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熟中粳稻宁粳7号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本次试验的研究目的是在区试和生产试验基础上,针对宁粳7号的推广过程中所得出的产量形成特征的规律,从而探讨出精确定量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时间的延迟,宁粳7号产量随之降低;氮肥水平为15kg/亩以及氮肥比例为5:5的处理时获得的产量最高;机插移栽密度对宁粳7号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但最终产量有影响,表现为株距13.3cm处理最高;硫包衣尿素一次性施用的处理获得了最高的产量,其他各缓释肥处理的最终产量无显著差异。综合以上结论,提出宁粳7号的适宜的高产栽培方案要适期播种,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缓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耐盐性鉴定
盐胁迫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筛选耐盐野生大豆对利用野生大豆优良基因、培育耐盐大豆新品种、拓宽大豆种质资源基础和丰富大豆基因库都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在温室中对100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200 mM NaCl处理8天、12天、16天、20天、24天后,通过耐盐等级鉴定这些种质资源的耐盐性。在100份野生大豆中筛选得到耐性等级在1-2之间(高耐盐)的材料25份,为培育耐盐栽培大豆品种提供优异种质资源。
野生大豆耐盐性状的关联分析
我国大豆产量严重不足。盐胁迫是一种显著降低大豆产量的非生物胁迫,我国目前有耕地1.2亿公顷,其中盐渍化土地达40万公顷,因此,培育大豆耐盐品种,提高盐渍化土地的利用,是提高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加大豆产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野生大豆作为栽培大豆的野生近缘种,利用野生大豆丰富的抗性基因来改良栽培大豆,提高栽培大豆在盐渍化土地的适应性,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及重要的实际意义。大豆芽期是大豆一生的重要阶段,它是种子发育、生长及后期产量的基础,也是大豆盐敏感的一个主要阶段,但对于大豆芽期的耐盐研究较少,因此加强对大豆芽期的
长期施肥对大豆小麦轮作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一直以来,施肥对大豆-小麦轮作系统的温室气体(GHG)排放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没有一致结论。为了更好研究该问题,自1983年始,中国华北平原实施开展了长期施肥定点试验。试验点采取5种肥料管理处理,有机肥(M)、氮磷钾平衡施肥(NPK)、氮磷钾化肥+有机肥(NPKM)、NP肥+秸秆(NPS)和不施肥的空白(CK)。长期试验表明,NPKM处理对两类作物起到最大增产效果。虽然有机肥的加入(如M和NPKM)会显著促进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的总排放,但它也极大促进了土壤中碳的固定。结果表明,处理M和NPKM表现出最低的净
长期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am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是一项新型土壤耕作技术,旨在解决传统秸秆还田过程中产生的诸如无法全量还田、易破坏土壤微环境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等问题。丛枝菌根真菌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是一类广泛与作物根系形成共生体的土壤微生物。然而,秸秆沟埋还田对稻茬麦田AMF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以稻茬麦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还田量、还田深度及还田方法等三个单因子实验。设置免耕秸秆不还田为空白对照组,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处理中AMF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球囊蛋白的差异,用以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田块分割技术研究
随着航空航天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基于田块分割技术的农田管理单元信息提取技术逐渐引起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高分影像为基础,利用分水岭分割算法,通过对RGB、RGB + NIR、RGB + NIR + Red edge三种不同的梯度重建方式进行比较,进而筛选出农田边界提取的最佳波段组合RGB + NIR。并提出了一种以近红外和绿光波段反射率为特征指数的图像分割后处理方法,得到较好的农田边界初步提取结果。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运用Precis
麦秸还田和氮素基蘖肥对机插超级稻分蘖发生和成穗特性的影响
麦秸还田量和氮素基肥和蘖肥配比的差异会对机插超级稻分蘖的形成、成穗特征及最后的产量产生很大的不同,以超级稻南粳9108为实验材料,分析氮素基肥与蘖肥比例和秸秆还田对机插超级稻形成分蘖和成穗特征。试验结果显示,通过秸秆还田量的增长,超级稻产量也会变大了,可以说明秸秆还田对超级稻产量有促进作用;而在基蘖肥为3kg/667m2:9kg/667m2情况下,超级稻产量最高。在秸秆还田的条件下,部分蘖位发生率会降低;而随着蘖肥比例降低,分蘖发生率也会降低。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超级稻分蘖成穗率会提高,而随着蘖肥比例降低,
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水稻机插分蘖利用及成穗特性的影响
为了研究不同麦秸还田和灌溉方式对机插水稻分蘖利用和成穗特性的影响,以淮稻5号、南粳9108为材料,分析各处理机插水稻在两种不同的秸秆还田水平下和两种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的分蘖发生和成穗特性,并在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表明,麦秸还田和干湿交替的灌溉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麦秸还田降低了水稻成熟期有效穗数,增加了穗粒数,而干湿交替灌溉处理增加了成熟期有效穗数及穗粒数。麦秸还田处理降低了分蘖发生率并抑制了机插常规稻3/0分蘖的发生,而干湿交替灌溉逆转了麦秸还田的抑制效应并增加了分蘖发生率。麦秸还田和干湿
野生大豆芽期耐盐性状的qtl定位
现阶段盐碱地土壤的日益增多以及土地盐碱化程度的加深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作物生产的重要环境因素,因而主要粮食作物耐盐性的研究对于我国农业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2015年通过对142份野生大豆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进行一定浓度的盐处理(0、150 mmol/L NaCl)试验,进而表型统计分析,结合RIL群体的分子标记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CIM)对试验所得到的相对吸胀率(ST-IR)、相对发芽率(ST-GR)、相对发芽指数(ST-GI)等相关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重组自交系中相对吸胀率、相对发
47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鉴定
2015年用人工接种方法鉴定了江苏、福建、湖北和安徽4个省共47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我国白叶枯病菌9个小种(R1-R9)的抗性,结果表明江苏省的主栽品种对8个小种有抗源,但抗性弱、抗谱窄,且对各小种的抗源较单一;福建省的主栽品种抗性表现较好,对8个小种,包括当地优势小种R5和R8均有抗源;湖北省、安徽省的主栽品种对9个小种均有抗源。分析不同小种对主栽品种的致病力差异,发现小种R2可以使46.8%以上的供试品种表现感病或中感反应;而弱毒小种R1只能侵染宜优673这一个品种。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各地白叶枯病小种的检测
caffeoylshikimateesteraselike基因在棉花转基因材料中的表达验证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纤维作物,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纤维长度是在棉花纤维的伸长发育期决定的。实验室前期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出的Caffeoyl Shikimate Esterase Like(CSEL)基因,用RNA-seq分析发现在棉纤维伸长期表达含量显著升高,推测CSEL基因可能与棉纤维长度及棉纤维品质有关。我们以过量表达与反义表达策略构建转基因载体,以W0棉花为受体进行转基因,目前得到T4代转基因棉花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SEL基因在不同转基因克隆材料的开花后8天纤维中相对基因表达量,