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ts2基因转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转基因技术的日渐盛行和在科学研究中的位置越加不可或缺,衍生出了很多的转基因的方法,如农杆菌介导转化、花粉管通道法、核显微注射法等,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相对而言的主要方法是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率高,不易产生嵌合体,但农杆菌介导的难获得单子叶作物载体转化。因此对于玉米的基因,尤其是本文所研究的TS2,选择采用先进的Gateway技术是更好的选择。Gateway技术是克隆和亚克隆DNA序列的一项新式的广适用性系统,方便于对功能基因的分析和蛋白质的表达。只要进入这个多功
稻麦两熟制长期秸秆沟埋还田对土壤碳氮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是一种不同于常规还田的新型土壤耕作技术。目前,关于秸秆集中沟埋还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生态过程的短期效应方面。本实验旨在对比集中沟埋还田与粉碎旋耕还田两种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氮素有效性及作物产量的长期效应,旨在评估新型秸秆沟埋还田的推广可行性。研究发现,在稻季中,秸秆沟埋还田条件下测定的土壤TOC相较于秸秆粉碎旋耕还田与不还田均显著提高;DOC含量相较于秸秆粉碎旋耕还田与不还田均显著降低;MBC相对于秸秆粉碎旋耕还田与不还田均显著提高;土壤TN含量相较于秸秆粉碎旋耕还田与不还田均显著
花前夜间增温对冬小麦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目的】模拟未来全球气候变暖非对称增温的情景,对冬小麦进行花前夜间增温,研究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从而预估未来气候变暖下的江淮地区冬小麦生产。【处理】供试品种为扬麦13,采取开放式主动增温装置,设置未增温对照(CK)及花前夜间增温处理(T,从播种到开花每天1800-6:00不间断增温)。【结果】1.试验区花前夜间增温比对照冠层、冠层中部、土壤表层及土壤5 cm的平均温度全部有所有增加;夜间增温的同时土壤含水量下降2.因夜间增温作用,导致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三指标都减少,所以冬小麦出现了减产;3.因
蔬菜产业现状调研与发展策略分析
目前,西藏的蔬菜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状态,相对于其他地区产业来说,西藏蔬菜产业化水平较低,相关环节比较薄弱,在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此次我通过文案与实地调查相结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了解西藏蔬菜产业总体设施水平落后、技术含量低、价格波动大、季节性生产不平衡。为此本文章通过以上存在的问一提出针对西藏蔬菜产业发展的策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引进新品种;规范表准化生产建立蔬菜协会,提高菜农组织化程度;开发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多种经营;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市
蛋白电泳在水稻种子真实性与纯度鉴定上的应用
以4个品种的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方法获得水稻种子贮藏蛋白的电泳图谱,比较分析其多态性;同时研究种子蛋白SDS-PAGE技术鉴定水稻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总蛋白的SDS-PAGE 谱带在4个水稻品种间均存在差异,且每两各品种间都有数条特征带,有较强的多态性。利用这种多态性可以将真假种子区分开来,并测算出种子纯度分别为品种新两优6380的纯度为98%,品种Ⅱ优728的纯度为98%,品种盐两优888的纯度为97%,品种深两优9310的纯度为100%。发现利用蛋白电泳对水稻种子的真
蛋白电泳用于小麦种子真实性及纯度鉴定
小麦种子的真实性与纯度是小麦种子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本实验主要基于过往各种小麦种子纯度鉴定的基础,利用SDS-PAGE凝胶蛋白电泳来鉴定小麦种子的纯度。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方法获得小麦种子的电泳图谱,对江麦919,济麦22,宁麦14,烟农19四个品种的100单粒种子电泳图谱进行纯度分析。最后得到江麦919,济麦22的种子纯度为99%,宁麦14,烟农19的种子纯度为98%。接着通过与假种子的电泳图谱比较,对江麦919的真假种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总蛋白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具有多态性。通过Rf值表
转mag1166基因的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检测
赤霉病是一种灾难性的小麦病害,流行年份往往造成严重损失,受侵染的籽粒中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毒素,危害人畜健康。本研究通过单花滴注法和喷雾法将赤霉菌接种到小麦后观察表型的方法对新基因MAG1166在抗侵入和抗扩展两方面的抗病功能进行了鉴定与分子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材料和受体Y158材料之间在抗扩展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抗侵入方面14天时有显著差异,21天时没有显著差异。
遮阴对小麦花后不同叶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在众多逆境因子中,弱光是影响长江中下游麦区和黄淮海麦区小麦生长的主要逆境之一,且长江中下游地区太阳辐射的持续下降也给此地区的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利用大田试验,以扬麦158和扬辐麦4号为材料,研究了拔节至开花期轻度(70%光照)和重度(50%光照)以及花后轻度(70%)遮阴遮阴对小麦花后上二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后轻度遮阴主要降低千粒重从而导致减产,而拔节至开花期遮阴后小麦上二叶叶绿素含量增加,净光合速率下降, Fv/Fm在花后基本保持不变,ФPSII与对照相比有明显下降,因此,在拔
部分大豆育成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及抗病基因推导
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 Gerdemann)引起的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的毁灭性病害之一。1948年该病害于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先被发现,1989年我国东北大豆产区首次发现大豆疫霉, 随后,全国多个地区均发现大豆疫霉病害,严重影响全国大豆的生产种植。对大豆疫霉病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选择优异的抗性种质,推导其含有的抗性基因,可为大豆抗性育种提供有效的优良的亲本。本研究搜集到全国27份育成品种,并利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鉴定这些种质对3个大豆疫霉菌株的
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ly的大豆对斜纹夜蛾抗选性qtl定位
大豆(Glycine max)是中国主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之一,是人类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主要来源。近几年随着环境的变化,斜纹夜蛾危害逐年升高。2015年6月下旬在江浦网室穴播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LY,人工接斜纹夜蛾3龄幼虫,观测每穴植株的叶面积损失率,方差分析家系间F值2.03,达显著水平,说明家系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重组自交系叶面积平均损失率为42%,最小值为5%,最大值为65%,家系间存在超亲分离。通过运用WinQTLCart2.5软件在7和10号染色体分别定位到1个QTL,其中7号染色体的LOD值
野生大豆茸毛密度与ssr标记间的关联分析(附件)
大豆起源于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富含植物油脂和植物蛋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比有很多更优势的农艺性状.大豆的茸毛与其抗虫性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野生大豆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有着对环境的适应和抗虫的能力。本文对105份野生大豆叶片茸毛密度进行测定,并进行SSR标记关联分析,对关联到的位点进行分析,探究茸毛密度是否与抗虫位点或基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