘、叶尖和主叶脉开始呈白条纹状,植株矮小。为了克隆突变基因,将突变体与“南京11”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利用F2隐形极端个体进行基因初定位。利用Indel分子标记最终将基因初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分子标记Indel-3-11和Indel-3-12之间,物理距离约为835kb。对水稻叶色基因的研究对于发现和理解叶绿体的发

水稻稻米蒸煮品质的遗传变异和关联分析

本研究通过覆盖水稻全基因组的262个SSR标记对不同生态区的462个水稻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调查其中与水稻蒸煮品质相关的3个稻米品质性状,运用性状与标记变异的关联分析,寻找控制性状的关联位点,发掘优良等位变异,为水稻分子育种提供标记信息和亲本选配信息。结果表明462个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被划分为5个亚群,各亚群内均存在连锁不平衡。在两个环境条件以上均检测到的与蒸煮品质显著相关的SSR标记位点共75个,与糊化温度显著关联的位点数26个,贡献率最高的位点是RM3600(8.675%),增加表型效应最大的等位变异

水稻穗型基因的qtl定位

穗型大小是水稻产量性状构成因素之一。为解析水稻穗型性状的遗传基础,利用目标表型差异明显的大穗型水稻品系LP1与普通推广品种宁粳1号构建BC1F2分离群体,进行穗型相关指标的QTL分析,共检测到 3 个性状的 10 个位点,即 4个一次枝梗、2个二次枝梗、4 个总粒数QTLs。其中在 10号染色体上标记 RM25366-W15之间聚集了两个主效位点,分别解释了 17.0628%、44.8992%的总粒数和二次枝梗表型变异。在8号染色体上标记Y59-RM72和RM7556-RM447之间聚集了两个位点

水稻籼粳交杂种不育基因s29的精细定位

栽培稻籼粳交杂种具有较强的生物学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可以使水稻的产量得到极大地提高,但是亚种间杂种通常表现为半不育,这严重地阻碍了强大的杂种优势在生产上的直接利用。本研究通过利用以粳稻Asominori为遗传背景、籼稻IR24为染色体片段供体的一套覆盖全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为材料,发现置换系CSSL13与背景亲本杂交杂种F1表现为半不育。系统调查了F1的花粉育性、胚囊育性、受精率及其结实率,结果表明杂种F1的花粉萌发正常,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结果证实了胚囊部分败育是F1半不育的主要原因。随后,利用构建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